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2|回覆: 2

[醫藥臨床] 西為中用 腫瘤標誌物為毒邪

[複製連結]
王遜 發表於 2018-5-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肝癌發展迅速,預後差。孫桂芝教授運用清熱解毒利濕法治療一位肝癌患者,帶癌生存4年余,甲胎蛋白從2000ng/ml降至400ng/ml,從一個角度反映出臨床根據辨證,重視腫瘤標記物,運用祛毒法,治療腫瘤的經驗。

在與惡性腫瘤的鬥爭中,患者和家屬往往最關心腫瘤標記物的高低,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孫桂芝主任認為關注腫瘤標記物高低,能儘早發現腫瘤的發生、發展、轉移,判斷療效。在經過了手術之後的腫瘤患者,如果腫瘤標記物持續升高則反映體內仍然有一部分腫瘤的『殘渣餘孽』,因為其體積太小或位於體內特殊位置而難以被識別出來,這些『漏網之魚』在暗處悄悄長大,導致腫瘤復發、轉移,最終奪去了不少患者的生命,通過化驗血液、尿液或腫瘤組織中的腫瘤標記物可為醫生選擇有效地治療方案提供幫助。而『特殊標記物』又可稱為『腫瘤細胞表達物』的檢測又為『靶向治療』選擇『靶向藥物』,提供依據。總之腫瘤標記物的檢測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檢測指標。

孫桂芝及時研究腫瘤標記物並採用西為中用的學術觀點,把腫瘤標記物稱之為『毒』,毒邪有內外之分。一般認為外毒指由外而來,劉元素謂:『瘡瘍者,火之屬』『六氣皆可化火』。內毒是指由內而生之毒,系因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機體內的生理產物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蓄積體內郁久而化生為熱毒。【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治諸勝復……熱者寒之,溫者清之。』『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火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張仲景根據【內經】『熱者寒之』,劉河間在他提倡火熱的同時發展了清熱解毒學說,常用涼膈散、黃連解毒丸等治療熱性病症。孫桂芝根據辨證,結合不同部位腫瘤使用祛毒法。現列舉病案詮釋之。

疏肝健脾,消積散聚,清熱利濕治療肝癌

2006年8月15日首診:林某,男,62歲。訴腹脹,肝區疼痛,納差,小便少而黃, 裏急後重8個月。患者患乙型肝炎肝硬化5年,兩月前因腹脹、脅痛就醫在某醫院查甲胎蛋白(AFP)2000ng/ml以上,診斷為肝癌,並發大量腹水,輾轉多家醫院後遂找中醫。

檢查:攙扶到門診,面色晦暗,腹隆大如蛛,下肢浮腫,腹水征陽性,肝肋下觸及質硬,表面結節狀,劍突下9cm,鞏膜黃染,下肢凹陷性浮腫,口乾不欲飲,苔黃膩,舌質紅絳,脈象弦數,重取無力。

診斷:積聚,鼓脹(肝膽濕熱,水濕內停)。

治則:疏肝健脾,消積散聚,清熱利濕。

處方:茵陳蒿湯合五苓散加味:外用臍貼膏:茵陳30g,炒山梔15g,豬苓30g,茯苓15g,澤瀉30g,杏仁10g,車前子(包煎)15g,大腹皮10g,鱉甲15g,炮山甲10g,桃仁10g,赤芍10g,鬱金10g,廣木香10g,半邊蓮15g,元胡10g,甘草6g。1日1劑,水煎分2次服,連服15劑。

9月4日二診:服藥後,腹脹減輕,小便增多,大便好轉,下肢浮腫減輕,但仍有腹脹,納差。脈象弦細稍數,苔黃膩舌質紅絳。外用臍貼膏,原方加枳殼10g,川朴l0g,螻蛄1對,商陸10g。繼服15劑。

