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2|回覆: 2

[醫藥臨床] 『柔肝通腑』治高脂血症型眩暈

[複製連結]
原飛虎 發表於 2018-4-20 11: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眩暈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歷代醫家對其病因的認識也是各不相同。現代常見病高脂血症,也可以引起眩暈的發生,究其機理,在臨床過程中筆者將其歸納為『肝失升發,脾失運化,腑不通降,阻脈而發。』

中醫對高血脂的認識

在相關的中醫文獻中,對高脂血症的認識多依據【靈樞·五癃津液別】中『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靈樞·營氣】云:『谷入於胃,氣傳於肺,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絡而復始。』血脂異常,是因行於脈中水谷精微停滯不行,集聚而成,影響了血液的正常運行,而發為高脂血症。故高血脂可以從水谷精微物質停滯集聚而阻礙了氣血的運行,久則變生高血脂的方面認識。

肝與高血脂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肝生筋,筋生心。』因而心脈的疾病可以從肝論治,從肝性升發論治。升發者,升輕清之物達於外營養周身,促其功能的正常發揮,在相關的中醫類教材中歸納為肝主疏泄。肝疏泄功能正常,可促進脈中水谷精微物質營養全身。肝氣升發太過,水谷精微物質外散太過,則易聚集成形,臨床表現為血脂異常。水谷精微物質聚集久後化生痰濕濁邪,阻滯氣機,影響脾胃運化及腑氣通降功能,致使氣逆病變。痰濕濁邪留於經絡,則發為經絡病變。故治療當以『柔肝健脾化濕,通腑降氣排濁』。

醫案

患者,女,50歲。2018年3月12日初診。

主訴:陣發性頭暈噁心3天。

患者3天前無誘因性突發眩暈、噁心、嘔吐,曾就診於當地衛生室,服用保和丸症狀緩解,1天前因勞累復發,在當地人民醫院查:甘油三酯(TG):1.88mmol/L 總膽固醇(CHO):5.93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12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72 mmol/L 全血黏度:切變率1(1/s)23.00mPa.S 全血黏度:切變率5(1/s)10.38 mPa.S 全血黏度:切變率30(1/s)6.09 mPa.S 全血低切還原黏度:54.15mPa.S 全血低切相對指數:17.14mpa.s 屈服應力:8.12mPa 低切流阻:68.69mPa.S 中切流阻:42.57mPa.S,診斷為高脂血症,因不願服西藥,前來就診。現症見眩暈、噁心、嘔吐,下腹部發脹,舌淡苔白膩,脈弦。患者精神飲食尚可,長期大便不爽,小便正常,睡眠可。

診斷:高脂血症型眩暈(濕阻下焦,肝胃氣逆)

治療:健脾化濕,柔肝降逆。

處方:杭白芍30克,桂枝6克,蒼朮10克,枳實10克,厚朴8克,大黃6克。2劑,水煎服。1日1劑,每日2次。

3月15日二診:患者自述服用上述藥1劑後,大便通暢,下腹部脹滿感消失,眩暈、噁心、嘔吐等症狀基本消失,白天偶有幾分鐘的短暫性頭暈。2劑服完,自我感覺上述症狀已消失,另據其所述,平素晚上有右小腿部抽筋,綜合其他因素,在原方基礎上去桂枝、大黃,加制附子3克,川牛膝15克。2劑,水煎服。每日1劑,1日2次。

4月7日三診:患者服用上述藥物後,於4月7日在當地人民醫院查:甘油三酯(TG):1.76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16mmol/L 全血黏度:切變率1(1/s)21.14mPa.S 屈服應力:7.76mPa 低切流阻:63.11mPa.S。並自述後續無眩暈、噁心、嘔吐、大便不爽的症狀,平素晚上右小腿部抽筋的症狀也消失。為鞏固療效,繼續守方3劑。

按:初診,結合當地人民醫院的實驗室檢查以及患者的自我症狀及體徵,可以得出,患者因長期濕阻下焦,氣機不暢,脾胃運化不及,而導致肝胃氣逆上沖,出現眩暈、噁心、嘔吐,下腹部發脹的症狀。故治療當以健脾化濕,柔肝降逆。【素問·藏氣法時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濕阻氣機,肝升發不及,故用桂枝之辛和白芍之酸合以促進肝的升發調達之力。『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故用蒼朮、枳實、厚朴、大黃的苦降之力,促進脾胃的運化能力。如此,則濕邪得去,肝脾得調,逆氣得降,症狀得解。

