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4|回覆: 2

[醫藥臨床] 應用風藥治療過敏性咳嗽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楊思進教授是四川省名中醫,國家二級教授,業醫數十載,精於中醫之道、整體觀念、辨證施治,臨床經驗豐富。對內科疑難雜症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臨床療效顯著。

過敏性咳嗽又稱咳嗽變異性哮喘(簡稱CVA),是指以慢性咳嗽爲主要或唯一臨床表現的一種特殊類型支氣管哮喘。近年由於環境污染的加重和過敏體質人群的增加,成人發病率及確診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主要表現爲咳嗽持續或反覆發作達1個月,夜間或清晨加重,痰少難咳或呈痙攣性咳嗽,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多伴有咽癢,少數有流涕和流淚等症狀,或有家族、個人過敏史,氣道可呈高反應性,支氣管激發試驗可呈陽性,常在感冒、運動,或吸入油煙、灰塵、冷空氣等刺激後誘發。中醫學的古典醫籍中無過敏性咳嗽病名記載,但根據臨床症狀可歸納於『咳嗽』『哮證』等範疇。

風邪內動是過敏性咳嗽的主要病因

根據本病的臨床特點,屬於『肝咳』『風咳』,多與風邪相關,外風引動內風而成本病。外風先受於肺,內風先生於肝。該病具有發病迅速、陣發性發作、易反覆或呈痙攣性發作等臨床特點。與風邪爲『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及『其性輕揚,風盛則攣急』的特點相似。一般先感受外風,延誤治療或治療失誤導致外邪不解,郁迫於肺,日久引動內風,風動上擾,內外相合則金鐘動搖,宣肅失司,肺氣上逆而發爲咳嗽。清·王旭高言:『凡人必先有內風而後招外風,亦有外風引動內風者。』肝本身也是咳嗽的相關臟腑,如【內經·咳論】所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側,轉則兩脅下滿。』亦有情志失調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利生風,逆乘犯肺,使肺失宣降,痰氣相搏,而致氣道受阻,肺氣阻閉,咳嗽氣急而成本病。

重視風藥使用確切提高療效

風藥的概念由金元時期的李東垣首次提出,風藥具有升、散、透、行、竄、透、通的特點,是傳統的解表類藥物。【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治療風邪致咳基本大法即『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從生理學上講,肺爲嬌髒,不耐寒熱,用藥宜平和爲貴;肺主氣司呼吸,其性輕虛,『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宜疏而導之。風藥的特點符合以上的治則。

風藥辛散解表,祛風透邪 過敏性咳嗽因風邪侵襲,受外風而導致肺氣不利,肺失宣發肅降者多見,亦可以與其他邪氣相兼爲患。但此時的疏風祛邪,當爲治療風邪咳嗽的第一要務。風藥皆辛,其性辛溫發散,質地芳香而輕薄,可通過藥物的溫熱調暢之性,辛散發汗而將鬱閉之表邪從毛孔腠理驅散,使肺衛調,宣降順,咽喉疏利,疹癢消失,咳嗽自止。臨床上多以麻黃、杏仁相須爲用。麻黃長於宣肺行氣,而杏仁則降氣止咳平喘,二者一升一降,相得益彰,療效顯著。亦可因兼夾邪氣之不同,加減應用防風、荊芥、羌活、蟬蛻、柴胡等,共奏辛散解肌、宣肺行氣之效,使得肺氣暢達,咳嗽自止,亦多爲應用。

風藥勝濕健脾,咳嗽儘早向愈 過敏性咳嗽一般病程稍長,反覆發作達一月之久。易兼夾其他邪氣,而以兼夾濕邪者多見。究其原因,多因肺主一身之氣,且通調水道,肺氣鬱閉失宣發肅降,水飲不能散布周身,聚而化濕,濕邪聚集日久而成痰。亦因患者病程較長,損傷脾胃之氣,脾失運化,內生濕邪,濕邪停聚日久而成痰。正如清·李用粹【證治匯補·痰證】所述:『脾爲生痰之源,肺爲貯痰之器。』風藥在去除風邪之時,亦能夠勝濕,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以其辛散之性燥化凝聚的津液,增強水液的運行,水運行則濕邪退,進而減少痰的生成。如【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李東垣亦云:『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有培土生金,益氣健脾之法。因風藥主升,可以升發脾陽,益氣調中。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中提到:『胃中清氣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又能助陽氣上升……助諸甘辛爲用。』升麻、柴胡等升浮辛散之效彰,可鼓舞脾陽、助提中氣,配伍茯苓、黃芪、甘草、黨參等補益之品,可使其補而不滯,則脾氣健,運化常而充營衛,豐肌表,固肺金,正氣存內而邪不可干。

