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0|回覆: 1

[儒家學說] 關於孟子荀子對墨子的批判,及至後世諸賢如王船山等的批判,儒家當再距楊墨!之十一 ...

[複製連結]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6-27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兼愛上】曰:聖人以治天下爲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爲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聖人以治天下爲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余嘗駁之曰:臣子之不孝君,君父之不愛臣子,非其自愛也,愛之塞也。天下之人,孰可不自愛?未有不自愛而能愛人者。天下之爲盜爲娼者,皆爲不自愛也,以珠彈雀者,人皆笑之,而盜以身劫財,習以爲常,見其寶而忘其身,不自愛也,不自愛,故虧其德而爲盜。若夫真自愛者,重其身而修德,達己而達人,以己度人,知人之財不易而不欲奪,見人之痛而思安,若爲己之體,則孰有不愛人者乎。而墨子所謂君臣父子諸侯大夫自愛,虧人虧異國異家而自利者,豈爲自愛哉?愛之塞也。牿於一己 私,則不知愛人;局於一家一國之小,而不知愛他家他國。然則愛之塞也,何以通之乎?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我與萬物同生,與人同氣。仁者之愛達於天下而及萬物,爲能充其四端,推其四體也。何爲四端?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 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惻隱則有羞惡,有辭讓,有是非,一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君子充之,小人塞之。孟子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物。"充之,則通之也,仁者,通也,通則仁,塞則不仁。通則雖路人猶兄弟,塞之雖兄弟若仇讎。

至於推之,則思誠之道也。吾思吾與人同類,則不私己而損人;吾思吾與萬物同生,則不因人而害物。推吾所感之痛以思親之痛,則自孝親而不已;推吾所愛之親以及人之親,則自愛人而無隔。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人苟能充其四端,推其四體,人不相攻,自相愛矣。而墨氏謂起於自愛,則或錮其自愛之心以愛人,吾恐惻隱之心亡而無以爲愛也。但言視人如己,而不知推己及人,非達本之論。推者,人皆可能也;兼者,人所難能也。不爲其皆可,而爲其所難,此墨氏之說所以難行也。

【孟子·盡心上】曰:『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子莫執中。執中爲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楊子爲我,只是自潔其倫,如子路所謂『欲潔其身而亂大倫』者,雖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爲,可謂極端個人主義,使人皆如此,人情淡薄無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爲之,看似偉大無私,然似高過孔子而無實,博施兼濟,孔子曰堯舜其猶病諸,天下之人,豈能都兼愛交利得來?堯舜急親賢之爲務而已。墨氏與楊氏相反,而皆失中道,楊氏知有我,不知有人,從我治,而漠視人與人相與之道,墨氏知有人而不知有己,唯群體爲義,而擠壓了私人空間,楊氏務潔身而不知愛人,則待人必不親,墨氏務愛人而不知潔身,則出處或不正。

楊朱之書不傳,楊朱爲我......請點擊下面『淘專輯』查看整本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胡姚 發表於 2025-5-4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墨家兼愛之蔽與儒家仁愛之通

墨翟倡言"兼愛",以爲天下之亂皆起於不相愛,若使天下人皆能"愛人若愛其身",則孝慈備至,盜賊消亡,大夫不亂家,諸侯不攻國。此說看似圓融,實則蔽於一曲,未達大道之全。孟子斥之爲"無父",荀子譏其爲"僈差等",王船山更直指其"以利害爲仁義",皆深中墨學之弊。

墨家兼愛之根本謬誤,在於將"愛"簡化爲一種機械的平等交換。其所謂"自愛"實爲"愛之塞",乃私慾固結之謂。墨子未能明察人性之複雜,未悟愛有差等乃自然之理。人之愛,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如水之波瀾,自然推擴。強求平等之愛,反失其真。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此理。愛有本末先後,非可躐等而求。

儒家之"仁"與墨家之"兼愛"本質不同。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其愛自然流注,不待勉強。孟子四端之說,尤見精微:"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端如人之四體,自然具足。擴充此四端,則能"達己而達人",非如墨子之強人"視人之室若其室"。

墨家之失,更在於其功利主義傾向。墨子言愛,終歸於"利"——"利其家"、"利其國"、"利其身"。此乃以利害計較替代道德本心。儒家則不然,仁者愛人,不因利害,乃本心自然流露。孔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正點破此中差別。王船山批評墨子"以利害爲仁義",可謂一針見血。

至於墨子所言"君臣父子皆能孝慈"之理想,儒家亦有所見,然實現之道迥異。儒家以禮樂教化涵養人心,使孝慈自然而生;墨家則欲以"兼愛"之教條強人實行。一重內在涵養,一重外在規範,此又儒墨之大別。

要之,墨子見愛之重要,卻不見愛之真諦;欲治天下之亂,卻不知亂之本源。儒家之仁愛,本於天性,順乎人情,推己及人,自然成化。此正孟子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距楊墨而崇仁義,非門戶之見,實爲衛道之需。學者當明辨於此,勿爲兼愛之說所惑,而能真正體認儒家仁愛之廣大精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