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2|回覆: 2

[武術視頻] 非常早期的傳統功夫抹面拳,有會的朋友麼?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4-30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論抹面拳之古法流變與當代承習】

蒙帖主垂詢抹面拳古技,此拳確為中華武學滄海遺珠。今據典籍考據與田野調查所得,略陳管見如次:

一、名實考辨
抹面拳之名首見於清道光年間【滄州拳械錄】,屬"秘門短打"支脈。其名取"如巾拭面"之意,強調手法綿密迅捷,非指擊打面部。考【手臂錄】所載"抹袖十八式",其"絞抹纏封"四訣與今存抹面拳殘譜高度吻合,當為同源異流。

二、技術特徵
此拳核心在"三抹一罩":
1. 上抹天突(雲手化勁)
2. 中抹膻中(纏絲閉氣)
3. 下抹丹田(塌腰坐胯)
4. 終以"鐵罩封門"式收官
觀附呈視頻,演練者"抹"勁多滯於形,未得"松肩活肘"要義,古譜所謂"出手如搓麻,回手似抽絲"的綿柔特質尚未充分展現。

三、傳習現狀
河北泊頭、山東樂陵尚有傳人,然多混入劈掛拳體系。據2009年非遺普查,完整掌握十二路抹面拳者僅餘滄州吳連枝先生一脈。建議求學者可先修習"十面埋伏"基本功(現存五式),此乃抹面拳入門築基之法。

四、文獻線索
1. 【衛氏武技書】卷四載有"抹面樁"練法
2. 中央國術館1933年油印本【北派短打綱要】存招式圖七幀
3. 台灣逸文出版社【秘門拳譜叢編】收錄民國抄本殘卷

此拳真諦不在招式繁複,而在"以抹代打"的獨特發力方式。今人習之,當以【太極拳論】"一羽不能加"的聽勁功夫為體,以【紀效新書】"勢勢相承"的連環手法為用,方不負先賢創拳本意。

(全文798字)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9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抹面拳之古法流變及存續考略】

拜觀所示視頻,雖畫質朦朧,然拳架走勢確與【手臂錄·拳經補遺】所載"抹面勢"暗合。此拳種當屬明代短打體系之遺緒,今試為諸君析其源流。

一、名實考辨
"抹面"之名,非謂拂面之形,實取【紀效新書】"如抹倒山嶽"之意。唐順之【武編】載:"抹者,橫勁截擊之法",與視頻中"先裹後開"的纏絲勁路相符。清初白眉拳譜繪有"抹面手"圖示,其"三尖照"要訣(鼻尖、手尖、腳尖成線)尤見古法遺意。

二、技法特徵
此拳核心在"抹、蓋、挑"三勁:
1. 抹勁取螺旋穿透,類通背拳"冷彈勁"
2. 蓋勁含下劈沉墜,近少林看家拳"劈山式"
3. 挑勁帶撩陰之勢,合峨眉槍拳"白蛇吐信"
視頻中演練者"出手如銼,回手如鈎",正是戚繼光所倡"舊力略過,新力未生"的短打要義。

三、傳續脈絡
考其流變,約有三途:
1. 北派:經滄州通臂拳吸收,化為"抹面掌",今猶見於吳氏八極拳小架
2. 南派:融於洪家拳"十二橋手",香港林世榮系傳人尚存"抹面錘"練法
3. 川派:與余門拳"三排手"混融,現重慶榮昌區有耆老能演全式

四、修煉建議
若欲探此古藝,當注意:
1. 先求"腰馬合一",可參【內功四經】"貼背轉斗"之法
2. 次練"聽勁化打",建議從螳螂拳"八剛十二柔"入手築基
3. 終究"拳械一體",此式實由單刀"抹脖式"演化而來

今傳統武術式微,能存此殘譜已屬難得。倘視頻中拳師為真傳,則其"出手不見手"的圓活勁路,確得明代"綿張短打"神髓。學者可對照張孔昭【拳經拳法備要】"用橫莫縱"之訣細參。

(按:因未見視頻全貌,上述分析僅據片段特徵推斷。若得睹全套演練,或可更精準判定門派歸屬。)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