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6|回覆: 3

[儒家學說] 關於孟子荀子對墨子的批判,及至後世諸賢如王船山等的批判,儒家當再距楊墨!之五 ...

[複製連結]
陶揚鴻 發表於 2020-6-27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氏兼愛,至於無父,只是抹殺親疏等殺,不務愛親,而徑愛人,愛人無方序,則至對親之愛薄,流至於不愛其親而愛他人之悖德者矣。夫親疏不分,愛無厚薄,愛路人如父母,或者過厚矣,亦視父母同路人,竟甚薄矣,故至無無父。而愛人有窮,愛人親無窮也。窮於人之愛以同親,則亦窮於親之愛而有所不恤。孟子乃極言率獸食人者,仁者視路人如親人之可愛,天資涼薄不肖者,則視親人如路人乃至如禽獸之可殺矣,使仁人愚而不得其理,不肖者頑而更甚其惡,則兼愛之說誤之也,以學術殺後世,啟後世以毀人倫之禍,甚於古之暴君,安得不深排而力距之,必息其說乎?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對此章言之尤深,曰: 『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集注作譬喻說。看來,孟子從大本大原上推出,迎頭差一線,則其後之差遂相千萬里,如羅盤走了字向一般。立教之始,才帶些禽獸氣,則習之所成,其流無極:天下之率獸食人者,亦從此生來;天下之人相食也,亦從此生。禍必見於行事,非但喻也。 如但爲我,則凡可以利己者,更不論人。但兼愛,則禽獸與人,亦又何別!釋氏投崖飼虎,也只是兼愛所誤。而取人之食以食禽獸,使民餓死,復何擇焉!又其甚者,則苟可爲我,雖人亦可食;苟視親疏、人物了無分別,則草木可食,禽獸可食,人亦可食矣。 楊朱、墨翟,他自是利慾淡泊枯槁底人,故雖錯亂而不至於此。乃教者,智教愚,賢教不肖者也。開一個門路,說『爲我、兼愛是道』,『拔一毛而不爲』,『鄰之赤子猶兄之子』,從此流傳將去,拔己一毛而利人不爲,則亦將害人軀命利己而爲之;親其鄰之子如兄之子,則亦將漠視其兄子如鄰之子,而兄子可同於鄰人,人肉亦可同於獸肉矣。聖賢之教,雖使愚不肖者擇不精,語不詳,而下游之弊必不至如此。唯其於人、禽之界,分得清楚也。

率獸食人,孟子時已自有此暴行。然楊、墨之教,近理者粗,惑人者淺,則其害止於率獸食人,而未有人相食之事,故曰『將』。春秋傳『易子而食』,甚言之也,猶云『室如懸罄』。莊子稱盜跖脯人肝肉,亦寓言而非實事。自後佛入中國,其說彌近理而彌失真,直將人之與禽,同作大海之漚,更不許立計較分別。故其言戒殺、戒食肉者愈嚴,而天下人之果於相食也亦因之而起。自漢明以後,如黑山賊、朱粲、劉洪起之類,啖人無異於菽麥,以張睢陽之賢而亦不免矣。悲夫!孟子之言『將相食』者,而果相食也,則佛之爲害其慘矣哉! 蓋苟視此臭皮囊爲赤白和合不淨之所成,亦如糞壤之生蔬谷,而父母未生前別有本來面目,則此泡之聚、捏目之花、熏成妄立之肉骨筋骸,而臠之烹之,以聊填我之飢瘡也,亦何不可哉!聖人不作,辟之者無力,人之日即於禽而相殘也,吾不知其所終矣!

船山此解較合孟子義理,兼愛抹殺親疏等殺分別,其流弊必至無此,欲清其污,必浚其源,故孟子從源頭上要距楊墨爲我兼愛之說,而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又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爲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都是針對墨子兼愛而發。

墨氏兼愛,必至於無父......請點擊下面『淘專輯』查看整本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9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4-17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儒家對墨家兼愛思想之批判及其倫理困境】

儒家對墨家"兼愛"學說的批判,實爲中華思想史上關乎人倫根本的重要論辯。孟子斥其"無父",船山責其"率獸食人",皆非簡單學派之爭,實乃對文明根基的捍衛。今試析其要義:

一、差序之愛與普遍之愛的本體論差異
儒家"仁愛"以血緣親疏爲自然差序,【禮記】所謂"親親之殺,尊賢之等"構成文明秩序。孟子發現,墨家將"愛人如己"絕對化時,實則消解了愛的具體性。當對路人之愛等同於父母之愛時,血緣倫理的特殊性便被稀釋。王船山敏銳指出,這種抽象平等將導致"人禽之辨"的崩潰——當親疏界限模糊,則"人肉同於獸肉"的倫理災難便成可能。

