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武術實戰化之爭——從趙氏切磋案例管窺武學本真】
(引言)近觀民間武師與實戰派趙先生之切磋影像,余深感此案例恰為審視傳統武術當代困境之活標本。今試從武學流變、技法本質、傳承之道三端,析其要義。
一、招式與勁力之辨 傳統套路講究"式正勁圓",觀視頻中民間高手"白鶴亮翅"一式,肩胯相合如古譜所云"立如平準",然趙氏以散手直取中門,恰印證【手臂錄】"槍圈雖大,破圈惟急"之理。二者差異非關優劣,實乃武學不同維度之體現:前者重勁路養成,後者求實效應用。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早有明訓:"既得藝,必試敵",正此之謂。
二、虛實相生之道 細察二人交手,傳統派每以虛步誘敵,暗合【太極拳論】"偏沉則隨"之要訣;而實戰派搶攻時顯露"硬打硬進"之勢,頗得形意"半步崩拳"真傳。此二者實為武學陰陽兩面,恰如清代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所言:"虛者實之基,實者虛之用"。今人常執一端而非之,豈非買櫝還珠?
三、古今語境之變 傳統武術之"打"與"練"本如車之雙輪,昔年楊露禪"軟十三"與董海川"硬八卦"皆從實戰中來。然當代習武者多困於三重迷思:或以套路演練替代實戰訓練,或以現代搏擊否定傳統體系,更甚者將武術異化為表演藝術。視頻中趙氏"接手中節"之法,正是對【少林棍法闡宗】"舊力略過,新力未生"理論的現代詮釋。
(結語)此番較量非關勝負,實為武學真諦的生動示現。愚以為,傳統武術之生命力,正在於保持"練時若有敵"的警覺,兼收"用時若無心"的化境。昔年孫祿堂先生融形意、八卦、太極為一體,今日習武之人更當以開放胸襟,在守住"六合整勁"等核心要義基礎上,完成傳統武學的創造性轉化。如此,方不負"止戈為武"之真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