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論認爲意義來源於我們的感覺運動的體驗,通過想像機制,如概念隱喻、轉喻、範疇輻射、以及種種概念合成的方式,這種體驗的意義得以擴展,形成了抽象的概念化和推理。我們感官運動的體驗模式有哪些?最基本的體驗域有哪些?這些問題是體驗論研究關注的焦點,亦直接制約和影響詞彙意義的隱喻性擴展。萊考夫曾對自然體驗下過一個定義:自然體驗是我們的身體(包括感覺、運動器官、智力、情感等)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包括運動、操作物體、吃飯等),以及我們與同一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和宗教環境)中不同的人群的互動的結果。『吃』是人類最基本的自然體驗之一,這種每天反覆發生的自然體驗固化成爲體驗格式塔,具有很強的認知力,大量隱喻性的思維就來自體驗反覆發生的模式,當它們和某一特定的文化積澱相結合,就必定產生民族文化特色的生動形象的隱喻,如:英語中的eat into one’s pocket toomuch(花費太多),be eaten up with disease(疾病纏身),eat up one’s savings(耗盡儲蓄),eat up one’swords(食言)等。而在漢語裡,『吃』是一個具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的詞,其意義遠遠超過了『吃』這一動作本身的含義,比英語『eat』具有更多的概念隱喻、隱喻、轉喻和轉隱喻連續體。
首先,中國是一個農業的國度,自古以來都把『吃』看作頭等大事,『民以食爲天』的概念在中華民族文化意識中根深蒂固,人們注重吃,講究吃,關心吃。『吃』是生活的主要內容,連人們見面的問候語都是『吃了嗎』;另外,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物產豐富,食物品種繁多,八大菜系的烹調方法各不相同,食物的色、香、味也各具特色,食物五花八門,體驗各不相同,在享用食物的過程中,人們經歷了感覺一知覺一表象的認知過程,逐步構建出了『吃』的抽象的認知模式,這些不同的認知模式爲隱喻性的思維提供了基礎和前提。鑑於中國豐富的食文化,漢語裡『吃』的隱喻和轉喻的用法比其他語言更豐富多彩,以『吃』爲關鍵詞上網搜索,漢語『吃』的隱喻和轉喻可以說是鋪天蓋地。
但是,國內語言學界有關漢語『吃』的隱喻研究僅有爲數不多的文獻。筆者以『吃』爲關鍵詞,從【現代漢語詞典】、【中國成語大辭典】、北京大學漢語語料庫以及網際網路上收集了大量的有關『吃』的語料,通過分析『吃』的動作與食物及食物相關聯的因素互動的方式,比較『吃』與不同食物搭配時隱喻數量的區別,以及漢語『吃』的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模式,『吃』的概念隱喻的認知特點,研究的結果爲本文開頭提到的認知語言學的體驗論命題提供實證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