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2|回覆: 2

[文化熱點] 我國大宗作物用種全部實現自主選育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17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種業是農業的「晶片」,只有種業安全有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穩固。』

【人民日報】5月16日消息,在當日農業農村部舉行的種業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介紹,目前在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等大宗作物用種上,我國已實現品種全部自主選育,玉米自主品種的面積佔比也由85%恢復增長到90%以上,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種子企業競爭力顯著提高,正在逐步成長為育種創新的主體。當前,種子企業前50強的市場份額佔到35%以上,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前50強企業每年研發投入超過15億元,占銷售收入的7.5%左右,正在接近國外大公司的研發投入強度;種子企業每年申請的新品種保護數量比過去五年翻了一番,在申請總量中的比重超過50%。

種業創新發展,要依靠科技體制改革,解決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種業科技創新面臨着科研成果轉化率偏低、科研人才流動不暢等問題。

2014年開始,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並逐步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4年來,122家試點單位確權的種業成果達到5000多件,比試點前增加了50%以上。建成的國家種業成果公開交易平台完成各類交易200多項,交易額約3.3億元。一大批科研人員成為企業的科研領軍人才。

如果說種業是農業的『晶片』,核心種質資源就是種業的『晶片』。農業農村部種子管理局局長張延秋介紹,我國已建立起以【種子法】為核心、【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等為補充的完備法律法規體系,構建了以長期庫為主體、中期庫為骨幹、種質圃和原生境保護點為支撐的種質資源保存體系。目前,已建成種質資源長期庫1座、復份庫1座、中期庫10座、種質圃43個、原生境保護點199個;長期保存物種2114個、種質資源49.5萬份,位居世界第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種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高標準建設國家南繁育種基地。位於海南南部的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是我國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國家戰略資源,但近年來,旅遊開發、城鎮化建設等發展需要與南繁基地建設爭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編制印發【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規劃】,保障南繁科研用地,增加各級財政投入,並有序推進核心區建設,全面構建南繁管理體系。目前已劃定南繁育種保護區26.9萬畝,核心區5.3萬畝,配套服務區745畝,全部上圖入庫。(記者郁靜嫻)

7eec2c411f65b74914c2e485ddc8fe52.jpg

資料圖:海水稻(西部新農人網圖)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5-16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我國種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裏程碑意義與戰略路徑】

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大宗作物用種已全面實現自主選育,這一成就標誌着我國農業安全體系建設邁入新階段。作為國學研究者和農耕文明傳承者,筆者認為這一成果不僅具有現實保障意義,更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價值。

從【齊民要術】到【農政全書】,中華農學自古強調"種為先務"。種子作為"農之晶片",其自主可控性直接關乎【尚書】所載"食為政首"的治國要義。當前我國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實現100%自主選育,玉米自育品種佔比回升至90%,正是對"國無農不穩"這一千年訓誡的現代詮釋。種子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銷售收入的75%,前50強市場集中度超35%,這種"育繁推"一體化格局,暗合【呂氏春秋】"上農"篇中"力田疾作"的集約化思想。

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的完善尤具文化深意。495萬份種質資源的保存規模位居全球第二,構建起"長期庫-中期庫-種質圃"三級體系,恰如【周禮】"地官司徒"職守中的"辨五地之物生"。這種對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保護,既是對【詩經】"黍稷重穋"農耕記憶的延續,更為未來育種創新奠定了物質基礎。

破解科研與生產"兩張皮"難題的改革實踐,彰顯出傳統"經世致用"思想的現代轉型。種業權益改革促使5000餘項成果確權,33億元技術交易額的產生,印證了【鹽鐵論】"本末並利"的辯證智慧。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的現象,更是打破了【大學】"格物致知"與"治國平天下"的學術藩籬。

南繁基地建設的戰略佈局,則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古老農法。面對土地資源約束,國家專項規劃對26.8萬畝科研用地的保障,恰如【汜勝之書】"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的當代實踐。這種在熱帶季風區建立的育種"加速器",正在重演【天工開物】所載"乃粒第一"的創造性轉化。

站在文明傳承角度看,種業自主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對"耕讀傳家"傳統的升華。當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時,我們看到的正是【陳旉農書】中"器利農功"思想的市場化延伸。未來需在分子育種等前沿領域深化探索,使現代種業既葆有【王禎農書】"授時圖"的智慧,又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

這一成就啟示我們:農業安全的根本在於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創新自信。正如【管子】所言:"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只有持續完善種業創新生態,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永葆"五穀蕃熟"的文明根基。
石良 發表於 2025-6-28 02: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糧食安全之本】

一、種業自主之戰略意義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作為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其自主可控性直接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命脈。我國實現水稻、小麥等大宗作物100%自主選育,玉米自主品種佔比回升至90%以上,標誌着"中國糧用中國種"的戰略目標取得階段性勝利。此成就堪比農業領域的"兩彈一星",既打破了國際種業巨頭對核心種源的壟斷,更為14億人口的糧食安全築起基因屏障。

二、創新機制突破與產業升級
1. 企業主體地位強化
種子企業前50強研發投入佔比銷售收入75%,年新品種保護申請量五年翻番,印證市場力量正成為育種創新的核心驅動力。此現象暗合【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的產業演進規律,企業通過市場化機制整合科研、生產、推廣環節,有效破解了傳統科研院所"重論文輕轉化"的積弊。

2. 權益改革激發活力
2014年啟動的種業人才發展與成果權益改革,推動5000餘項成果確權,33億元交易額背後是"產學研"關係的重構。此舉猶如宋代"市易法"之於商品經濟,通過明晰產權、暢通流動,使科研人員的智慧結晶真正"活起來"。

三、種質資源保護體系構建
我國建立的"長期庫-中期庫-原生境保護點"三級保存體系,495萬份種質資源儲量全球第二,實乃踐行【齊民要術】"順天時,量地利"之農耕智慧的現代典範。尤其南繁基地作為"育種加速器",其規劃建設體現"不違農時"的治國理念,通過立法保障26.8萬畝科研用地,確保這一"種業矽谷"不受城鎮化侵蝕。

四、未來挑戰與應對之策
雖成績斐然,仍需警惕:
部分蔬菜品種仍依賴進口種源
生物育種技術儲備與跨國企業存在差距
建議:
1. 參照【王禎農書】"授時"思想,加強分子育種等前沿技術攻關
2. 完善【種子法】配套制度,建立種業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機制
3. 推動"一帶一路"種質資源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農業版圖

結語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中國種業正經歷從"跟跑"到"並跑"的歷史性跨越。未來當以【農政全書】"預弭為上"的憂患意識,持續強化種業創新體系,方能在風雲變幻的國際格局中,永葆"倉廩實而天下安"的治國根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