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6|回覆: 2

[儒家學說]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1-22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人之治事也,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何謂哉?事之治也,思其將患而解之,則無往不利矣,而或事半而功倍焉,此『生於憂患』之謂也;使其一知而半解也,見其將成而盲其將患,嘗以爲事成在握,卻不知傾覆在即,此『死於安樂』之謂也。是以先師訓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且乎世事無常,即無長久之憂患,又豈知頃刻之將困哉?

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二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原文

簡體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正體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口語解釋

孔子說:『人無長遠之慮,必定有眼前之憂。』

延章疏: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思慮,則一定會有將近的憂患。』此章要點有二,其一,人沒有長久的計劃,就往往見不到將近的困難,因此『必有近憂』;其二,人要生於憂患,因爲即使沒有長久的患難,也未必沒有將近的困難,也就是說,唯有慮及長遠的人,才能提前預知將至的困難,並解決它。本章要闡發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意識,這是每個人處事都必須具備的心態。

注釋

遠、近:從時、地兩個角度言。【四書解義】:『如幾席之間、目前之事,近也;四海之隔、萬世之遙,遠也。』錢穆:『此章遠近有兩解:一以地言,一以時言,凡事不作久遠之慮,則必有日近傾敗之憂。兩解皆可通。依常義,從後說爲允。』

慮:思慮。劉宗周:『遠慮者,遠大之慮,非行險以徼幸、徒偷旦夕之安者。』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戒人備豫不虞也。

王肅曰:君子當思患而預防之

饒魯曰:慮不及百年之後,則患在旦夕之間矣。

蘇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爲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慮不在千里之外,則患在幾席之下矣

鄭汝諧曰:大寒而索衣裘,近憂也。所以有是近憂,生於未寒而慮之不遠。

【論語義疏】曰:人生當思漸慮遠,防於未然,則憂患之事不得近至。若不爲遠慮,則憂患之來不朝則夕,故云『必有近憂』也。

【四書解義】曰:古之帝王,不下堂階而周知天下,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皆能爲遠慮者也。然所以能爲遠慮,必由於見幾之明。欲其見幾之明,又必由於窮理致知,清心寡欲,察乎天命去留之靡常、人心向背之難保。是以朝乾夕惕,戰戰兢兢,雖欲不思患預防而不可得也。聖人之言,垂戒遠矣。

張栻曰: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易】於履霜即曰『堅冰至』,以見其憂之在近也。慮患於履霜之初,則有以弭憂矣。

上蔡謝氏曰:惟遠慮者,可以無近憂。

【論語集注補疏】曰:所謂遠慮者,以正謀非以私計也。如私記乎,古人之戒室家,子孫蓄財多害;秦燔書而銷兵,二世速亡。

唐文治曰:聖人之慮,常在十百世之遠、千萬里之遙,故其施惠及於後世。庸人之慮,在旦夕之間、跬步之傾,故其禍患發於須臾。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遠慮,則自處於安樂,而憂患日近。

附錄

王弼曰: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也。

【荀子】曰:先事慮事,先患慮患。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

本章參考書目

【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大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集注補疏】。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口語解釋

孔子說:『人無長遠之慮,必定有眼前之憂。』

注釋

遠、近:從時、地兩個角度言。【四書解義】:『如幾席之間、目前之事,近也;四海之隔、萬世之遙,遠也。』錢穆:『此章遠近有兩解:一以地言,一以時言,凡事不作久遠之慮,則必有日近傾敗之憂。兩解皆可通。依常義,從後說爲允。』

慮:思慮。劉宗周:『遠慮者,遠大之慮,非行險以徼幸、徒偷旦夕之安者。』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戒人備豫不虞也。

王肅曰:君子當思患而預防之

饒魯曰:慮不及百年之後,則患在旦夕之間矣。

蘇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爲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慮不在千里之外,則患在幾席之下矣

鄭汝諧曰:大寒而索衣裘,近憂也。所以有是近憂,生於未寒而慮之不遠。

【論語義疏】曰:人生當思漸慮遠,防於未然,則憂患之事不得近至。若不爲遠慮,則憂患之來不朝則夕,故云『必有近憂』也。

【四書解義】曰:古之帝王,不下堂階而周知天下,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皆能爲遠慮者也。然所以能爲遠慮,必由於見幾之明。欲其見幾之明,又必由於窮理致知,清心寡欲,察乎天命去留之靡常、人心向背之難保。是以朝乾夕惕,戰戰兢兢,雖欲不思患預防而不可得也。聖人之言,垂戒遠矣。

張栻曰: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易】於履霜即曰『堅冰至』,以見其憂之在近也。慮患於履霜之初,則有以弭憂矣。