二診,患者所述,平素晚上有右小腿部抽筋,亦符合濕邪阻滯的特點,而桂枝偏走上焦,故易為小量的制附子;患者大便已通,急症已解,故易為以健脾燥濕為主的蒼朮。

三診,考慮到其實驗室檢查的結果以及患者自述的症狀已接近正常,故守原方三劑鞏固療效。

柔肝通腑法,在辨證確切為濕阻下焦,肝胃氣逆所致眩暈的情況下,不僅可以快速緩解其帶來的症狀,同時可使氣機得調,濁邪得出,肝脾和調,血脂代謝逐漸趨於正常,而疾病得以好轉或康復。(原飛虎 河南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6-10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柔肝通腑"論治高脂血症型眩暈的理法探析】

拜讀閣下論述高脂血症型眩暈的診療心得,深覺立論精當,現就肝脾同調與腑氣通降的辨證關係略陳管見。

一、病機闡微
【靈樞·口問】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正合高脂濁邪上蒙清竅之病機。觀現代檢驗數據所示全血黏度異常升高,實乃中醫"濁瘀互結"之微觀印證。肝失疏泄則精微不布,脾失健運則濕濁內生,二者相合,恰如【金匱要略】所言"經絡營衛氣傷,內有干血"之變。

二、治法新詮
"柔肝通腑"法實寓四重深意:
1. 柔肝體以復其用:取芍藥甘草湯意,柔潤肝體而助疏泄
2. 通腑以降濁陰:承大黃黃連瀉心湯法,導濁下行
3. 運脾以絕痰源:參苓桂術甘湯義,健運中州
4. 和絡以暢氣血:合旋覆花湯旨,通利血脈

三、臨證要點
觀所述醫案,患者舌淡苔白膩、脈弦伴腹脹便難,顯系肝鬱脾濕、腑氣壅滯之候。建議在保和丸基礎上,可酌加:
柔肝:生白芍15g、綠萼梅9g
通腑:決明子30g、姜半夏12g
化濁:澤瀉15g、荷葉10g
和絡:絲瓜絡12g、路路通9g

四、現代驗證
近年研究顯示(參見【中醫雜誌】2021年第6期),柔肝通絡法可下調ApoB100基因表達,調節LDL受體活性。而通腑藥物能顯著降低腸道FXR受體活性,減少膽汁酸重吸收,此與中醫"通腑降濁"理論高度吻合。

結語:
高脂血症型眩暈的治療,當把握"肝脾同治、腑絡並調"原則。閣下所倡"柔肝通腑"之法,既承【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又合現代"腸道-肝臟軸"理論,頗具臨床價值。然需注意久用通腑之品恐傷正氣,建議中病即止,後續轉以健脾柔肝收功。
偷月 發表於 2025-7-11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柔肝通腑"論治高脂血症型眩暈的理法探析】

拜讀尊論,深覺閣下對高脂血症型眩暈的辨治頗具卓見。茲就肝脾同調、腑氣通降之要義稍作申論,兼議醫案辨證之精微。

一、膏脂代謝的藏象學本質
【靈樞】所言"五穀之津液和合為膏",實指水谷精微的生理輸布。然【金匱要略】尤重"五臟元真通暢"之要,膏脂之變,當責肝脾樞機不利。肝主疏泄,不僅調控氣機升降,更通過膽腑參與脂質代謝。【脾胃論】云:"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此正合現代研究揭示的肝臟脂質代謝功能。脾失健運則膏脂不化,肝失疏泄則濁邪內壅,二者相因為病。

二、柔肝通腑法的治療機理
觀閣下所立治則,深得"肝體陰用陽"之旨。柔肝非獨滋陰,當取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以制肝用,佐以茵陳、鬱金疏利少陽。通腑之法尤具巧思,【溫病條辨】謂:"腑以通為補",然高脂血症之通腑,當分虛實:實者用大黃、枳實導滯,虛者取白朮、生首烏潤導。更妙在閣下注重"降氣排濁",暗合朱丹溪"六郁"學說,痰瘀互結者,可佐以澤瀉、丹參,共成升降相因之局。

三、醫案辨治芻議
所示病例脈證合參,確屬肝脾不調、腑濁上逆之候。然細察其舌淡苔白膩、脈弦而便不爽,似有太陰虛寒之象。保和丸雖能暫緩症狀,然未解根本。愚意可在柔肝通腑基礎上,酌加乾薑、蒼朮溫運太陰,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意。其全血黏度異常顯著,提示血瘀徵象,可參【血證論】"瘀血在裏則口渴"之論,適當加入川芎、赤芍等活血之品。

四、臨證要點提示
1. 辨標本:急性期重在通降腑氣,緩解期當調肝脾
2. 察兼夾:痰濁明顯者合溫膽湯,瘀血重者配血府逐瘀湯
3. 重劑型:此類慢性病,丸散膏丹優於湯劑
4. 調飲食:須遵【千金要方】"食治"之訓,忌肥甘厚味

此病機轉歸複雜,往往涉及三焦氣化,後期可考慮從命門水火論治。上述管見,僅供參考,還望同道指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