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9|回覆: 3

[醫藥臨床] 經方合用治療情志病

[複製連結]
席俊羽 發表於 2020-6-5 02: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情志病具有深厚的感情色彩,臨床表現也是多樣的,喜怒憂思哭笑怒罵皆可見,也可表現爲緊張狀態,包括精神上的緊張和肉體上的緊張。安徽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張杰,系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中醫。其臨床擅長用經方治療內科疑難雜症,筆者受其指導,學習其經方合用治療情志病經驗。

張杰治療情志病常用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百合地黃湯,尤以三方合用效果顯著。甘麥大棗湯由甘草、小麥、大棗三味組成,可養心安神,和中緩急。【靈樞·本經】曰:『心病者,宜食麥。』小麥甘涼,補心養肝,安神除煩。酸棗仁湯由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組成,養血安神,清熱除煩。方中酸棗仁斂耗散之神,川芎行肝家之血,合用養肝血而散肝鬱。知母崇水瀉相火,茯神通陰寧心神,故可凝神藏魂而魄且靜。炙甘草、大棗味甘潤燥和中。百合地黃湯原爲【金匱要略】中百合病專方,用百合、生地黃汁養陰清熱,補益心肺。現舉其三經方合用治療情志病經驗,以饗同道。

張某,女,23歲,2020年1月7日初診。患者述其受驚嚇後出現幻聽,時時悲慟欲哭,焦慮失眠,胸悶氣短,心煩易怒。舌紅苔薄白,脈弦。此爲心神失養,肝氣鬱結,虛火上擾。

治法:寧心安神,疏肝清熱。

方藥:甘麥大棗湯合百合地黃湯、酸棗仁湯加味。

處方: 淮小麥30克,炙甘草15克,大棗10克,生地20克,百合20克,麥冬30克,炒棗仁30克,川芎15克,知母20克,炒白芍15克,五味子10克,乳香6克,太子參30克,琥珀6克,茯神30克,鬱金15克。7劑,顆粒劑,水沖服,每日2次。

二診:患者自述覆杯即可安睡,情緒緩和,悲傷欲哭已愈。仍有心煩,前方加柴胡10克,枳實10克,香附15克。鞏固療效。14劑,顆粒劑,水沖服,每日2次。

按:本案患者對驚嚇等刺激高度敏感,出現了精神上的不良情緒和肉體上的肌肉緊張,胸悶氣短。受驚嚇後心神失養,情志不舒,肝氣鬱結,虛火上擾。悲哀焦慮過度,耗傷陰血,心肝失養則魂不守舍,睡眠不安,心中煩亂;肝失所養則氣鬱不舒,疏泄失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舌紅脈弦亦爲肝旺之象。方中酸棗仁配乳香、五味子是張杰治療此類失眠的經驗配伍,再合太子參與麥冬,成生脈飲,解決胸悶氣短的問題。 (席俊羽 安徽中醫藥大學 張杰指導)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5-7 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經方合治情志病之樞要——張杰教授學術經驗闡微】

情志之爲病,肇端於七情內傷,其機要在於"五志過極皆能化火"(【丹溪心法】)。張杰教授深諳【內經】"肝藏魂,肺藏魄"之旨,融通仲景經方奧義,創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百合地黃湯三方合治之法,實得"調和陰陽,燮理氣血"之三昧。

一、經方配伍之精義
甘麥大棗湯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素問·髒氣法時論】)之理,小麥稟秋金肅降之氣,能降浮越之陽;酸棗仁湯暗合"人臥血歸於肝"之生理,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與酸棗仁一動一靜,深得"肝體陰用陽"之妙;百合地黃湯遵"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之訓,生地黃汁直入少陰,與百合共成金水相生之勢。三方合用,恰似"三才"格局:甘麥奠其基,酸棗仁湯暢其流,百合地黃湯清其源。

二、病機闡發與方證對應
觀本案患者"幻聽悲哭、脈弦舌紅"之候,正合【金匱要略】"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及"百合病如有神靈"之描述。張教授以甘麥大棗湯緩急迫,酸棗仁湯調肝魂,百合地黃湯安肺魄,更佐生脈飲固護氣陰,乳香、琥珀通絡鎮驚。其加味尤見匠心:柴胡、枳實取四逆散之意以疏達郁陽,香附乃"氣病之總司"(【本草綱目】),共成斡旋氣機之妙用。

三、治療次第與轉歸
初診重在"急則治標",以安神定志爲先;二診轉爲"緩則治本",側重疏肝解郁。此正合【醫學心悟】"始同而終異"之治療準則。患者"覆杯而臥"之效,驗證了【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結語:
張杰教授此案啟示:治療情志病當恪守"形神合一"原則,經方合用非簡單堆砌,而是建立在對"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肺主治節"等臟腑功能的深刻把握上。其組方如排兵布陣,既有主將(君藥)統攝,又有佐使(臣佐藥)配合,終使陰陽和合,情志得調。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參,庶幾得經方活用之真諦。
龍圭 發表於 2025-7-7 08:4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經方合治情志病之樞要——張杰教授臨證心法發微】

