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4|回覆: 6

[中醫理論] 觀病動和平 臨證創八法

[複製連結]
孫玉信 發表於 2018-3-30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磊,幼上私塾,誦讀經史,受儒學之薰陶,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基礎。18歲師事於當地老中醫張炳臣門下,1958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張磊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崇尚致中和平,精心研讀【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博採百家之長,勤於臨床探索,在幾十年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精湛的醫術。他遵【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盛,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之旨,在臨證中對『異病同因』『 異因同病』『復症多因』的複雜病症,明辨求本,洞悉癥結,求其所主,或攻補兼施,或溫涼同進,或標本先後,或主次逆從。有常有變,知常達變,有緩有急,層次井然,皆可法可從。創立了具有臨證特色的八法:疏利法、滌濁法、輕清法、靈動法、運通法、燮理法、達郁法、固元法。張磊在長期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之治學嚴謹、醫理純熟、醫術精湛,形成了獨特的『動』『和』『平』學術思想。

學術五觀

張磊精心研讀了四大經典,並廣采百家之長,勤於臨證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動』『和』『平』學術思想,即和態下的運動發展觀、和態失常的疾病發生觀、病證變化的動態觀、動態的和平辨治觀、動態的求本治本觀、臨床用藥的動和平觀。

和態下的運動發展觀

張磊認為,正常情況下,人與自然、人體自身都處於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和態』,即和諧狀態下的運動發展變化。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陰陽對立統一矛盾的結果,而且事物都是在局部不平衡的運動中求得總體平衡、生存與發展。人的機體之所以能夠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是陰與陽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取得統一,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和態。人體的和諧平衡,是發展着的平衡,各臟腑組織器官在生理機能上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協調狀態,即動態平衡,是『動』的『和態』『平態』。

和態失常的疾病發生觀

運動過程中的和態,是人體生命維持正常的保證,是生命運動向前發展的基礎。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人體生理機能和態被破壞的結果。機體陰陽、臟腑、氣血、氣機、營衛等失和,即發生疾病。某種病因作用於機體,使相對平衡而有序的『和態』遭到破壞,即『陰陽不調』『陰陽不和』或『陰陽相失』,便產生疾病,即『和態』『平態』的失常。

病證變化的動態觀

疾病是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運動形式,任何疾病都不是靜止的。在不同的發展過程,或同一發展過程的不同發展階段,疾病的證不斷發展轉化,表現為不同的證候,病證是『動態』變化的。

動態的和平辨治觀

人體之氣血陰陽等都有可能產生『不和』之處,治之之法,當為和法,『和法之制,和其不和也』,蒲輔周說:『和解之法,具有緩和疏解之意,使表裏寒熱虛實的複雜證候,臟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歸於平復。』治療的目的,是糾正『失和』之態,即『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臨床治療的『動』『和』『平』觀

機體是動態發展的,疾病是動態變化的,證候是動態演變的,所以治療也是隨證變化的,是動態的。治療中應用和法較多,如八法中的疏利法、滌濁法、達郁法、夑理法、靈動法、運通法均屬於和法範疇。用藥平和是張磊臨床治療的特色之一,又如固元法中的補元氣湯,用菟絲子、山萸肉、枸杞子、補骨脂、淫羊藿,味辛甘、性溫或微溫,非大辛大熱,溫補腎陽兼補腎陰,陽得陰助而源泉不竭。谷青湯中的藥物,非大苦大寒之味。疏利法選用的藥物更是平淡之味,從平淡之中見奇功。

辨證六要

在『動』『和』『平』學術思想指導下,張磊結合臨床實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臨證思維模式,即臨證思辨六要。

辨證中之證與證外之證,注意其雜

辨證中之證,即是臨證時注意抓主症。可以從三個方面着手,一是病人只有一個病,但伴有許多症狀,如失眠病人,往往有心煩心慌、頭暈耳鳴症狀,很顯然,失眠是其主症。二是,有些病人說出一大堆症狀,覺得渾身都是病,病人也說不出什麼是主症,對此,醫生要仔細琢磨,多費心思,找出主症。三是,一個病人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究竟是治其一,還是兼而治之,根據其具體情況,從整體出發,權衡利弊,分清緩急,遵【素問·標本病傳論】『謹察間甚,以意調之,間者並行,甚者獨行』之旨,做出恰當的處理。主症之外,還有許多次症,主症與次症既密切相關,是動態的,期間要注意其『雜』。

