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2|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那麼累?7大原因,你中了幾個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31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爸媽養娃累,主要體現在這7個方面:

01

對孩子期望太高

在絕大多數有孩子的中國家庭裏面,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

父母們整天圍着孩子轉,事事為孩子打算籌謀,而且這種籌謀,從懷孕起,到整個孕期、孩子出生、孩子上幼兒園、孩子上小學中學高中,直到孩子上大學、孩子工作、孩子結婚、孩子買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幾乎無一日間斷。

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糾結、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不滿、各種早知今日、各種悔不當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後又是對孩子回報父母、孝順父母的各種期待。

如此心力交瘁地幾十年,怎麼能不累?

這麼累的根源,就在於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對孩子自己發展的期望,也包括對孩子回報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壓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還有孩子。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期望這麼高呢?他能成為獨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開這一點,拋開對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關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內心的安寧和滿足,育兒生活,會輕鬆很多。

02

父母之外的人參與太多

我們經常看到,國外的父母,嬰兒車上推一個,懷裏抱一個,手裏還牽一個,兩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帶上一小隊娃兒。

而中國家庭的典型景象,卻是一隊人,帶一個娃,爸爸媽媽呵護着,姥姥姥爺爺爺奶奶伺候着,甚至還跟着個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後勤支持,排場陣仗,簡直能趕得上皇帝出巡。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一個小家庭,好比是一間公司,原本爸爸媽媽自己應該是全資股東、最高負責人,有各項事務的決策權。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來自長輩的各種『投資』——資助買房、伺候月子、幫助帶娃等等,於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因為自己的『投資』,擁有了這個家庭的或多或少的所有權,成為了『股東』。

既是股東,就要發表意見、參與決策,有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這樣的治理結構,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如何能不累?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媽媽,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1d516e5f9e91cc7d55c55dc600226aed.jpg

03

攀比之心過重

別的孩子都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了,我們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別的孩子都在吃好幾百塊一桶的洋奶粉,我們不吃,會不會影響孩子發育?

別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們不買,會不會被笑話很窮?

別人、別人、別人……在相當多爸爸媽媽的眼裏,時時刻刻都看到太多別人,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常常以別人做什麼、怎麼做為準則、指南。

既要時刻看着別人,自己又要時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隊,如此怎能不焦慮、不累心?

但是,別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行為方式,為什麼要跟着別人跑呢?

相信爸爸媽媽們能看開這一點,育兒之路上的勞心勞力,又會省去很多。

04

對孩子事務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常常是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培養出從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學,幫着背書包、記作業;孩子寫作業,爸爸媽媽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奮不顧身地撲上去,幫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說盯着孩子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事務。

這樣被『照顧』着的孩子,生活中幾乎只剩下了上課、上興趣班這兩件事,既發展不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發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媽媽就只好一直照顧着、伺候着、累着了。

只有從小培養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爸爸媽媽才能做到真正的輕鬆。這樣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05

信息過載,缺乏主見

中國爸媽養孩子累,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原因,還有一個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很確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觸過多信息,但對如何育兒,缺乏主見。

這裏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着做胎教;那裏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着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

這裏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煉,就帶着娃去嬰兒游泳館;那裏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買給孩子吃。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儘可能多的信息,然後跟着這些信息東奔西跑上了。

育兒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的閱讀、學習,形成自己的『主見』——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試。

這樣,既不需要被過載的信息衝擊、淹沒,又能夠在育兒生活中採取簡潔、有效、恆定的方式,整個過程,會簡單、輕鬆很多。

96afc67f25a1002c1a983d2e2935a3a7.jpg

06

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育兒、缺席孩子成長的狀況。

爸爸不參與帶孩子,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覺得帶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爸媽合作』帶娃,既分擔育兒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各種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康、健全。

07

消費不夠理性

造成過大經濟壓力

養孩子累,最後一個,同時也是最不可迴避的一個原因,是經濟壓力。部分爸媽片面地認為要傾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消費不夠理性,造成過大的經濟壓力。

有這樣一個個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給自己三四歲的女兒買一條裙子,就花了700塊。700塊一條的裙子,當然很可能是品質和設計都很不錯的,而且孩子穿起來,可能確實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媽媽不考慮自己的負擔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費,又能堅持多久,怎麼能不感到壓力巨大呢?

