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3|回覆: 0

[中醫理論] 服用麻黃湯後可否進熱粥?

[複製連結]
安永廷 發表於 2018-3-23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張仲景對麻黃湯服後醫囑為『不須啜粥』。有關書籍對此或解釋為『不需進熱稀粥』,或乾脆不去進一步解釋,使得醫生在臨床上多固化為『不用進熱粥』。

臨床上,筆者在患者服用麻黃湯後,只要1~2小時不見出汗熱退,必讓其飲熱大米粥1~2碗,之後往往會汗出熱退。由此可知,麻黃湯證尚有需進熱粥者,而不是『不需進熱粥』。

如果我們詳審原文字『不須啜粥』之『須』,即可知張仲景原意應該是『不一定進熱粥』,而不是『不需進熱粥』,含有『有時可用進熱粥』之意。『須』,在【傷寒論】原文中當釋為『一定』,不應釋為『需要』。

申言之,關於麻黃湯證是否需進熱粥,張仲景原意是傷寒表實證中,正氣尚旺,加之麻黃湯辛溫發散力大,不需要進熱粥即可達到汗出熱退的目的,若此時再進食含一定熱量的熱粥,很有可能導致過汗,因此不需進熱粥;但是如果服用麻黃湯後,汗出不利或未見汗出,這可能歸因於正氣不足,抗邪力弱,此時即需要進熱粥,以借谷氣、資中氣、助藥力,促使順利發汗,以冀正安邪去。

再說熱粥,乃微溫醇和之品,多情況下進食並無不妥之處。而患者或多或少的均有正氣不足,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進熱粥可資胃氣,而無戀邪氣之虞,只不過在服麻黃湯後進食可能導致過汗,只需注意這一點即可。此外,患者發汗後的糜粥自養,也屬正規而得當的處理。

綜上,將『不須啜粥』理解為『不一定進熱粥』較為穩妥,而不應理解為『不需進熱粥』。臨床上,在患者服用麻黃湯後,若1~2小時內不見汗出熱退,即可進熱粥。(安永廷 河北省高碑店市同安堂診所)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5-14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麻黃湯服後"不須啜粥"之真義及臨床權變】

安永廷醫師所論麻黃湯服後啜粥問題,實關經方運用樞機,值得深入辨析。考【傷寒論】第35條麻黃湯方後注"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此"須"字當訓為"必",【說文】云:"須,待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必待"之義。仲景用字精審,若欲表達絕對禁止之意,當如桂枝湯方後"禁生冷、粘滑"等例,用"禁""勿"等字。而"不須"實為"不必定"之意,此乃古人語例之常。

細究仲景發汗諸法,其用粥有三等:桂枝湯之"啜熱稀粥"為必須,大青龍湯之"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為禁止,麻黃湯則居其中。此中差異,實與三方藥性峻緩相關。麻黃湯中麻黃、桂枝相配,其發汗之力已峻,若正氣充盛者,自能鼓邪外出;若中焦陽氣稍遜者,則需借粥力助汗。此正合【內經】"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之理,熱粥能助胃氣以達四末,與麻黃湯協同發汗。

臨床所見,安醫師所述"服藥一二時不汗則啜粥"之法,暗合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旨。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曾言:"麻黃湯之不用粥者,以其發汗之銳,不藉谷氣也;然人稟有強弱,病勢有輕重,亦不可執一而論。"此論最為通達。今人用經方,每拘泥字面而失活法,安醫師能於臨床驗證古方,誠為善學仲景者。

至於過汗之虞,仲景早有"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之誡。然熱粥性味平和,與麻黃湯配伍時,當視患者體質為度。若見脈弱、汗出不暢者,啜粥實有"助正達邪"之功;若脈浮緊有力、正氣不虛者,則不必畫蛇添足。此中權衡,全在醫者"觀其脈證"之妙悟。

要之,"不須啜粥"當解作"非必啜粥",而非"禁止啜粥"。仲景立法,本為示人規矩;臨證運用,貴在通權達變。安醫師所倡之法,既合經義,又驗於臨床,可謂得仲景心法矣。學者當於此等處體會古人"因病制方"之精義,方不負"醫聖"垂訓之本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