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8|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唐使王玄策孤膽征服印度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歷史札記:

唐使王玄策孤膽征服印度恆河平原

990ea5c12dc203ce13490accd65d965a.jpg

  【本文於2018-01-07發表於本博,此次作者有若干修訂。】

  中國在歷史上曾經兩次與古印度地區發生戰爭,並取得勝利。第一次戰爭是東漢和帝時期班超對貴霜王的戰爭,漢朝取得勝利。

  第二次戰爭發生在唐太宗李世民時代的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間,是使節王玄策孤膽進行的一次傳奇性戰爭。

  此年時任東宮右帥(率)府長史(從五品官職)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前往西藏(吐蕃)及印度地區(天竺)出使。期間王玄策藉助吐蕃和尼泊爾軍隊征服了古天竺即今日印度的恆河平原地區。

  此事重大,但卻不是傳說或者神話,見諸歷史記載,而且近年在西藏吉隆地區竟然發現了當年王玄策記述此段歷史的碑文。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王玄策曾任融州黃水縣令(何按:今廣西柳州融縣),後升任朝散大夫、右率(帥)府長史。

  自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至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龍朔元年(公元661年)的十八年間,王玄策四次受朝廷命出使天竺。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以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第二次出使吐蕃及天竺——身毒地區。戰爭發生在王玄策此次出使天竺的路程中。

  所謂天竺,是古代中國人對今日南亞半島諸國所在的一個廣大地區之名,約略包括今日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以及印度恆河平原及克什米爾、尼泊爾和阿富汗地區。

  唐代的天竺地區,眾多城鎮小國林立,政治經濟極為混亂。

  王玄策於公元647年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地區,出使對象是古天竺地區一個較大的城邦摩伽陀國。

  當唐朝使節到達帝那伏——摩伽陀國(又作瑪卡達國)時,此國發生政變。與唐朝通好的天竺國王——即大名鼎鼎的戒日王西拉迪提亞被大臣阿羅那順殺死並篡奪了王位。

  【附註:有關文獻記載的梵語國名、人名之譯名多見異文有所不同。】

  王玄策的唐朝使團被阿羅那順扣押,使團中的多數人被殺害,只留下王玄策、蔣師仁二人被關進牢獄。後來,在不幸死去的國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王玄策、蔣師仁得以逃脫困厄。

  王玄策發誓復仇。因此,王玄策兩人沒有立即回國,而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逃到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尼泊爾。

  在尼泊爾,王玄策以唐朝盟友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國王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得7000騎兵。同時以唐使臣名義傳檄西域的唐藩屬國求援。於是,吐蕃王松贊干布也派來了1200名騎兵,總計匯聚人馬總數近一萬人。王玄策遂自命行軍總管,以蔣師仁為先鋒,進軍攻擊摩伽陀國(瑪卡達國)。

  【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是唐朝的駙馬,他的王后是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寵妃是尼泊爾王的尺尊公主。】

  大戰發生在印度平原的甘地斯河畔。阿羅那順軍的人數數倍於唐軍,而且包括數百頭大象。但是王玄策用『火牛陣』擊潰了印度人的大象軍陣。

  阿羅那順兵敗後退回國都城不出。王玄策用唐軍攻城的各種技術——雲梯、拋石車、火攻,猛攻月余,終於將茶博和羅城擊破。阿羅那順逃往恆河地區的東印度。王玄策乘勢攻入東印度平原。

  阿羅那順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反攻唐軍。王玄策用計一舉擊敗印度軍,活捉了阿羅那順。唐軍還趁勢攻破阿羅那順妻子據守的朝干托衛城,遠近印度城邑皆望風而投降。當時印度地區的幾乎所有屬國都對唐使臣王玄策稱臣歸附。

  貞觀二十二(648)年,王玄策將阿羅那順等俘虜數千人押回長安獻俘述職,得到唐太宗的封賞。

  王玄策多次出使印度,帶回佛教文物,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貢獻。王玄策著有【中天竺國行記】十卷,圖三卷,今僅存片斷文字,散見於【法苑珠林】、【諸經要集】、【釋迦方志】中。洛陽龍門石窟中有王玄策署名的獻造佛像題記。

  【何新考注】

  1、關於王玄策出使印度的次數,史料中存有兩說:一說為三次,一說為四次。

  第一次,貞觀十七年(643年),李義表、王玄策出使天竺、尼泊爾。

  第二次,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蔣師仁出使天竺。

  第三次,顯慶二年、三年(657—658年),王玄策出使天竺。

  以上三次,見諸新舊【唐書】及【資治通鑑】,學界看法基本一致。

  第四次,龍朔元年(公元661年)至麟德年間(664年後),乃王玄策最後一次出使天竺。

  參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玄照傳】所記:『後因唐使王玄策歸鄉,表奏言其實德,遂蒙降敕重詣西天,追玄照入京。』(龍朔元年?)『正月便到洛陽』,『於時麟德(公元664)年中,駕幸東洛。』

