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08|回覆: 2

[醫藥臨床] 當歸芍藥散治療閉經的思考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劉某,女,44歲。主訴『間斷閉經1年余』。2018年5月8日初診。1年前出現閉經,最長閉經半年,平時月經量多,痛經,有血塊,白帶偏多,無怕冷、怕熱,大便不成形。舌淡紅苔白脈緩。處方:當歸12g,赤芍9g,川芎9g,白朮30g,茯苓12g,澤瀉9g,香附9g,烏藥9g。7服。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018年5月18日二診:月經未至,大便較前好轉,余症同前。舌淡紅苔白脈緩,囑患者繼服7劑。

2018年5月29日三診:5月27日月經至,月經量較多,血塊多,大便偶有不成形。舌淡紅苔薄白脈緩。處方:柴胡9g,當歸12g,赤芍9g,茯苓15g,蒼朮12g,梔子9g,益母草15g,炙甘草3g。7服,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018年6月8日四診:月經已結束,大便基本成形,食冷易腹瀉。舌淡紅苔白脈緩。處方:黨參15g,高良姜9g,蒼朮12g,益智仁9g,補骨脂9g,香附9g,炙甘草3g。7服,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服藥後,大便正常,囑其停藥,1年後因他病就診,告知月經正常。

註: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分別在【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提到『婦人伓娠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以及【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指出『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該條文雖給出當歸芍藥散的主症爲腹痛,但臨床中是否所有女性妊娠腹痛或者雜病中的婦科病都可以用呢?【醫宗金鑒】甚至明確提出:『諸疾腹痛,謂婦人腹中諸種疾痛也。既曰諸疾痛,則寒、熱、虛、實、氣、食等邪,皆令腹痛,豈能以此一方概治諸疾痛耶?當歸芍藥散主之,必是錯簡。』由此可知臨床中如何更好地理解該方尤爲重要。

當歸芍藥散證的病位在哪裡?【金匱要略闡義】中註解該條文時,提出『婦人之病,由肝鬱者居多,郁則氣凝血滯,或痛或脹,或嘔或利,雲腹中諸疾痛,諸者,蓋一切之辭。當歸芍藥散,舒郁利濕,和血平肝,即有兼證,不妨加味治之,誠婦人要方也。』徐氏提出當歸芍藥散的病位在肝,那麼爲何沒有加入柴胡,而選擇白朮、茯苓呢?【班秀文婦科醫論醫案選】中認爲:『綜合全方,實有調和氣血,祛除水濕的作用。』尤在涇的【金匱要略心典】曰:『婦人以血爲主,而血以中氣爲主。中氣者,土氣也。土燥不生物,土濕亦不生物,芎、歸、芍滋其血,苓、術、澤瀉治其濕,燥濕得宜,而土能生物,疾痛並蠲矣。』單純就藥物組成及以方測證而言,似乎上述班氏和尤氏說法更爲貼近臨床,當歸芍藥散方中減去澤瀉,加人參、熟地黃、炙甘草正是我們熟悉的八珍湯,比較兩首方劑,更容易理解,八珍湯偏於扶正,而當歸芍藥散驅邪。且爲何要血分藥加入利水藥,更加體現了『血不利則爲水』的病理特點,正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爲血,血不利則爲水,名曰血分。』而對於其治療,【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指出:『問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師曰: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後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結合本案病例,患者閉經前表現爲大便不成形、白帶增多等水濕症狀,三診月經至,改用逍遙散,加強疏肝健脾作用,待月經結束後,給予溫脾補腎顧本而收工。(夏津濱 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當理 發表於 2025-7-30 04:48 | 顯示全部樓層
當歸芍藥散治療閉經的辨證思路與方義探析

本案以閉經爲主症,兼見月經量多、痛經、血塊、白帶多、大便不成形等,屬肝脾失調、血水同病之證。初診選用當歸芍藥散加減,後隨證轉方,終獲良效。茲從方證病機、用藥法度及臨床思辨三方面析之。

一、當歸芍藥散方證病機探微
【金匱要略】載當歸芍藥散主治『婦人腹中諸疾痛』,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血不足兼脾虛濕滯。方中當歸、川芎、芍藥養血調肝,白朮、茯苓、澤瀉健脾利濕,共奏『血水同治』之效。本案患者閉經伴痛經、血塊,顯系肝血瘀滯;白帶多、便溏,則爲脾虛濕盛。舌淡紅苔白脈緩,無顯著寒熱偏頗,恰合此方『血虛濕阻』之病機。