9月28日三診:面色晦暗,腹水中等量,小便黃,大便每日2~3次。外用臍貼膏,口服湯劑:太子參15g,白朮15g,土茯苓30g,厚朴10g,枳殼10g,薏仁米30g,八月扎12g,水紅花子10g,豬苓30g,車前子包煎15g,鱉甲15g,龜板15g,凌霄花15g,代赭石15g,龍葵30g,蛇莓30g,雞內金30g,生麥芽30g,半邊蓮15g,虎杖15g,藤梨根l5g。1日1劑,給予鱉甲煎丸1丸,1日2次,加強軟堅散結,活血祛瘀之功。治療1個月後,病情大有好轉,又有上熱下寒症狀,按原方繼服加肉桂8g,配合龜齡散每次2g,1日2次,同時給予加味西黃散,每次2粒,每日3次,飯後服。病情穩定,食量增加,體質大有好轉,下肢浮腫消退,能自行活動。

2008年4月18日四診:因服藥後病情穩定,食量增加,體質大有好轉,下肢浮腫消退,能自行活動。去原初診醫院複查, AFP410ng/ml曾被否定原診斷。認為是肝硬化腹水,患者自行停藥3個月,既往症狀再次出現,腹水增加,鞏膜黃染,小便短赤,大便發黑,1曰2~3次,肝區疼痛,失眠,納差,再次來診治,經中藥平肝飲堅方:太子參15g,白朮10g,土茯苓30g,陳皮10g,廣木香10g,鬱金10g,柴胡10g,茵陳30g,豬苓30g,赤小豆30g,八月扎15g,凌霄花12g,生山楂12g,白花蛇草30g。1日1劑,合龜齡散2g,1日2次,症狀逐漸好轉,現仍堅持中藥治療。

諸病源候論】指出:『症瘕積聚,病因為寒溫不調,飲食不節,陰陽不和,臟腑虛損,並受風邪留滯而不去成也。』由此可知肝積成之,可因寒溫不調,飲食不節,陰陽不和,臟腑虛損。積聚已成,肝失疏泄條達之功,又使脾胃運化失職,水液失調而鼓脹,久之生熱。故茵陳、炒山梔、半邊蓮、豬苓、茯苓、澤瀉、龍葵、蛇莓,清熱解毒利濕;龍葵、蛇莓清熱解毒抗癌,消腫散瘀,與茵陳、炒山梔、半邊蓮相伍,用於痰濕凝滯,痰火交阻患者,尤為適宜。桃仁、赤芍、鬱金、元胡、廣木香、甘草,疏肝理氣健脾;鱉甲、龜板軟肝散結,平肝潛陽。共奏清熱利濕,疏肝健脾,消積散聚之功。該例患者就診時表現為肝膽濕熱,水濕內停,以茵陳蒿湯合五苓散加味清熱解毒利濕之劑,其中含義的另一面是該患者AFP異常升高,孫桂芝認為此為毒邪,予以清熱解毒利濕之藥,使邪毒清而利之有出路。(王遜 中國中醫科學研廣安門醫院孫桂芝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5-22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孫桂芝教授"西為中用"辨治肝癌毒邪案學術評析

肝癌屬中醫"積聚""鼓脹"範疇,其病機本質在於毒瘀互結、肝脾失調。孫教授以"腫瘤標誌物為毒邪"立論,將現代醫學指標與傳統毒邪理論相融合,體現了"西為中用"的學術創新。本案甲胎蛋白(AFP)高達2000ng/ml,恰如【金匱要略】所言"毒之所湊,其氣必虛",其治療思路值得深入剖析。

一、毒邪理論的三重維度
1. 外毒內化:AFP升高實為"火毒內蘊"之外候,符合劉完素"六氣化火"理論。肝癌患者舌紅絳、苔黃膩,顯系濕熱毒邪壅滯肝膽,與【內經】"諸腹脹大,皆屬於熱"相呼應。
2. 毒瘀互結:肝區結節、腹水形成乃【醫宗金鑒】所謂"瘀血成臌"之象,孫教授以消積散聚法破解"毒-瘀-水"惡性循環。
3. 正虛毒熾:脈象弦數而重取無力,揭示【景岳全書】"至虛有盛候"之本質,治療需攻補兼施。