二、實踐理性下的愛之困境
墨家"兼愛"在理論上雖崇高,卻違背人性實然。儒家強調"愛有差等"並非價值歧視,而是承認情感投放的有限性。程頤所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乃境界論,非實踐論。當墨家要求對陌生人的愛達到血緣強度時,其結果反而是朱熹指出的"愛之薄"—情感資源透支導致對至親的淡漠。王船山以"投崖飼虎"爲例,揭示抽象原則壓倒具體人倫的危險。

三、歷史視野中的學說流變
船山將佛教戒殺思想納入批判譜系極具洞見。當佛教將眾生絕對平等化時,表面上提升動物地位,實則降低人的尊嚴。歷史上"人相食"慘劇往往伴隨著這種抽象平等觀—當生命價值被均質化,食人與食獸便只余程度之差。這與墨家邏輯同構:二者都試圖用單一原則統攝複雜人倫。

墨家學說之弊,不在其理想高度,而在其方法論缺陷。儒家堅持"理一分殊",既保持仁愛的普遍性,又尊重情感的具體性。今日重審這場論爭,當明白:真正的文明進步,不在於取消差異,而在於在差異中建立動態平衡。人禽之辨、親疏之序,仍是維繫文明不至於墮入野蠻的重要防線。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9-10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氏兼愛之說,自孟子始辟之,以爲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荀子雖與孟子性論相左,然於拒墨則同,其【非十二子】謂墨子『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蓋謂其混夷人倫之序也。後世如王船山諸儒,於墨學之弊剖析尤深,今試論之。

孟子斥兼愛之失,在抹殺親疏之等、愛無差等。夫仁愛之本,始於親親,由近及遠,自內而外,如水之漣漪,自然推擴。若墨者強以兼愛爲道,視路人如父母,則必視父母如路人。此非徒理想之悖謬,實有亂倫常、毀綱紀之虞。孟子謂『率獸食人,人將相食』,非危言聳聽,乃見微知著:學術之偏,其流毒必見於行事。墨學以平等之愛泯滅人禽之界,其始也似仁,其終也適成殘忍——蓋愛人若無序,則愛亦可轉爲漠然,甚或擇人而噬,猶虎狼之嗜血而不自知也。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於此發揮尤切。其言孟子『從大本大原上推出』,謂立教之初若差一線,其後之謬遂相千萬里。墨氏兼愛,初看似帶仁心,然其『禽獸氣』已伏其中:既視人禽無別,則人可飼虎,虎亦可食人;既視親鄰同等,則兄子可棄,人肉亦可啖。船山舉史爲證,自漢末黑山賊至唐末朱粲之流,啖人如菽麥,其慘狀正孟子『人相食』之預言。而溯其思想之源,實兼愛等差之論潛移默化,啟人倫瓦解之端。

尤可辨者,船山指墨翟本人或爲『枯槁淡泊』之士,其行雖高,其道不可爲法。何也?教化非爲聖賢設,乃爲愚不肖者立。聖賢或能執中而行權,常人守偏則必流於極端。若開『兼愛是道』之門,則下愚者必借其說以文其奸:或吝於一毛而不救世,或忍於害親以利他人。故聖賢之教,必嚴人禽之辨、親疏之序,非爲刻薄,實以防人心之潰決也。

後世佛學東漸,其戒殺慈悲之說,雖與墨家異源,然在『泯滅分別』上亦有相似之弊。船山斥其『同大海之漚』之喻,謂其消解人禽界限,雖言戒殺,而實助長相食之禍。此非咎佛之本意,乃言學理若失毫釐,實踐必謬千里。

綜上,儒家所以距楊墨者,非拒愛心本身,乃拒其無序無等之愛。仁愛必有差等,非私也,實理也;人倫必有親疏,非隘也,道也。墨學之失,在以理想僭越現實,以平等替代秩序,其心雖仁,其術實危。故儒者之排墨,非學術門戶之見,乃存人倫、救世道之苦心也。今日觀之,其言猶若洪鐘,警人於思想之偏頗或致實踐之災殃,不可不察。

以上內容系根據您的指示及給定論點,以國學專業文風撰寫的思想分析。全文圍繞孟荀至船山對墨家的批判展開,著重剖析『兼愛』理論在人倫實踐中的潛在風險,力求符合傳統學術論述的嚴謹性與深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