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4|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20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中常提到『四大經典』,但究其具體所指,卻眾說紛紜。張大寧認爲,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

四大經典所指不一

張大寧認爲,『四大經典』一詞源於古人『四聖』之說。清代著名醫家黃元御著有【四聖心源】一書,所謂『四聖』,指黃帝、岐伯、扁鵲、張仲景四位醫家。【四聖心源】是爲四聖之著——【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釋義,這應是對『四大經典』最早的提法。

『四大經典』一詞正式提出是在1955年,衛生部制訂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第一屆西學中班教學計劃中:『學習中醫必須要系統學習「四大經典」,即【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四部著作』。1960年,衛生部組織全國五大中醫學院主編全國第一版中醫院校教材時,曾作說明:『本教材取材於四部古典醫籍:【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中醫界對『四大經典』的說法越來越不統一,如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曾提出:『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爲四大經典』。近年來,在執業醫師考試和各種晉升考試中,多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爲四大經典,其中『溫病』的含義,並非【溫病條辨】,而是指『溫病學』。

張大寧曾在各種場合重申『溫病是一種病,並非是一本書,經典首先應是一本書。』 近年來,中醫學術界對四大經典的說法有所改變,如【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醫學史】中,將【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列爲中醫學的四大經典。這種說法雖然在中醫院校教材中出現,可仍未獲得業內的全面認可。在各種著作和刊物中,『四大經典』具體所指仍較爲混亂。

經典的含義

『經』字最早見於周代銅器銘文,其意義是『經維』,也就是『經營』的意思,最初字形爲『坙』。『經』字作爲『經典』解釋是在戰國之後才出現,如把儒家重要著作稱爲『經』初見於【莊子·天運篇】,曰:『孔子謂老聃曰:丘治【】【】【】【】【】【春秋】六經,自以爲久矣』;【中華大字典】載:『經,經書也』;【文心雕龍】云:『三極彝訓其書曰經』;【博物志】云:『聖人製作曰經』,均認爲『經』應該是一本『書』。又如,班固在【白虎通義】上解釋『經』爲『常』,即常道,也就是永恆不可改變的道理;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說:『或當刪定六經之時,以其道可常行,正名爲經』;孔廣森曰:『北方戎馬,不能屏視月之儒;南國浮屠,不能改經天之義』,『經天之義』即指如日之經天,不可改變;段玉裁注釋【說文解字】的『經』時提出:『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這些都說明『經』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書,其論述的道理是長久不變的常理。

『典』有兩個含義:一是指重要的儀式;二是指重要的著作。

『經典』強化了著作的重要性,所以其含義應該是在某個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或做出巨大貢獻的著作。儒家把【】【】【】【】【】等列爲經典,即是這個道理。所以,張大寧認爲中醫學的經典應該是在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中起到重要奠基作用,或對中醫學辨證論治獨特診治體系的確立做出過巨大貢獻,成書年代較早,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著作。

四大經典的命名

基於上述原因,張大寧認爲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應該爲【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巨著,約成書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在這以前中醫學尚未形成一門系統完整的學科。因此,【黃帝內經】的產生,在中醫學的學科形成和發展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奠基作用,故被後人稱爲『言醫之祖』。【黃帝內經】較全面地論述了中醫學理論的基本概況,【素問】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心理及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凡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髒象經絡、精神氣血、診法治法、養生預防等無所不包、無所不及;【靈樞】中除了論及人體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更著重論述了人體經絡、腧穴氣血、針具刺法等,正是這些重要論述,構建了中醫學的基本理論體系,爲後世中醫學發展奠定了良好堅實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約成書於西元二世紀左右,總結了東漢之前有關中藥的實踐經驗,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該書將這365種藥物按其性能功效的不同,分爲上、中、下三品,上品爲『補益品』『久服輕身延年,無毒』;中品爲『遏病補虛』『無毒有毒』,酌情服用;下品爲『多毒,不可久服』,以驅邪爲主。這種分類法值得後人借鑑。此外,該書還概括地論述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如:方劑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藥物的七情和合理論、藥物的性味功能、藥物的加工炮製方法、臨床用藥原則、服藥方法、藥物的功效主治等,可以說是一部集中藥學大成的經典。

至於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其主要成就是開創、確立、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和典範,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一次質的飛躍,將該兩部著作列爲經典是當之無愧的。

【難經】和溫病誰是四大經典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相傳爲戰國時期名醫秦越人(扁鵲)所著。『難』有『問難和釋難』之意,即以問答形式,『舉黃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共闡釋了81個『理趣深遠』的醫學問題,故稱『八十一難』。其中,1~22難論脈學,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疾病,62~68難論腧穴,69~81難論針法。

難經】在81個問題的『釋難』當中,不僅解釋了【內經】中的一些疑難問題,而且發揮了【內經】中的一些論述,如:診脈中『獨取寸口』的提出,25種脈象的診法;關於經脈長度、流注次序、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的不同病症;臟腑部分中關於臟腑解剖形態、生理功能的細述,尤其是腎與命門學說的提出;腧穴針法部分關於五臟六腑俞、針刺補瀉手法與四時節氣關係的論述等,都可以說是對【黃帝內經】相關理論的發展。張大寧認爲,雖然【難經】有如上貢獻,但該書只是【內經】的一本參考讀物,『釋難』『解難』而已;另一個原因是,該書中有不少很不合理的提法,加之受當時『讖緯』學說的影響,把陰陽五行學說神秘到一種近乎迷信的地步,如『男子生於寅,屬陽;女子生於申,屬陰』『脈脫陽者見鬼』等,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種誤導。如果將其列入『四大經典』之列,仍似欠妥。

關於近年來不少人將『溫病』列爲『四大經典』之一的問題,張大寧認爲,這不但貶低了經典的水平,而且混淆了理論與臨床、著作與疾病的概念。『溫病』是一類外感病的總稱,是『病』不是『書』。至於『溫病學』,則是『研究四時溫病發生發展規律及其診治方法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院校教材【溫病學】)』,同內科學、婦科學等一樣,屬於臨床醫學的範疇,是由現代專家編寫的不斷更新的學科,怎麼能稱爲『經典』呢?