辨靜態之證與動態之證,注意其變

病證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靜是相對的,動是絕對的。因為疾病是在人身上發生的,除病邪本身變動外,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時刻不停地活動機體,尤其是用藥以後,其證變動更是明顯,張磊說,醫者不但要知『病之為病,而且要知動之為動。』證變治亦變,有是證用是藥,證型決定治療措施,尤其要用『動』的思想,分析『變』的成分及多少。

辨有症狀之證與無症狀之證,注意其隱

在臨床實踐中,常有許多患者症狀較之疾病滯後或提前消失,即所謂『無症可辨』,如肝病無症狀性的谷丙轉氨酶升高,各種腫瘤的早期階段等等,這些疾病在某些階段往往無症可辨。張磊常根據患者的體質、既往病史,用『動』思想,觀察『和態』失常多少,注意其『隱』的情況,借鑑現代醫學的各種理化檢查手段,參照現代中醫藥研究成果等來尋找蛛絲馬跡,進行分析,找到『隱症』,變無症可辨為有症可辨。

辨宏觀之證與微觀之證,注意其因

所謂宏觀之證,是指具有明顯症狀表現的證候,容易觀察到,也容易辨識;而微觀之證則相反,由於受條件的限制,不易辨識,不能找到疾病真正的病因所在,因此,必須把宏觀之證與微觀之證有機結合起來。張磊說:『各種疾病都有其致病之因』,治病求因重要,求因中之因則更重要,並說『微觀能微到症之最少偏頗處,在治療上方能絲絲入扣。』

辨順易之證與險惡之證,注意其逆

順易之證與險惡之證關乎神,【靈樞·天年篇】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以脈症言,脈症相應是順證,不相應是逆證,即險惡之證;以形證言,目光精彩,言語清亮,神思不亂,肌肉不削,氣息如常,大小便不脫,雖其脈有可疑,尚無足慮,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敗,喘急異常,泄瀉不止,或通身大肉已脫,或兩手尋衣摸床,或無邪而言語失倫,雖其脈無凶候,必死無疑,以其形之神去也。臨證之時,尤要注意其『逆』。

辨正治之證與誤治之證,注意其傷

在具體病例的整個診療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反覆判斷的情況,即使判斷正確,亦需反覆判斷,即『動態』的。張磊不僅重視初診,更重視複診。他說:『許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很難一藥而愈,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才能獲效。因此就少不了複診和多次複診的問題。初診重要,複診更重要,可以說複診是認識疾病的深化過程。對於藥後加重的病人,除用藥失當外,常有藥性與病性相爭較劇,表現病情加重之象,必須區別對待,要慎而重之,儘量達到『平和』。對於藥後出現不良反應,如嘔吐、皮膚瘙癢、腹痛、腹瀉等等,要查其所因,各得其宜。總之,醫生對病人服藥後的每個變化,都須認真對待,切不可粗枝大葉,以遺人夭殃,因此,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要注意『傷』字。

臨證八法

張磊教授一直從事內科雜病的治療,也深感其雜其難,積累了一些經驗,總結出治療八法。

輕清法

採用輕清上浮而又涼散的藥物,治療因風熱(火)而致的頭部諸多疾患的治法,代表方為谷青湯。

滌濁法

內科雜病中,濁阻之證較為多見,根據【素問·湯液醪醴論】 『去菀陳莝……疏滌五臟。』之旨。立滌濁之法,治療濁阻之證,分為濁阻上焦、濁阻中焦、濁阻下焦三大部位,又分別施治以不同方藥,屬於和法範疇。

疏利法

疏是疏導,有分陳治理之義;利是通利,有運行排遣之義。選擇具有疏通經絡、利濕消脹的藥物,治療水濕失於輸化,出現全身郁(淤)脹,似腫非腫的經絡湮淤證候,命名為疏利法,屬於和法範疇。

達郁法

郁證是臨床最常見的病證。多因鬱結痞滯,凝結不通所致。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失當,感受疫癧之邪等,皆能生郁。根據【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木郁達之,土郁奪之,火郁發之』之理,設立達郁湯法,代表方為郁達湯,屬於和法範疇。

