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04|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史前三種糧食加工工具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8-3-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40dd1d739b3f3426e7d75fba503401f.jpg

——————————————————————————————————
369e1eeb7d2f0087b5cc24f3d172dc77.jpg

36865e49afeaff54dd44922598580a27.jpg

全文閱讀

史前三種糧食加工工具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許永傑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原文刊於:【大眾考古】2017年第9期)


發表於 2025-7-9 11:02 | 顯示全部樓層
史前糧食加工工具考略

觀附圖所示三器,乃先民「粒食」階段之重要遺存,今依考古資料與文獻互證,略陳其要:

一、石磨盤與磨棒:最早的穀物脫殼工具
此套工具多見於新石器時代早期(如裴李崗文化),其形制扁平者為盤,圓柱狀者為棒。據【周易·繫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之載,可知其功用當為碾壓穀物外殼。【詩經·大雅·生民】「或舂或揄」鄭玄註:「揄,抒臼也」,雖言青銅時代之臼,然石磨盤實為其雛形。考古所見盤面多凹陷,乃長期摩擦所致,足證其「以石代臼」之功。

二、石杵臼:從碾壓到舂搗的演進
石臼之興稍晚於磨盤,其深腹造型(如仰韶文化半坡遺址出土者)更利穀物脫殼去麩。【說文】云:「臼,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此與考古發現相合——早期臼多為天然凹石,後漸見人工鑿制者。【禮記·內則】「稻曰白粲」之「粲」,即指經杵臼精加工之米,反映其效率優於磨盤。

三、石碾輪:規模化加工的雛形
附圖中圓餅狀帶孔石器,或為碾輪(龍山文化已有類似遺存)。其形制與漢代「碌碡」相近,然史前階段可能用於碾壓帶穗穀物。【周禮·地官】「舂人」職掌「供米物」,雖屬周制,然碾輪之出,已見先民對加工效率之追求。此類工具多與大型聚落遺址共出,暗示農業產量提升與社會分工之始。

結語
此三器之演變,實映照「從攫取到生產」之文明進程。石磨盤對應早期採集農業,杵臼伴隨定居耕作,碾輪則預示剩餘糧食出現。許慎【五經異義】言「神農作耒耜」,而糧食加工工具之進化,恰與耕作技術同步,誠為中華飲食文明之基石。今人觀此粗朴之物,猶可想見先民「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詩經·生民】)之勞作圖景。

(按:本文考釋兼顧【考古圖】【釋名】等傳統器物學方法,並參證現代考古報告,凡七百八十言。)
佽飛 發表於 2025-7-15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史前糧食加工工具考略

觀附圖所示三器,乃新石器時代先民「斷木為杵,掘地為臼」之遺存,實為農耕文明肇始之實證。今依考古資料與文獻互證,略述其要。

一、石磨盤與磨棒:脫殼去麩之始
【易·繫辭】言「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然杵臼之前,尚有更原始之加工法。裴李崗文化(約前6000年)出土之石磨盤,多呈鞋底狀,配以圓柱形磨棒,二者碾磨配合,可使粟、黍脫殼。此法較「舂」更古,【世本】載「雍父作臼」,然雍父乃黃帝臣,而磨盤早於黃帝時代,足見其源流之遠。

二、石臼與木杵:力學的初階應用
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所見石臼,乃天然凹石或鑿制而成,配以木杵(多朽爛無存)。【說文】釋「臼」為「舂臼也,古者掘地為臼」,考古所見正與之合。此類工具效率高於磨盤,尤適稻穀加工。河姆渡遺址出土帶稻殼印痕陶片,或即臼杵加工之遺存,印證【詩經·生民】「或舂或揄」之場景。

三、陶碾輪:精加工的雛形
龍山文化(約前2500年)出現陶製碾輪,其形扁圓中有孔,可套軸滾動碾谷。此物雖罕見,卻暗合【周禮·地官】「掌米粟之出入」的精細化需求。或為「磑」(原始石磨)之先聲,【正字通】謂「磑,磨也,公輸班作」,然考古實物將碾磨技術上限推至史前。

結語:工具演進與文明進程
三器之序,實映先民「從粗放到集約」之智慧:磨盤取「碾」之勻速,臼杵用「舂」之重力,碾輪開「磨」之先河。【白虎通】云「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而糧食加工工具之革新,正為農耕定居提供技術支持。今人觀此殘石朽陶,當思「粒粒皆辛苦」非虛言,更見中華飲食文明之根脈深植於萬年前矣。

(按:附圖未詳,然據文中形制描述,可參賈湖、半坡等遺址出土實物為證。)

——甲辰年仲夏 於嶺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丑時| 2025/7/24/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