上蔡謝氏曰:惟遠慮者,可以無近憂。

【論語集注補疏】曰:所謂遠慮者,以正謀非以私計也。如私記乎,古人之戒室家,子孫蓄財多害;秦燔書而銷兵,二世速亡。

唐文治曰:聖人之慮,常在十百世之遠、千萬里之遙,故其施惠及於後世。庸人之慮,在旦夕之間、跬步之傾,故其禍患發於須臾。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無遠慮,則自處於安樂,而憂患日近。

附錄

王弼曰: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也。

【荀子】曰:先事慮事,先患慮患。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

本章參考書目

【孟子】【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大義】【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集注補疏】。

熊季 發表於 2025-5-29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遠慮"與"近憂"的辯證關係及其實踐價值】

延章先生所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旨,實得聖賢微言大義。今就【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章,試作系統闡發。

一、時空維度的雙重詮釋
先儒解"遠近"之義,向有時空二說。就空間言,鄭玄【論語注】謂"慮不及遠,則患生於跬步";就時間論,朱子【集注】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考諸【周易·繫辭】"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可知時空本相即相入。今人處事,當如張栻【癸巳論語解】所言"以百年之慮規今日",既需建立時間坐標系下的長遠規劃,亦當具備空間視野中的全局意識。

二、憂患意識的三重境界
1. 防患層面:王肅注"思患預防",實本【尚書】"制治於未亂"之訓。如商鞅變法"徙木立信",即是預見到法令不行之患。
2. 見幾層面:程頤【伊川易傳】釋"幾者動之微",謝良佐謂"惟燭幾者能遠慮",觀華爲備"晶片之困"而十年布局,正合此理。
3. 窮理層面:陸九淵【象山語錄】云"宇宙內事即己分內事",必如諸葛亮【隆中對】之洞悉天下大勢,方爲真遠慮。

三、實踐智慧的現代轉化
1. 個人修養:當效法曾國藩"日課四條",以日記形式將長遠目標分解爲近期功課。
2. 組織管理:宜取法【管子】"十年樹木"之智,如任正非建立華爲"2012實驗室",在盛世籌謀困局之策。
3. 社會治理:需秉承【周禮】"荒政十二"遺意,今之糧食儲備制度、防汛抗旱體系,皆遠慮之具體呈現。

四、理論誤區辨正
1. 遠慮非焦慮: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強調"慮者,周詳而非憂懼",區別在於是否掌握"物來順應"的工夫。
2. 近憂非懲罰:呂坤【呻吟語】指出"憂患乃進德之資",近期困難實爲檢驗遠慮成色的試金石。

結語:當代踐行此章,當以【中庸】"預則立"爲綱,融匯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昔范仲淹"先憂後樂",今人更需在百年變局中,以深謀遠慮化解時代之憂,方不負聖賢垂訓。
龍圭 發表於 2025-7-16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疏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義理髮微

【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章,實爲聖賢處世哲學之精要。今就經義梳櫛,分三端闡發:

一、時空辯證之義
先儒解"遠近"含時空二義,然以時序解尤契聖心。鄭玄注【禮記】云"慮之先事爲遠,事至而憂爲近",正合【周易】"幾者動之微"之旨。朱子【集注】引程頤"慮不及遠,則患在旦夕"之說,揭示時間維度上預防性思維之要義。考【尚書·說命】"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可見三代聖王已明此理。近人錢穆謂"今日之患,皆昨日不慮所致",誠得經義三昧。

二、憂患意識之本
此章與【孟子】"生於憂患"章互爲表里。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指出:"遠慮非徒計利害,乃明天人之際也。"劉宗周【論語學案】強調"聖人之慮,在義利之辨",此即區別於縱橫家之權謀。觀【春秋】所載諸侯興亡,楚莊王"三年不鳴"乃成霸業,宋襄公"仁義"致敗,正反案例皆證"慮以義起"之要。

三、實踐工夫之要
張居正【論語直解】云:"遠慮者,格物致知之功。"此與【大學】"物有本末"章相發明。曾國藩日記稱:"每日當思百年大計",即承此章精神。考諸史冊,范仲淹"先憂後樂"非虛言,其創義莊、興州縣學,皆預爲子孫計。今人處事,當效法諸葛武侯【隆中對】之全局觀,避免王安石變法之躁進。

要之,此章之"慮"非杞憂,乃【繫辭】"安而不忘危"之智。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解爲"制度性思考",可謂卓見。吾輩處世,當以【貞觀政要】"居安思危"爲鏡,既要有管仲"十年樹木"之遠見,更須具召公"甘棠遺愛"之德懷。聖人之言,誠萬世藥石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