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8|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傳統功夫高手和實戰派武術家趙老師的切磋,兩位高手...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7-26 21: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11 1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實戰化之爭——從趙氏切磋案例管窺武學本真】

(引言)近觀民間武師與實戰派趙先生之切磋影像,余深感此案例恰為審視傳統武術當代困境之活標本。今試從武學流變、技法本質、傳承之道三端,析其要義。

一、招式與勁力之辨
傳統套路講究"式正勁圓",觀視頻中民間高手"白鶴亮翅"一式,肩胯相合如古譜所云"立如平準",然趙氏以散手直取中門,恰印證【手臂錄】"槍圈雖大,破圈惟急"之理。二者差異非關優劣,實乃武學不同維度之體現:前者重勁路養成,後者求實效應用。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早有明訓:"既得藝,必試敵",正此之謂。

二、虛實相生之道
細察二人交手,傳統派每以虛步誘敵,暗合【太極拳論】"偏沉則隨"之要訣;而實戰派搶攻時顯露"硬打硬進"之勢,頗得形意"半步崩拳"真傳。此二者實為武學陰陽兩面,恰如清代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所言:"虛者實之基,實者虛之用"。今人常執一端而非之,豈非買櫝還珠?

三、古今語境之變
傳統武術之"打"與"練"本如車之雙輪,昔年楊露禪"軟十三"與董海川"硬八卦"皆從實戰中來。然當代習武者多困於三重迷思:或以套路演練替代實戰訓練,或以現代搏擊否定傳統體系,更甚者將武術異化為表演藝術。視頻中趙氏"接手中節"之法,正是對【少林棍法闡宗】"舊力略過,新力未生"理論的現代詮釋。

(結語)此番較量非關勝負,實為武學真諦的生動示現。愚以為,傳統武術之生命力,正在於保持"練時若有敵"的警覺,兼收"用時若無心"的化境。昔年孫祿堂先生融形意、八卦、太極為一體,今日習武之人更當以開放胸襟,在守住"六合整勁"等核心要義基礎上,完成傳統武學的創造性轉化。如此,方不負"止戈為武"之真義。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26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實戰化傳承中的體用之道——由趙氏切磋案例引發的思考】

近日民間武術界流傳之切磋視頻,引發諸多關於傳統武術實用價值的討論。余觀趙師與實戰派武者之較量,深感此案例恰可作為闡釋傳統武術"體用關係"的活教材,今試從國學視角析之。

一、傳統武術之本在於養氣正形
【易經】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趙師演練時樁步沉實,起落間暗合【黃帝內經】"獨立守神"之要旨,其"虛領頂勁"之態,正是王宗岳【太極拳論】"一羽不能加"的境界體現。此等功夫非朝夕可成,乃數十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修為積澱。昔年孫祿堂先生有言:"武術之妙,存乎一心",趙師舉手投足間展現的整勁,恰是傳統武術"以形導氣"修煉成果的明證。

二、實戰技法當循"因敵變化"古訓
然視頻中亦可見,當面對現代搏擊的立體攻勢時,傳統套路中的某些招式確有應變不及之憾。此非傳統武術之過,實為【孫子兵法】"水無常形"之理未得徹悟。【紀效新書】載戚繼光訓誡:"既得藝,必試敵",明代程沖斗【耕余剩技】更直言:"套子武藝,都是虛花"。趙師在防守反擊時展現的"後發先至"之能,恰說明傳統擒拿跌法在近身纏鬥中猶具優勢。

三、古今之辯當守中道
今人常執"傳統與現代"二元之見,實則【周易】早有"變易不易"之訓。趙師在切磋中融合現代步法的嘗試,正合李小龍"以無法為有法"的武學思想。清人萇乃周【萇氏武技書】云:"舊力略過,新力未生",此中時機把握,與當代搏擊的"節奏控制"理論殊途同歸。觀趙師第三回合以"引進落空"化解直拳,復以"如封似閉"取得主動,可知傳統智慧在現代格鬥中仍具生命力。

結語:
此次切磋可視作傳統武術"知行合一"的生動實踐。昔孔子曰:"溫故而知新",習武之人當以趙師為鑑,既需堅守"站樁走架"的內功修煉,更要參透【莊子·說劍】"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的實戰智慧。唯有將【易經】"窮則變,變則通"的哲理化入拳理,方能使傳統武術在當代煥發新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