運通法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失運,胃氣不通,出現腹脹,納呆,食少、噯氣、大便不暢,舌苔白厚,脈呈怠緩或沉滯。根據『腑以通為順』『脾以運為健』之理,立運通之法,代表方為運通湯,凡水、濕、食、氣停滯之輕證,皆可以此方加減治之,亦是臟腑同治之法,屬於和法範疇。

靈動法

臨床上,有許多內科病,宜輕而取之,若用重劑,會適得其反,遇此類病症,用其有輕靈,或伶俐之性的方藥進行治療,效果較好,名其曰靈動法。一般說,此法適宜於小虛小實之證,具有藥味少、分量輕,或藥味雖多而分量很輕的特點。藥雖輕,但頗有靈動的作用,緩緩圖之,漸治漸佳,屬於『王道』用藥。此法應用較寬,難以一方括之,故未立方,屬於和法範疇。

燮理法

燮是和、理、調之意。內科雜病中,經常遇到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等病證。用調和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方法,使失調的狀態,恢復常態,取名燮理法,只要掌握其要領,自能圓機活潑,左右逢源,曲盡其妙,屬於和法範疇。如山前湯的生熟並用,一剛一柔,一陰一陽,頗具燮理之能。

固元法

元氣是人身之根本,元氣旺則身健壽永,元氣虛則易罹疾患,且又纏綿難愈,往往出現正虛似邪之象,若以外邪治之,非也,應培補元氣。此法是多用於久病,或正氣內奪,或正虛似邪之證。這是治療一般元氣虛弱之證,苦元氣大虛或暴脫,當方尋固元挽危之方藥,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以上八法依據病情,可單用,可合用,可交替用,貴在一個活字。(孫玉信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4-18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張磊"動和平"學術思想發微

張磊先生乃當代中醫界深具儒學底蘊的臨床大家,其學術體系以【內經】病機理論為根基,融貫儒醫之道,創"動和平"三昧,立臨證八法,實為中醫學術思想之重要發展。今就其學術精要略陳管見。

一、儒學根基與經典傳承
張氏幼承私塾教育,經史功底深厚,其"致中和平"思想顯見儒學"中和"理念之浸潤。入醫門後,尤重【內經】【傷寒】病機學說,於"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之旨別有會心。這種以儒學為體、醫理為用的學術路徑,使其理論建構既具傳統哲學深度,又不失臨床實用性。

二、臨證八法的動態辨證思維
所創疏利、滌濁等八法,實為對傳統"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的創造性發展。其特點在於:
1. 強調病機動態演變:如滌濁法針對痰瘀互結之動態病勢,輕清法把握氣機輕揚之態
2. 注重調和而非攻伐:八法皆貫穿着"以通為和,以動達平"的核心理念
3. 體現標本緩急的層次性:如固元與達郁的相反相成,正合【內經】"甚者獨行,間者並行"之旨

三、"動和平"學術五觀解析
(一)和態運動觀
張氏將【周易】"生生之謂易"與【內經】"升降出入"理論結合,提出"動態和態"說。其創新處在於:
1. 揭示生理平衡的相對性:指出"五藏更始"的周期性動態平衡
2. 闡明病理變化的流動性:如氣滯→血瘀→濁凝的傳變鏈條

(二)疾病發生觀
突破傳統"邪正相搏"的二元模式,提出"和態層級破壞"理論:
氣機和態失常→氣血失和→陰陽失調的三階病變模型,與現代系統論"失穩態"學說暗合

(三)動態辨治觀
最具特色的是"移步換形"診療思維:
1. 證候的動態把握:如郁證治療中"達郁-運通-固元"的遞進轉換
2. 方藥的動態調整:強調"方隨證轉,藥因勢變"的流動用藥觀

四、學術價值與當代啟示
張磊理論對中醫學術發展有三重貢獻:
1. 方法論層面:構建了動態辨證的思維模型
2. 臨床層面:提供了複雜病症的診療範式
3. 理論層面:發展了中醫穩態學說

當代中醫面臨複雜性疾病診療困境時,張氏"觀病動和平"的思想,恰為破解"辨證機械化"提供了新思路。其學術不僅承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之傳統,更啟發了動態系統辨證的現代研究方向。