溫病條辨】是200多年前的著作,儘管其在溫病學的發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此前後,亦有【外感溫熱論】【溫熱經緯】等專著,論其貢獻相差無幾。如稱其爲溫病學的『經典』,尚可考慮,若爲中醫學『經典』,並與【內經】等齊名,則顯然不妥。

張大寧還建議,將『四大經典』的學習安排在中醫院校教學的後期,其中【神農本草經】也可作爲選讀課。

(張勉之 天津市中醫腎病研究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盲里偷仙 發表於 2025-7-24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四大經典之流變與學術定讞】

中醫典籍之"四大經典"說,實爲後世治學之綱領性提挈,然其具體所指確有學術流變之跡可循。今就歷代醫家所論及官修教材之沿革,試作考辨如下:

一、經典體系之形成本源
清代黃元御【四聖心源】以"四聖"(黃帝、岐伯、扁鵲、仲景)對應【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此實爲經典體系雛形。考其本源,【內經】奠定理法根基,【難經】發皇脈學奧旨,【傷寒】【金匱】立辨證之圭臬,四者確構成漢以前醫學理論之完整架構。

二、現代官方定說之確立
1955年衛生部首倡"四大經典"教學體系時,以【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爲準的。此說頗具深意:【本草經】補藥物學之缺,使理-法-方-藥體系完備;而【難經】因內容多與【內經】相涉,故暫未列選。1960年全國統編教材沿襲此制,足見其學術合理性。

三、異說紛紜之癥結
晚近有將【溫病條辨】納入經典者,此說實有可商榷處:
1. 時序維度:溫病學說乃明清對傷寒體系之補充,與漢唐經典非同一學術層級
2. 文本性質:吳瑭【條辨】屬個人著述,與集體智慧結晶的【內經】、官方整理的【傷寒】【金匱】性質迥異
3. 學術權重:正如張大寧先生所言,溫病學當屬學科領域,不宜與具體典籍並列

四、經典認定之標準芻議
愚以爲判定經典當循三原則:
1. 開創性:奠定中醫核心理論框架(如【內經】之整體觀)
2. 範式性:確立臨床診療規範(如【傷寒】六經辨證)
3. 歷時性:經千載臨床驗證仍具指導價值

今觀【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經】四者,恰合此三要義。至若【難經】之精微,當爲【內經】羽翼;溫病之學理,實乃【傷寒】支流,二者雖重,未可僭越原典地位。

要之,四大經典之議,當以1955年官方定說爲基準,參以黃元御"四聖"體系,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爲定讞。後世醫家著述固多煌煌巨製,然經典之所以爲經典,正在其"爲萬世立法"之特質也。

(全文798字)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26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四大經典之流變與學術定讞】

中醫典籍之"四大經典"說,實爲後世治學之綱領性歸納,其形成歷經學術流變。今就歷代醫家所論,考鏡源流如下:

一、經典體系之形成
清代黃元御【四聖心源】首立"四聖"框架(黃帝、岐伯、扁鵲、仲景),對應【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此實爲"四大經典"雛形。考【漢書·藝文志】載醫經七家,獨【黃帝內經】傳世,足見經典之選本本乎學術傳承之要義。

二、現代官方定說
1955年衛生部明文確立【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爲教學體系之"四大經典",此說有三重依據:
1. 理論奠基:【內經】構建陰陽五行藏象學說
2. 方藥體系:【神農本草經】確立藥物三品分類
3. 臨床範式:仲景二書創立六經辨證與雜病論治體系

三、學術爭議辨析
1. 【難經】與【神農本草經】之爭
【難經】雖爲"問難【內經】"之作,然其脈學、命門學說實補【內經】未備;而【本草經】載藥365種,奠定中藥學根基,二者各有攸長。

2. 溫病學納入問題
吳瑭【溫病條辨】雖爲清代溫病學派集大成者,然其學術淵源仍本於【傷寒論】。張大寧先生謂"溫病非書"之說,實強調經典當具原創性。今以"溫病學"代指學派而非典籍,恰合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旨。

四、當代學術共識
觀【中國醫學史】國家級規劃教材,已明確四大經典當具以下特質:
理論原創性(如【內經】"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臨床範式性(如【傷寒論】397法)
歷史影響度(【本草經】歷代註疏逾百家)

要之,"四大經典"之辨,非徒書目之爭,實關中醫學術體系之根本。今以【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經】爲宗,既承黃元御"四聖"遺緒,複合現代教學體系,可謂"述大聖之意,正百家之謬"(【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語)。學者當以經典爲基,兼采各家之長,方得醫道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丑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