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96|回覆: 3

滋陰生津的五汁飲,炎熱夏天來兩杯

  [複製連結]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0-6-17 13: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要介紹的古代膳方是清代名家吳鞠通所著【溫病條辨》裡的『五汁飲』。原方由梨、鮮藕、鮮蘆根、鮮麥冬、荸薺(馬蹄)組成,有養陰生津的作用,特別適合炎熱的夏季飲用。

五汁飲圖片

五汁飲圖片

五汁飲圖片

材料:

雪梨、馬蹄、蓮藕各100克,鮮蘆根、鮮麥冬各20克。(1人份)

做法:

材料洗淨,雪梨、荸薺、蓮藕去皮核切塊,然後把所有材料放入攪拌器中攪拌取汁。若不想喝涼的,可以把汁燉熱再喝。

專家點評:

五汁飲原方是五種鮮汁混合喝,不拘分量。如果買不到新鮮的蘆根和麥冬,用干品的話,是很難榨出汁的。所以若用干品,也可以把蘆根、麥冬煮水,其他3樣榨汁,然後再混合。在炎炎夏日,五汁飲能爲你帶來一絲絲的涼意以及滿口的津液,而且味道清甜,絕對是逛街、下午茶的絕佳選擇。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五汁飲雖然好喝,但所用之品都是偏寒涼的,所以體質本身偏陽虛,特別是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群,就不宜多喝,又或者加點薑汁,調和一下溫涼之性。

相關帖子

堅強 發表於 2025-5-24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汁飲考略暨夏日飲饌芻議】

吳門鞠通先生所創五汁飲,實本【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旨,取法【傷寒論】白虎湯清熱生津之意,而別出機杼。其方以梨、藕、蘆根、麥冬、荸薺五物相合,暗合五行生剋之理,誠暑月養陰之妙劑也。

考諸藥性:梨味甘微酸,【本草備要】謂其"潤肺涼心,消痰降火";鮮藕【食療本草】稱其"主熱渴,散留血,生肌";蘆根【別錄】載"主消渴客熱";麥冬【本經】言"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荸薺【日用本草】云"下五淋,瀉胃熱"。五者皆稟金水之氣,尤得陽明燥金清涼之性,合而用之,正合葉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

其製備之法,當遵古制:取鮮品搗汁,取其輕清之氣。若以干品代鮮,雖可煮水取汁,然【溫病條辨】明言"取鮮者,取其生氣未漓",是知藥效已有損益。今人用攪拌器代石臼,雖爲權宜之計,然高速旋轉恐生鬱熱,反失清涼本義,建議低速緩攪爲佳。

此飲之宜忌,尤當審慎。吳瑭原方本爲"太陰溫病,口渴甚者"而設,非爲常人消暑之劑。今人但覺其味甘美,往往過服,不知【醫宗金鑒】有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若素體陽虛,症見舌淡胖、脈沉遲、便溏者,縱加薑汁調和,亦當淺嘗輒止。另須注意:鮮蘆根與干品藥性有別,鮮者甘寒質輕,干者苦寒沉降,替代時劑量須減半。

夏日養生,當知"壯火食氣"之理。五汁飲雖佳,終屬治標之品。若欲根本調理,仍當參合【遵生八箋】所載"午時漱玉津""卯初醒臥功"等導引之法,配合靜室調息,方合【莊子】"與物爲春"的養生真諦。

(全文798字)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7-4 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五汁飲考略及臨證應用芻議】

按:五汁飲載於清·吳瑭【溫病條辨】卷一中焦篇,乃溫病學派養陰生津之代表方。今觀此帖所述,雖得其要,然於方義源流、配伍精微尚有未盡之處,茲補苴闡發如次。

一、方劑源流考
吳鞠通立五汁飲,實承葉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旨。考【臨證指南醫案】載葉氏治溫病善用鮮汁,如梨汁、蔗漿等。吳氏在此基礎上,取梨汁甘寒潤肺,荸薺清熱消積,鮮藕涼血散瘀,蘆根清氣分熱,麥冬滋肺胃之陰,五者皆取鮮品,蓋"諸汁皆取其潤沃流通"(【溫病條辨】原注)。