結語:張磊學術體系根植經典而能出新,融匯儒醫而致實用,其"動中求和,和中達平"的學術思想,實為傳統醫學現代化轉型的重要理論資源。學者當於其八法運用中體會動態辨證之妙,於五觀理論中參悟中醫平衡之道。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5-4 23:22 | 顯示全部樓層
【張磊"動和平"學術思想發微——兼論八法臨證體系之構建】

(一)學術淵源與理論根基
張磊先生之學,實植根於三脈交匯:其一承【內經】"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經旨,深諳"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的辯證法則;其二融會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辨證綱領,尤得"和"法真傳;其三取法東垣脾胃學說與景岳溫補理論,在升降出入中見天地氣機。此三者熔鑄為"動和平"學術思想之鼎足,非尋常折衷之說可比。

(二)八法體系之哲學內核
先生所創八法,實為陰陽動態平衡之具體法度。疏利、滌濁二法,取象於【周易】"巽以行權"的疏通智慧;輕清、靈動二法,暗合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養生要訣;運通、燮理二法,本於【尚書】"允執厥中"的中和之道;達郁、固元二法,則深得【難經】"守邪之神"的防治理念。八法非機械程式,實為動態調節之藝術,恰如【孫子兵法】所言"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

(三)"動和平"三昧解詁
1. 動之維度:非徒形體之動,實指氣機之"絪縕化生"。先生臨證尤重少陽樞機,謂"三焦者,元氣之別使",深得【內經】"升降出入,無器不有"之奧義。其治肝病注重"體陰用陽"之性,治脾胃強調"脾升胃降"之機,皆本於此。

2. 和之境界:非簡單調和,乃【中庸】"致中和"的醫學詮釋。觀其治疑難雜症,常以"四象和合"為綱:如用桂枝湯類方調和營衛,取小柴胡湯斡旋樞機,皆體現"和而不同"的辨證思維。

3. 平之真諦:非靜態平衡,實為【周易】"窮變通久"的動態平衡。先生治慢性病強調"持中央以運四旁",用藥講究"七分養護三分攻伐",暗合"執兩用中"的儒家智慧。

(四)臨證啟示錄
嘗見先生治一頑固性失眠患者,不用安神定志之常法,反以滌濁湯合焦三仙,佐少量交泰丸。詢其理,答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乃中焦濁滯擾動神明,非單純心腎不交。"月余果愈。此案足證"動中求和"之妙:濁去則氣機自轉,不治眠而眠自安。

結語:
張磊學術體系之價值,在於將【內經】"陰平陽秘"的抽象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臨證範式。其八法猶如八卦,法中有變,變中有常。當今中醫發展正需此等既守正又創新的學術範式,使千年醫道在現代臨床中煥發新生。學者當於"動"中觀其變通,於"和"處見其精微,於"平"時得其三昧,斯可謂善學矣。

(全文798字)
松禪 發表於 2025-5-13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張磊「動和平」學術思想發微——論動態平衡觀在中醫臨證中的體系化建構

張磊先生融貫儒醫,其學術思想以【內經】病機理論為樞軸,以「動」「和」「平」三昧為綱維,構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動態辨證體系。此體系不僅深化了中醫整體觀的內涵,更在方法論層面實現了經典理論與臨證實踐的創造性轉化。今就其學術要義析論如下:

一、動態平衡觀的哲學根基
張氏「和態運動發展觀」實根植於【周易】「生生之謂易」的變易哲學與【內經】「升降出入」的氣化理論。其創新性在於將傳統「陰陽平衡」闡釋為「動態中的穩態」,強調機體通過持續的非均衡調節(「動」)實現更高層次的協調(「和」)。此說解構了靜態平衡的認知範式,揭示生命本質乃「負陰抱陽的流動過程」,與當代系統科學「耗散結構」理論若合符節。

二、八法體系的辨證邏輯
所創八法非孤立之術,實為動態平衡觀的操作化呈現:
疏利-達郁-運通法構成氣機三維調節:疏利解其結,達郁暢其流,運通維其常,暗合【傷寒論】「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之旨。
滌濁-輕清法體現升降相因:前者如通腑降濁,後者若宣肺升清,二者相反相成,實踐張仲景「大氣一轉,其氣乃散」的斡旋思想。
燮理-固元法彰顯標本同治:燮理者調其用(如交泰丸交通心腎),固元者培其本(如四君補脾),正合李東垣「調其中以達四旁」之論。