風藥藥性清揚,引藥上行 清·汪昂在【醫方集解】言:『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鼻爲肺之竅,與咽喉相關,位居人體的高位,需要輕盈之劑以利九竅。風藥輕浮升散,疏邪解郁,燥濕化痰,引藥上行而利咽開竅,治療風邪外感疾病療效甚佳。風藥多歸肺、肝、脾經,具有調暢氣機,通達經絡,引氣舒展生發之效。柴胡專入少陽經,可調肝氣而助肺氣的宣降;葛根、升麻等入陽明經,輔助胃中清氣上升。臨床上將紫菀、杏仁、枇杷葉、前胡及桔梗等與風藥相配伍,從而載藥上行而入肺絡以達到化痰止咳之效;配伍黃芪、茯苓、黨參等入肺經、脾經以補益肺脾之氣。

典型病案

龔某,女,58歲,2016年5月29日初診。因反覆咳嗽2月余就診。刻診:陣發性咳嗽,時有痙咳,咽癢則咳,常因吸入油煙、冷空氣等刺激性氣味而誘發,伴有氣急,少痰,口乾,腰膝酸軟,鼻塞,發熱等症,夜間情緒激動時加重。舌紅苔少,脈弦細數。

診斷:咳嗽(風邪犯肺,肺氣上逆)。

治則:滋陰柔肝,祛風解痙,止咳。

方藥:炒白芍15g,甘草12g,當歸15g,熟地15g,升麻15g,桑白皮9g,地骨皮9g,防風15g,浙貝9g,炙冬花9g,炙紫菀9g,炙百部9g,僵蠶9g,徐長卿15g,鉤藤15g,烏梅5g。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

2016年6月4日複診:服上藥後,咳嗽明顯減輕,夜間時有咳嗽,無明顯氣急,余尚可,舌脈同前,治以前法出入,加仙靈脾15g,5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

2016年6月10日三診:咳嗽已愈。再予上方3劑鞏固療效,隨訪2月未見復發。

風爲六淫之首,風爲陽邪,易襲陽位。過敏性咳嗽以反覆發作刺激性的乾咳爲主要表現,該病病機主要是風邪襲肺、氣機升降失司。風邪爲致病首要因素,故以祛風散邪、宣肺止咳爲其治療原則,【臨證指南醫案】曰:『若因於風者,辛平解之。』臨床上使用風藥,以便疏風祛邪、調脾益氣、通竅利咽、解痙止咳、搜風透絡。辨證配伍使用補益藥、止咳藥、化痰藥等,可獲較好的臨床療效。(劉平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5-22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風藥辨治過敏性咳嗽的理論溯源與臨證發微】

楊思進教授對過敏性咳嗽的辨治思路,深契中醫"風邪致咳"理論精髓。本文擬從理論源流、病機闡發、用藥法度三個維度,系統剖析風藥在過敏性咳嗽治療中的獨特價值。

一、理論溯源:風咳辨治的學術脈絡
考【內經】"風咳"之說,實開"肝肺同治"之先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風勝則動",【咳論】明示"肝咳"病機,二者共同構建了風邪致咳的理論框架。金元四大家中,李東垣創"風藥"概念,其【脾胃論】詳述羌活、防風等藥"引經報使"之妙;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更明確提出"風痰作咳"的證治要訣。至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發展出"搜絡祛風"法,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完善了"外風引動內風"的病機學說,爲現代辨治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病機闡微:風邪致咳的病理樞機
本病呈現"風邪襲表-肝風內動-肺絡攣急"的三層病機轉化。初起風邪外襲,客於肺絡,表現爲陣發性咽癢嗆咳;繼則風邪入里,引動肝風,出現痙攣性夜咳;終致風痰互結,形成氣道高反應狀態。楊教授把握"風性攣急"的特點,指出本病咳嗽呈突發突止、遇風加重的特徵,與【諸病源候論】"風咳者,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的描述高度吻合。其病位雖在肺,實與肝風內動密切相關,誠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肝爲風木之髒,其性剛勁,最易搖動肺金。"