二、治法方藥的經方化裁
本案以茵陳蒿湯合鱉甲煎丸加減:
• 茵陳、梔子、大黃清熱利濕退黃,承【傷寒論】"瘀熱在裏,身必發黃"之旨
• 鱉甲、牡蠣軟堅散結,取法【溫病條辨】"咸寒軟堅"之義
• 黃芪、白朮健脾扶正,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訓
•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解毒抗癌,體現現代中藥研究成果

三、療效機制的現代闡釋
AFP從2000ng/ml降至400ngml,提示:
1. 清熱解毒法可能抑制腫瘤血管生成(VEGF下調)
2. 利濕化瘀藥改善肝臟微循環(門靜脈壓力降低)
3. 健脾扶正藥調節免疫功能(CD4+/CD8+比值改善)

四、學術啟示
1. 診斷學創新:將腫瘤標誌物納入"四診合參"體系,拓展了"司外揣內"的範疇
2. 治療學突破:確立"解毒-化瘀-扶正"三階梯治法,驗證了【醫學心悟】"積聚之治,當以漸消緩散為貴"的觀點
3. 預後判斷:AFP動態變化成為"以效證理"的客觀指標

結語:本案成功關鍵在於把握"毒邪"本質——既遵循【內經】"熱者寒之"的治療大法,又創造性轉化現代醫學指標。孫教授的治療實踐啟示我們:傳統醫學的現代化,當以臨床實效為根基,以理論創新為羽翼,方能在腫瘤治療領域開闢新境。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6-14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毒邪論"辨治腫瘤標誌物異常之臨證思辨】

孫桂芝教授以"西為中用"之學術視野,將現代醫學之腫瘤標誌物納入中醫"毒邪"理論體系,實為中西醫匯通之典範。本文試從經典理論、病機闡釋及臨證應用三方面,剖析其學術精髓。

一、經典理論溯源
【內經】"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之訓,為清熱解毒法奠定理論基礎。金元四大家之劉河間更明確提出"六氣皆從火化"觀點,其創製之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等方,實開清熱解毒法治腫瘤之先河。孫教授承此學術脈絡,將AFP等腫瘤標誌物異常升高辨為"毒邪壅盛"之外在徵象,此乃"有諸內必形諸外"理論之現代表達。

二、病機闡微
1. 外毒內陷:現代檢測技術所見之腫瘤標誌物,實為"火毒"之外在表現。如AFP之異常升高,乃肝經濕熱毒邪蘊結之微觀指征,與患者面色晦暗、舌紅絳苔黃膩等宏觀證候相應。
2. 正虛毒戀:脈象弦數而重取無力,提示"至虛有盛候"之病機特點。毒邪久羈必傷正氣,形成"毒盛-正虛-毒愈盛"之惡性循環。

三、臨證應用要訣
1. 辨證要點:當把握"毒、瘀、虛"三綱。該案患者腹大如鼓、脅下症塊為瘀毒互結;下肢浮腫、脈重取無力屬脾腎兩虛;舌絳苔黃膩乃濕熱毒盛之象。
2. 治法方略:
(1) 清熱解毒:以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直折毒勢
(2) 健脾利濕:用黃芪、白朮、茯苓等培土製水
(3) 柔肝散結:取鱉甲、牡蠣等咸寒軟堅
3. 療效評判:AFP值下降與症狀改善同步,體現"宏觀辨證與微觀辨病"結合之優勢。該案AFP自2000ng/ml降至400ng/ml,佐證"毒邪"理論之科學性。

四、學術啟示
1. 檢測指標中醫化:將腫瘤標誌物納入"四診"延伸,構建"實驗室辨證"新範式
2. 治療策略動態化:依據標誌物變化調整攻補比例,實現"截毒-化毒-排毒"全程管理
3. 療效評價多元化:建立症狀改善、標誌物下降、生存期延長三維評價體系

結語:孫氏此案啟示吾輩,當以中醫理論為本體,以現代科技為用,方能在腫瘤防治中實現"標本兼顧、攻守有度"的治療藝術。然需注意,清熱解毒法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之訓,避免過劑傷正之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