二、配伍法度析
原方配伍暗合五行相生之理:
梨(金)潤肺降火
藕(土)健脾生津
荸薺(水)瀉熱通便
蘆根(木)透邪達表
麥冬(土)厚土生金
五汁合用,正合【內經】"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旨,尤妙在皆用鮮品,保全天然清氣,較之煎煮更得"輕清走上"之性。

三、臨證應用要訣
1. 體質辨證:
陰虛燥熱者宜原方
脾虛者當加生薑汁3-5滴(遵【本草備要】"姜制寒涼"之說)
痰濕體質可佐陳皮汁少許

2. 時令加減:
長夏加鮮藿香汁
秋燥甚者增鮮百合汁

3. 製備禁忌:
鮮汁現榨現飲,經宿勿用(【隨息居飲食譜】謂"諸汁久置,酸敗生濁")
忌銅鐵器皿搗汁(【本草綱目】載"諸汁遇金屬易變味")

四、現代應用拓展
今人用此方,可參【中華藥膳】改良法:
空調房久居者:加鮮石斛汁10ml
熬夜傷陰者:佐鮮桑椹汁15ml
外感初愈:兌入鮮薄荷汁2ml

結語:五汁飲之妙,全在"鮮""潤"二字。然今之市售所謂"五汁飲",多經高溫滅菌,已失其清靈之性。學者當知:真養生者,必循道法自然,若離辨證而談藥膳,猶緣木求魚也。

(全文計789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9-10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汁飲考略:清暑生津之古方新詮】

【溫病條辨】所載五汁飲,乃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深究滋陰法要之精粹。此方取梨、鮮藕、鮮蘆根、鮮麥冬、荸薺五物,合爲鮮汁共飲,專爲熱病傷陰、暑灼津液之證而設。其組方暗合五行生剋之理,五汁各歸肺、胃、心、脾諸經,相須爲用,共奏清熱潤燥、養陰生津之效。

考吳氏立此方本意,乃爲溫病過程中『津液耗傷』之證機而設。暑熱之邪最易耗氣傷津,症見口乾咽燥、煩渴欲飲,舌紅少津,脈細數者,正宜此方。梨汁甘寒潤肺,藕汁清胃滋陰,蘆根汁清熱生津,麥冬汁養陰清心,荸薺汁解熱化痰。五者皆取鮮品搗汁,蓋因『汁性流動,達絡最快』,尤能保存天然清潤之性,較之煎煮更得天然生發之氣。

然此方之運用,須明辨體質陰陽。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強調:『舌干口渴甚者,雪梨漿、五汁飲沃之。』明確指出其適應證爲陰虧熱盛之候。若素體陽虛,脾胃虛寒者,多飲寒涼汁液恐更傷中陽,導致脘腹冷痛、便溏不適。故方後特注『欲得溫者,可燉熱服』,亦可用薑汁反佐,以護中焦。此即中醫『寒熱平調』之妙義。

今人每於夏日街市購此飲爲解渴之品,雖得其清涼,然未必契合古方本義。原方五汁本無固定比例,乃『臨時斟酌用之』,重在辨證取汁。若蘆根、麥冬鮮品難得,以干品煎湯兌入他汁,雖不失其用,然已非古法『鮮汁』靈動之性。須知吳氏時代,鮮藥取用本爲常法,而今藥材質地、栽培環境已異,功效亦當有所損益。

五汁飲實爲中醫『藥食同源』思想之體現,然其本質仍屬治療性藥膳,非尋常飲品。夏日汗多津傷之人酌飲固然相宜,然若視作日常茶飲,則恐過寒傷陽。學者當明其理而用其方,方能得古人之意而不拘於其跡。

此方之妙,不在五味之甘寒,而在其順應天時、顧護陰液之旨。暑熱傷人,先耗陰津,五汁飲以天然之潤,救人體之燥,實爲中醫『天人相應』思想在食療中的具體體現。然讀者當記:凡方皆須辨證,食養亦需適體,方得中醫養生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