情志之病,肇端於七情內傷,其機要在於"五志過極皆能化火"(【丹溪心法】)。張杰教授深諳【內經】"肝主謀慮""心藏神"之旨,融通仲景經方奧義,創三方合璧之法,實得"調和陰陽,以平爲期"(【素問·至真要大論】)之三昧。今析其理法,當從三焦論治:

一、上焦治神:百合地黃湯承【金匱】"百脈一宗"之訓,取百合"清補心肺而不滯"(【本草備要】),生地黃汁"逐血痹,填骨髓"(【本經】),二者相伍,恰合【靈樞】"五藏六府之氣,皆上注於目而爲精"之論。張教授加麥冬30克,暗合"生脈"之意,使金水相生,神魄得安。

二、中焦調氣:甘麥大棗湯本爲"婦人髒躁"設,張師活用其"甘緩急"之性。尤妙在淮小麥用量達30克,取其"肝心爲子母,麥能養心氣即所以養肝"(【本草思辨錄】)。更佐茯神30克,既應"茯苓飲"安魂之效,又合【別錄】"止驚悸"之功。

三、下焦涵陽:酸棗仁湯中,川芎與炒白芍15克相配,深得"辛散酸收"之妙。張師獨創乳香6克配酸棗仁,取"血中氣藥"通絡安神之效,此即【醫學衷中參西錄】"乳香善透竅以理氣"之活用。琥珀6克沉降,與五味子10克升降相因,暗合"陰平陽秘"之機。

本案加味尤見匠心:太子參30克補而不滯,鬱金15克解郁而不傷正,二診入柴胡10克引藥歸經,皆本於"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素問·至真要大論】)之旨。張師臨證,既守"方證相應"之經旨,又參"氣血津液"辨證,其三方合用非簡單疊加,實乃構建"心-肝-腎"軸調控體系。

今之治情志病者,多囿於鎮靜安神,而張師之法,重在調暢氣機。觀其用藥,甘潤與辛通並施,清補與疏泄共濟,正合【傷寒論】"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之玄機。學者當於此案中細參經方化合之妙,勿執定方以應萬變。
龍坊令 發表於 2025-9-10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經方合用療情志:張杰教授三法並治心肝鬱熱證芻議】

情志病乃中醫臨證常見之疾,其病機複雜、證候多變,常涉及心、肝、脾等多髒功能失調。張杰教授深諳經方之妙,以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百合地黃湯三方合用,療愈情志之疾,其法度嚴謹,療效卓著,值得深入探討。

甘麥大棗湯出自【金匱要略】,本爲『婦人髒躁,悲傷欲哭』而設。方中小麥養心液、安心神,甘草、大棗甘潤補中,緩急迫之勢。全方看似平淡,實具『甘以緩之』之深意,能解心肝之急、潤肺脾之燥。張師常言:『五志過極皆可化火,甘涼之麥正可瀉心火而安神明。』此方爲情志病治療奠定中焦之基。

酸棗仁湯同出【金匱】,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方中酸棗仁斂陰養血,川芎疏肝行氣,知母清熱除煩,茯苓寧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張師尤重川芎與酸棗仁之配伍,謂其『一散一收,恰似春木生發與秋金收斂之機』,深得肝體陰用陽之旨。

百合地黃湯爲百合病專方,百合清潤肺氣而通心竅,生地滋腎水而清血熱。張師拓展其用,認爲『情志久郁必耗真陰,非地黃之厚濁不能填其精,非百合之清輕不能通其神』,二藥相合,使金水相生,上下交濟。

三方可獨立成方,然張師合而用之,實具深意:甘麥大棗湯建中緩急,酸棗仁湯調肝養血,百合地黃湯滋水清心。三方共奏養心體、清心用、疏肝氣、滋腎陰之效,使五臟得潤,情志自調。

所附醫案中,患者因驚致幻,悲哭失眠,乃心神浮越、肝魂不藏之象。張師以三方爲基礎,加麥冬、五味子助生脈之力,乳香、琥珀通絡安神,鬱金解郁開竅,更以太子參益氣養陰,全方標本兼治,故能『覆杯而愈』。二診加柴胡、枳實、香附,乃進一步疏達肝氣,防其郁而復燃。

張杰教授此法治情志病,既承仲景心法,又融當代臨床之驗,其精妙在於:一則抓主症而合方,不執一法;二則重中焦以溉四旁,不忘根本;三則調氣機而和陰陽,以平爲期。此乃經方現代化用之典範,亦體現中醫『形神一體』之整體觀。

學者臨證當知:情志之病雖表現於神,其本在五臟氣血之偏。若能如張師般深究經方之理,靈活化裁,則必能於紛繁症候中把握病機,以古方療今疾,彰中醫之特色。

(本文所述方藥須在醫師指導下辨證使用,不可盲目套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