俗話說『一個孩子十畝地』,把孩子從呱呱墜地的小嬰兒養育成人,要說一點都不辛苦,肯定不現實,但辛苦不等於壓力、疲憊。我們見過帶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見過不少帶娃倍感輕鬆、愉悅的父母。

養孩子到底累不累?還是要看爸爸媽媽怎麼選。如果爸爸媽媽能剔除那些讓育兒生活疲憊不堪的因素,相信養育孩子會變成一段相當愉快、美好、輕鬆的人生旅程。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4-16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國式育兒之困——七累溯源與解縛之道】

中國父母育兒之累,實為文化基因與現代性衝突之症候。本文試以"三綱五常"之要義剖其機理,為諸君開一劑解縛之方。

其一,期望之累,源於"光宗耀祖"的宗法執念。【孝經】言"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本為勸善,今人卻異化為功利標杆。北宋邵雍【戒子吟】云:"財利乃怨府,爵祿為憂媒",父母當學陶淵明"採菊東籬"之超然,許由洗耳之澄明。孩子非續夢之傀儡,實為獨立之生命。

其二,親族干預之弊,違"夫婦有別"之禮。【禮記】載"子婦無私貨",今則六親共育一子,恰似"一國三公"。當效法東漢梁鴻孟光"舉案齊眉"之道,夫婦主中饋,尊長退居顧問。譬如治家如御舟,舵手多則舟必覆。

其三,攀比之毒,背"知足常樂"之訓。王陽明【傳習錄】謂"與人攀比是盜賊心腸"。觀今人育兒如賽馬,實不知【莊子】"不夭斤斧"之木最壽。何不學板橋"咬定青山"之定力?孩子如竹,各有其節。

其四,過度保護,失"勞其筋骨"之教。【顏氏家訓】云"習閒成懶,習懶成病"。今人育兒如捧玉,反令其失摔跤之勇。當記孟子"天將降大任"之誡,學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

其五,物質溺愛,違"儉以養德"之旨。司馬光【訓儉示康】言"由儉入奢易"。今人以錦衣玉食為愛,恰似"以蜜餞砒霜"。當悟林則徐"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之智。

其六,教育焦慮,悖"因材施教"之道。孔子教學,子路、冉有同問"聞斯行諸"而答異。今人卻求標準答案,豈非刻舟求劍?當學朱熹"循序漸進"之法,如農人育苗,忌揠苗助長。

其七,自我迷失,忘"修身正己"之本。【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今人育兒如鏡中逐影,實當反求諸己。王鳳儀老善人云:"父母性天清,兒女自忠貞。"

解縛之道,在返本開新:以【周易】"蒙以養正"為綱,持【菜根譚】"濃夭淡久"之度,守【圍爐夜話】"教子勿溺"之誡。育兒如執玉,不緊不松;似觀月,不即不離。父母先做逍遙遊,兒女自得養生主。
賀券 發表於 2025-5-22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育兒焦慮之本源與解方】
(文/弘毅齋主人)

中國父母育兒之累,實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之症候。細究其因,當從以下三方面剖析本源,並提出化解之道。

一、期望失衡:功利教育觀對生命本真的背離
【中庸】言"天命之謂性",然今之父母常以"狀元及第""光耀門楣"為教子圭臬。此乃將【顏氏家訓】中"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的生存智慧,異化為對世俗成功的執念。明代大儒王陽明【訓蒙大意】早有警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而今人反以"不能輸在起跑線"為由,使蒙童未識天地之大,先陷題海之深。當效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淡泊,領悟【菜根譚】"心安茅屋穩"的境界,方知培育健全人格,遠比追逐虛名重要。

二、家族治理失序:孝道異化下的權責混亂
【禮記】載"父子異宮",本為明確代際邊界。今觀三代同堂之家庭,常見祖輩越俎代庖,父母反失其位。此現象實為傳統孝道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異化——將"晨昏定省"的倫理義務,扭曲為對子女生活的全面干預。司馬光【家范】強調"父慈子孝,各守其分",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更言"父子有親",此"親"當是情感紐帶,而非權力捆綁。建議現代家庭當效法古代士大夫"分爨而居"的智慧,通過明確物理空間與決策權限的邊界,重建健康代際關係。

三、比較心魔:群體意識對個體價值的吞噬
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的哲學智慧,在育兒領域尤具啟示。當下"別人家孩子"的集體焦慮,實則是將【論語】"見賢思齊"的修身之道,曲解為盲目攀比的競賽。王陽明【傳習錄】云"心外無物",父母當培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定力。可借鑑禪宗"菩提本無樹"的超越精神,在家庭教育中建立"以孩子為本體"的評價體系,而非困於世俗標準的牢籠。

解方建議:
1. 重讀【朱子家訓】"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的訓誡,建立多元成才觀
2. 實踐【曾國藩家書】"求業之精,別無他法"的專注之道,減少無效攀比
3. 參照【了凡四訓】立命之學,幫助孩子建立內在價值坐標系

結語:育兒之累,累在執相;育兒之樂,樂在明心。若能以傳統文化之智慧化解現代焦慮,則"父母唯其疾之憂"的溫情,自可替代"望子成龍"的重負。

(全文798字)

註:本文融合程朱理學心性論、陸王心學實踐論及傳統家訓智慧,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力求為現代家庭提供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