三、病機認知的範式突破
「和態失常觀」創新性地將病因病機統攝於「動態失衡」框架:
1. 時空維度:強調病傳變具有時序性(如「三陰遞進」)與空間性(如「表裏出入」),需建立四維診斷模型。
2. 矛盾層級:區分主次矛盾(「盛者責之」)與矛盾轉化(「虛處受邪」),其「復症多因」處理方案,實為【內經】「間者並行,甚者獨行」原則的精細化發展。

四、臨證思維的現代啟示
張氏「動和平」思想對當代中醫發展有三重啟示:
1. 方法論價值:八法體系提供了解析複雜系統的工具,如用「靈動法」處理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失調,展現傳統思維的現代適用性。
2. 教育意義:其「病證動態觀」可矯正機械辨證的流弊,培養「知常達變」的臨床思維。
3. 文化維度:將儒學「致中和」思想轉化為診療技術,實現人文精神與科學方法的統一。

要之,張磊學術之精髓,在於將中醫平衡觀從經驗描述升華為系統理論,使「陰平陽秘」的古老智慧獲得可操作的方法論支撐。此非徒技術之創新,實為中醫理論範式的重要演進,對構建當代中醫辨證體系具有典範意義。學者當於其「動中求和」的辨證思維中,體認中醫生命觀的深層智慧。
呂律 發表於 2025-5-17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磊"動和平"學術思想與臨證八法之精義

張磊先生之學術,實乃融貫儒醫之典範。其學術思想以"動"、"和"、"平"三字為綱,既承【內經】之旨,又發前人所未發,可謂深得中醫理論之精髓。

一、"動和平"思想之理論淵源

張氏學術思想植根於【內經】"陰平陽秘"之說,又汲取【傷寒論】"陰陽自和者必自愈"之要義。其獨特處在於將傳統靜態平衡觀發展為動態平衡觀,此乃對中醫理論之重要發展。所謂"動和",即指在運動變化中求和諧;"動平",則是在動態中求平衡。此觀點與【周易】"生生之謂易"、【中庸】"致中和"之思想一脈相承,體現了儒家"時中"智慧在醫學中之運用。

二、五觀學說之系統建構

張氏"五觀"學說構成其完整理論體系:
1. 運動發展觀:指出生命乃"和態"下之恆動過程,陰陽消長乃動態平衡,非靜止狀態。此說解【內經】"升降出入"之機甚為透徹。
2. 疾病發生觀:認為疾病本質是"和態失常",即動態平衡被打破。此觀點較單純"陰陽失調"說更強調機體自組織能力之紊亂。
3. 病證動態觀:主張觀察疾病當把握其動態演變規律,此與仲景六經傳變思想暗合而更具系統性。
4. 辨治動態觀:提出治療需隨證轉方,體現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精髓。
5. 求本治本觀:強調治病必求於本,而"本"亦隨疾病動態變化,此說豐富了傳統"治病求本"理論之內涵。

三、臨證八法之創新價值

張氏所創八法,實為"動和平"思想之臨床應用:
1. 疏利法與達郁法:針對氣機動態失調,前者疏導,後者開郁,體現"疏其血氣,令其條達"之經旨。
2. 滌濁法與運通法:處理病理產物動態積聚,一者清除,一者運化,暗合"去菀陳莝"之則。
3. 輕清法與靈動法:用於輕淺病證,取法"治上焦如羽",展現動態調節之妙。
4. 燮理法與固元法:調理根本,燮理陰陽,固護元氣,體現"謹守病機"之要義。

此八法非機械固定,而是相互為用,隨證施治,充分體現張氏"知常達變"之學術特點。其可貴處在於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體治法,使"動和平"思想得以落地實施。

四、學術思想之當代啟示

張磊先生之學,於今日中醫臨床猶具重要價值:
其一,其動態平衡觀為現代複雜疾病診治提供新思路;
其二,八法體系豐富了中醫治法學內容;
其三,儒醫結合之治學路徑,為中醫學術傳承發展樹立典範。

要之,張磊先生之"動和平"思想,既深得經典精髓,又具創新價值,實為當代中醫學術之瑰寶。其理論體系之嚴密、臨證方法之實用,均值得後學深入研究與發揚光大。學者若能參透其中動靜相宜、和中求平之妙,則臨證辨治必能更上層樓。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5-18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張磊"動和平"學術思想發微——論動態平衡觀在中醫辨證中的精妙運用