後世醫家對病位認識雖有分歧,然肝脾同調實爲關鍵。徐忠可言『肝鬱氣凝血滯』,班秀文強調『調和氣血、祛除水濕』,二者皆未離肝脾兩髒。方中未用柴胡者,蓋因本案以血瘀濕阻爲主,非少陽樞機不利,故以芎、歸、芍活血柔肝,術、苓、瀉運脾滲濕,更佐香附、烏藥行氣止痛,契合『血水同治』之旨。

二、分期論治的用藥法度
1. 初診至二診:以當歸芍藥散爲基礎,重用白朮30g健脾燥濕,輔香附、烏藥調氣止痛。雖月經未至,然大便轉實,說明脾運漸復,濕濁得化,故守方續進。
2. 三診經至:轉方以柴胡、梔子疏肝清熱,益母草活血調經,蒼朮易白朮增燥濕之力,因勢利導以通經。
3. 四診善後:經後側重溫脾固腎,用黨參、高良姜、補骨脂等,既治便溏,又防寒濕再傷沖任。

此案體現了『經前調血、經期活血、經後補虛』的婦科分期論治原則,而當歸芍藥散之用,重在經前疏肝健脾以培其本。

三、臨床思辨要點
1. 方證對應與拓展:當歸芍藥散雖原文主述腹痛,然凡屬『血虛肝鬱、脾虛濕滯』之閉經、痛經、帶下皆可化裁。本案閉經伴濕象,正合其證。
2. 鑑別應用:若純屬寒凝者需加吳茱萸、肉桂;熱瘀者宜配丹皮、梔子;氣虛明顯者當合四君。本案初診未見面白畏冷,故未妄投溫補,而側重調和肝脾。
3. 劑量權衡:白朮用至30g,取其『健脾力宏則濕化血生』之效,與茯苓、澤瀉形成『三瀉』結構,佐證了【醫宗金鑒】『兼證不妨加味』之論。

結語
當歸芍藥散之妙,在於血水同治、肝脾同調。本案閉經治療,首以該方疏瀹氣血,繼因證變法,終收經調便實之效。臨床運用時,須緊扣『血虛濕阻』病機,明辨兼夾,方能如鑰投鎖,無愧仲景『婦人要方』之譽。

(全文約780字)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7-30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當歸芍藥散治療閉經的辨證思路與方義探析

本案以閉經爲主症,兼見月經量多、痛經、血塊、白帶多、大便不成形等,屬肝脾失調、血水同病之證。初診選用當歸芍藥散加減,後隨證轉方,終獲良效。茲結合經典與臨床,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機與方證對應
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原治婦人妊娠腹中㽲痛及雜病腹痛。本案雖無腹痛,然其病機核心——肝血不足、脾虛濕滯、血水不利——與方證相契。患者閉經伴血塊、痛經,乃肝鬱血滯;白帶多、便溏,系脾虛濕盛;舌淡紅苔白脈緩,提示氣血失和而無明顯寒熱偏頗。故以當歸、川芎、赤芍養血調肝,白朮、茯苓、澤瀉健脾滲濕,佐香附、烏藥行氣止痛,契合『血水同治』之法。

二、組方配伍深義
1. 肝脾同調:徐忠可言『婦人之病由肝鬱者居多』,然肝鬱常累及脾土。方中白朮、茯苓非獨健脾,更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防,且濕去則血行自暢。未用柴胡者,恐其升散耗血,反不如當歸、芍藥柔肝和血之穩妥。
2. 血水並治:尤在涇謂『血與水,常相因而病』,本案經閉、帶下並見,正是血滯水停之象。當歸芍藥散以芍藥、澤瀉利水活血,班秀文稱其『調和氣血,祛除水濕』,可謂的評。

三、辨證轉方之妙
二診月經未至而便溏改善,守方續進,示藥證相合,需待氣血調暢。三診經至量多、血塊多,轉方加柴胡、梔子、益母草,乃因肝鬱化熱、瘀血未淨,故疏肝清熱、化瘀調經。四診側重溫脾固腸,以黨參、高良姜、補骨脂等收功,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序。

四、經典爭議之臨床回應
【醫宗金鑒】質疑當歸芍藥散『概治諸疾痛』之合理性,實則忽略仲景『但見一證便是』的辨證精神。本案閉經無腹痛,然病機相符,故能取效。後世注家強調『舒郁利濕,和血平肝』,正是對經典方義的拓展。

結語
當歸芍藥散之運用,貴在把握『肝脾失調、血水不利』之病機,而非拘泥於腹痛一症。本案層層遞進,先調血水,後理肝脾,終復其常,彰顯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微。學者當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仲景心傳。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