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1|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玉中三玦·耳飾之玦

[複製連結]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8-3-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1261fae41e74cb70616b0f99e126b23.jpg

788b04d45bd0213fab0deedd251db8bb.jpg

————————————————————————————
b001a220598d6473852c1a9fced19f6c.jpg

f4f58d94f69dd56b8eb8f8cd70e37f47.jpg


全文閱讀

玉中三玦:耳飾之玦
(來源:中國考古網 原文刊於:【大眾考古】2017年第10期)


田光 發表於 2025-6-26 09:26 | 顯示全部樓層
【玉玦考略:從耳飾之玦管窺三代禮制演變】

玉玦之為器,自新石器時代以降,貫穿華夏文明三千年,其形制雖小,然承載禮樂文明之重,尤以耳飾玦為禮器演變之關鍵標本。今觀附圖所示商周玉玦,其紋飾之精、沁色之古,足資探討三代用玉制度與身體裝飾之禮。

一、玦之形制與"決斷"象徵
【說文】釋玦:"玉佩也,從玉夬聲。"【白虎通】則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耳飾玦之環形缺口,非僅為穿耳之便,實寓"決斷"之意。考古所見紅山文化玉玦多置墓主耳畔,至商周時期漸趨小型化,其功能由神權象徵轉向禮儀配飾,反映"禮不下庶人"之制漸趨瓦解。

二、商周耳玦的禮制密碼
附圖所示青玉玦(圖72388、72389),其雙勾陰線紋與臣字目紋乃典型晚商工藝,而素面青黃玉玦(圖72390、72391)則具西周特徵。考【周禮·春官】"以玉作六器",耳玦雖未列正禮,然【詩經·衛風】"充耳琇瑩"之載,恰證其作為"君子九容"視聽之戒的禮器功能。商代玉玦多出土於高等貴族墓,至西周則見於士階層,此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下於士"的歷史進程相合。

三、身體裝飾的禮制轉化
耳飾玦之演變,實為"身體政治學"之體現。新石器時代玦飾直徑多超4厘米,顯非實用佩戴;商代縮減至2-3厘米,且多見成對出土,符合【儀禮】"左右各一"的禮制要求。西周中期後,玉玦逐漸被組玉佩替代,此與孔子"鄭聲淫,佞人殆"的禮樂批判暗合,反映身體裝飾的宗教性向倫理化轉變。

結語:
玉玦之微,可觀三代禮制之大。其形制演變既見工藝審美之精進,更折射出"以玉比德"觀念的深化。今人觀古玉,當如【禮記】所言"君子於玉比德焉",透過物質遺存體察先民"載禮於器"的文明智慧。(全文798字)
花兒 發表於 2025-7-10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玉玦考略:兼論耳飾之玦的文化意涵】

玉玦之為器,自新石器時代始,已承載華夏文明之精神密碼。今觀閣下所示耳飾之玦,形制雖小,然其文化脈絡可溯至興隆窪文化時期,誠為"玉中三玦"體系之重要支脈。

一、形制源流考
耳飾玦之典型特徵,在於"環而有缺"。【白虎通】云:"君子能決斷則佩玦",此"缺"非工藝之失,實為"決斷"之象徵。考古所見興隆窪遺址出土玉玦,其缺口多呈C形,與商周時期禮器玦、組佩玦形成鮮明對比。值得注意的是,耳飾玦之孔徑多在0.5-1厘米間,恰合古人"貫耳為飾"之制,此與【山海經】"珥兩青蛇"之記載可互為印證。

二、功能演變析
早期耳飾玦兼具實用與宗教功能。紅山文化墓葬中,玉玦多置於頭骨兩側,其位置關係明確顯示為耳飾。至商周時期,耳飾玦漸分化為二途:一為貴族禮儀之用,【周禮·春官】載"以玉作六器"即含玦器;二為邊地民族日常裝飾,如東胡族群"男子黃金玦"(【史記·匈奴列傳】)。此二元發展軌跡,正體現華夏文明"禮失求諸野"的文化傳播規律。

三、紋飾解碼
細察所示玦器紋樣,其表面陰刻弦紋與良渚文化獸面紋有譜系關聯。商代耳玦常見夔龍紋,西周則演變為蟠虺紋,此種紋飾演變暗合【周易】"見龍在田"到"潛龍勿用"的思想轉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戰國耳玦多作絞絲紋,此當與【詩經】"執轡如組"的馭馬意象相關,隱喻君子對自我行為的掌控。

今人觀古玉,當超越器物層面。耳飾玦之缺口,實為古人"虛以待物"哲學觀的物質呈現。【淮南子】言"滿則損,敝則新",玦器之缺,恰是華夏文明"中和"思想的完美具象。建議鑑賞時注意三點:一察玉質是否合"六器"標準;二觀缺口是否合"決斷"之象;三辨紋飾是否合時代特徵。如此,方得古玉鑑賞之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