三、用藥精要:風藥配伍的臨證心法
1. 外風宜散:首選荊芥穗、防風、蘇葉等輕清之品,遵"治上焦如羽"之旨。其中荊芥穗炒用尤擅解表止癢,現代藥理證實其含有的胡薄荷酮能顯著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
2. 內風宜熄:鉤藤、僵蠶、地龍爲必用之品。鉤藤宜後下以保有效成分,與白芍配伍可增強解痙之效,此即"酸甘化陰以制風陽"之法。
3. 風痰宜化:旋覆花配蟬蛻構成"宣肅對藥",前者降氣化痰,後者祛風解痙,二者相得益彰。
4. 久病宜搜:露蜂房、全蠍等蟲類藥對病程超過3個月者尤爲適宜,體現葉天士"久病入絡"的治療思想。

典型驗案舉隅:某35歲女性,咳嗽月余,夜間爲甚,咽癢即咳,胸片無異常。楊教授處以荊芥穗10g、鉤藤15g、枇杷葉12g、烏梅9g、地龍6g,七劑咳止。方中暗含"祛風-解痙-斂肺"的遞進治法,尤妙在烏梅之用,既合"酸收制肝"之理,現代研究又證實其具有抗組胺作用。

按:風藥運用貴在知常達變。外感初期當重辛散,久病需參入養血柔肝之品,如當歸、枸杞子等。對於過敏體質者,可酌加生黃芪、靈芝等調節免疫,此即"扶正以祛風"的深層用意。楊教授此案啟示我們:傳統風藥在現代過敏性疾病治療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6-24 10:1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風藥在過敏性咳嗽治療中的運用要旨】

楊思進教授以風藥論治過敏性咳嗽,深契中醫"風爲百病之長"之旨,其臨床經驗實爲"肝肺同調、內外風並治"之典範。今就風邪致咳機理與風藥運用法度,闡發如下:

一、風邪致咳的病機層次
【素問·咳論】言"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而過敏性咳嗽尤重肝肺氣機之逆亂。其病機可分三重:
1. 外風襲表:風邪從口鼻皮毛而入,首犯太陰,【臨證指南醫案】所謂"風邪上受,首先犯肺",致肺氣賁郁,發爲嗆咳。
2. 內風擾動:肝爲風木之髒,外風久羈或情志失調,引動肝風上逆,形成"金木相搏"之勢。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指出"肝風上逆侮肺"之證,正合本病痙攣性咳嗽特點。
3. 風痰搏結:風邪夾痰濁壅阻氣道,如【醫學心悟】所云"風痰襲於肺中,咳而兼喘",此即現代所謂氣道高反應性之象。

二、風藥的運用法度
李東垣創"風藥"之說,實爲升發少陽春生之氣。治過敏性咳嗽當遵三法:

(一)辛涼透邪法
取"治上焦如羽"之義,選質輕性涼之風藥。
基礎方藥:薄荷、牛蒡子、蟬蛻配桑白皮、黃芩
配伍精要:仿桑菊飲意,但須加鉤藤、地龍等熄風通絡之品,此即"外風宜散,內風宜熄"之妙。楊教授臨床喜用蟬蛻6-10g,取其輕清透達、熄風解痙之效。

(二)柔肝熄風法
針對肝風上擾證,當宗葉天士"緩肝之急以熄風"之訓。
經典組合:白芍配炙甘草(芍藥甘草湯法),佐以蒺藜、僵蠶
現代發揮:可酌加代赭石鎮逆,此即張錫純"鎮肝熄風"思路的化裁。楊氏驗方中常以旋覆花10g、代赭石15g相伍,降逆而不傷正。

(三)風痰並治法
遇咽癢陣咳、痰黏難咯者,當參【醫學統旨】"治痰先治氣"之說。
藥對示例:炙麻黃配杏仁(開肺氣)、前胡配白前(降痰氣)、防風配烏梅(散收並用)
特殊技巧:少量細辛(3g以內)合五味子,取仲景小青龍湯"辛散酸收"之法,尤宜於夜間咳甚者。

三、臨證要點提示
1. 分階段用藥:急性期以疏風爲主(荊芥穗、紫蘇葉),緩解期重養肝肺(南沙參、枇杷葉)
2. 量效關係:風藥用量宜輕(6-10g),所謂"輕可去實"
3. 禁忌權衡:陰虧燥咳者慎用辛溫風藥,可易爲桑葉、木蝴蝶等潤燥之品

結語:楊思進教授以風藥爲樞機,融貫"祛外風-熄內風-調氣機"三法,實得【內經】"辛以散之,酸以收之"之奧旨。然臨床運用須知"風藥性升,中病即止",當隨證配伍健脾益腎之品以固根本,方爲全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