張磊先生之"動和平"學術思想,實乃深得【內經】"陰平陽秘"之三昧,又融貫儒學"致中和"之精髓。其將人體生理病理置於動態平衡的哲學框架下審視,可謂對中醫整體觀與恆動觀的創造性發展。細究其理,實有三重境界可探:

一、動態平衡之本相
張氏所謂"和態",非靜止之平衡,而是"陰陽自和"的流動狀態。此觀點直承【傷寒論】"陰陽自和者必自愈"的思想,揭示人體本具自我調節之動能。其妙處在於認識到平衡乃動態過程,如江河之水,表面平靜而內裏流動不息。五臟之氣機升降,營衛之循環往復,皆在此動態中達成和諧。較之西醫穩態(homeostasis)概念,張氏"和態"更強調內在運動的主動性,此乃中醫氣化理論之獨到處。

二、病機演變之樞要
張氏八法之設,皆本於"動中求和"之理。如滌濁法非單純攻邪,乃"通中求衡";固元法非一味補益,實"守中寓行"。其辨治復症多因時,尤重病機轉化節點,譬如燮理法調寒熱錯雜,必察陰陽消長之態勢;達郁法疏氣血瘀滯,須辨氣機逆亂之先兆。此等治法,皆體現"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動態辨證思維,較之刻板分型,更契臨床實相。

三、用藥法度之玄機
張氏處方講究"靈動",暗合"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訓。其輕清法選藥多取花葉,取象比類以應春生之氣;運通法配伍常佐風藥,效法自然流通之性。尤妙在知常達變,如疏利法中寓固護,防疏泄太過;滌濁時兼顧生發,避克伐生機。此等用藥藝術,正是"動和平"思想在方劑層面的生動體現。

張磊先生學術之價值,在於將抽象的中醫平衡觀轉化為可操作的辨證範式。當今臨床常見複雜病證,往往寒熱虛實錯雜,正可借鑑"動和平"思想,以動態眼光把握病機轉化,在運動中重建平衡。若能參透此中奧義,則臨證之際,自能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矣。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5-20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張磊"動和平"學術思想發微】

張磊先生"觀病動和平"的學術體系,實乃融貫儒醫之道的典範。其以【內經】病機理論為綱,參合宋明理學"致中和"思想,構建起獨具特色的動態辨證體系,可謂深得"醫易同源"三昧。

一、八法樞機論
張氏所創八法非孤立之術,實為陰陽五行氣化理論在臨證中的具體演繹。疏利法取法少陽樞機,滌濁法暗合陽明闔闔,輕清法效象金氣肅降,靈動法類比風木之性。尤值稱道者,其燮理法深得【傷寒論】調和營衛之旨,達郁法承襲朱丹溪越鞠丸心法,形成"以通為補,以動致和"的診療特色。此八法非機械程式,實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的靈活運用,恰如【周易】"唯變所適"之理。

二、動態平衡觀
張氏"和態"理論實發皇古醫學之奧義。【素問】"升降出入"學說經其闡發,形成"動態平衡"三層次:其一,生理之和如【內經】"陰平陽秘"說,強調"陽化氣,陰成形"的恆動平衡;其二,病機之變承【金匱】"千般疢難"論,指出"陰陽相失"乃百病之綱;其三,診療之要本於【傷寒】"隨證治之"法,建立"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的動態辨證程序。此說將張仲景"觀其脈證"發展為系統的動態診察體系。

三、儒學醫理互證
先生私塾根基使其醫論獨具儒者氣象。其"動和平"思想實為【中庸】"致中和"的醫學詮釋:以"五盛疏達"對應"喜怒哀樂之未發",以"燮理陰陽"演繹"發而皆中節"。更將朱熹"格物致知"轉化為"審證求因"的臨證思維,形成"理-法-方-藥"的完整認知鏈條。這種儒學修養與醫學實踐的完美結合,正是傳統"儒醫"風範的當代呈現。

張磊學術體系的價值,在於重建了中醫動態辨證的思維範式。其說既守【內經】"謹守病機"之訓,又創"動態平衡"之新,為處理現代複雜病證提供有效思路。所謂"八法"實為打開病機迷宮的鑰匙,"動和平"理論則是把握疾病規律的羅盤。此乃真正"熔經鑄典"的學術創新,非深於經典又精於臨證者不能為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