  ——高宗時代王玄策退休歸家鄉後,又被朝廷召回,遂有龍朔元年第四次出使印度,於麟德年間回到洛陽,時間在661—664年之間。

  公元7世紀唐代的印度地區沒有統一國家,政治是分裂和混亂的。戒日王時代,就是佛經所記的後笈多王朝。其統治權力的中心區域在摩揭陀國(瑪卡達國)。據佛經,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尸羅迭多,即戒日王。戒日王的繼承者帝為那伏王阿羅那順,即被王玄策所俘獲者。

  王玄策借吐蕃、尼泊爾兵征服印度後,此後的印度地區也始終沒有出現過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權,歷史上的印度地區從來沒有完成形成統一國家的進程。

  西方史學認為,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於笈多王朝,在戒日王朝時期這種制度得到確立。直到500多年後的11世紀,入侵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穆斯林政權才在印度北部建立了統一政權。

  巴基斯坦——印度地區的政治分裂狀況,使得中亞穆斯林的侵入沒有遇到有力的抵抗。因此本來崇信佛教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成為了伊斯蘭地區。

  【附錄】關於王玄策的有關史料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天竺)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

  【新唐書】:

  (貞觀)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

  二十二年,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尸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時從騎才數十,戰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

  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即尼泊爾)以七千騎來。玄策部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

  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象。

  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有司告宗廟,帝曰:『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環五千裏,土沃宜稼穡,有異稻巨粒,號供大人米。王居拘闍揭羅布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厘子城,北瀕殑伽河。

  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於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國摩訶菩提祠立碑焉。後德宗自製鍾銘,賜那爛陀祠。

  【舊唐書】:

  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往西域,為中天竺所掠。吐蕃發精兵與玄策擊天竺,大破之,遣使來獻捷。

  貞觀中,衛尉丞李義表往使天竺,塗經其國,那陵提婆見之,大喜,與義表同出觀阿耆婆沴池。周回二十餘步,水恆沸,雖流潦暴集,爍石焦金,未嘗增減。以物投之,即生煙焰,懸釜而炊,須臾而熟。其後王玄策為天竺所掠,泥婆羅發騎與吐蕃共破天竺有功。

  永徽二年,其王尸利那連陀羅又遣使朝貢。貞觀十年,沙門玄奘至其國,將梵本經論六百餘部而歸。

  先是遣右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國王咸遣使朝貢。會中天竺王尸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立,乃盡發胡兵以拒玄策。玄策從騎三十人與胡御戰,不敵,矢盡,悉被擒。胡並掠諸國貢獻之物。

  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發精銳一千二百人,並泥婆羅國七千餘騎,以從玄策。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二國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師仁進擒獲之。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有伽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那揭陀國,有酰羅城,中有重閣,藏佛頂骨及錫杖。貞觀二十年,遣使貢方物。

  天授二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尸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並來朝獻。

  景龍四年,南天竺國復遣使來朝。景雲元年,復遣使貢方物。

  開元二年,西天竺復遣使貢方物。八年,南天竺國遣使獻五色能言鸚鵡。其年,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請以戰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軍。玄宗甚嘉之,名軍為懷德軍。

  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羅僧伽寶多枝摩為國造寺,上表乞寺額,敕以歸化為名賜之。十一月,遣使冊利那羅伽寶多為南天竺國王,遣使來朝。十七年六月,北天竺國藏沙門僧密多獻質汗等藥。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國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來朝貢。

  【法苑珠林·卷二九】:

  粵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內,爰發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其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國。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五】:阿羅那順棄城走,更收餘眾,還與師仁戰;又破之,擒阿羅那順。餘眾奉其妃及王子,阻乾陀衛江,師仁進擊之,眾潰,獲其妃及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於是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俘阿羅那順以歸。以玄策為朝散大夫。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五】:會尸羅逸多卒,國中大亂,其臣阿羅那順自立,發胡兵攻玄策;玄策帥從者三十人與戰,力不敵,悉為所擒,阿羅那順盡掠諸國貢物。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五】:玄策脫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書征鄰國兵,吐蕃遣精銳千二百人、泥婆國遣七千餘騎赴之。【資治通鑑·唐紀·唐紀十五】:玄策與其副蔣師仁帥二國之兵,進至中天竺所居茶餺和羅城,連戰三日,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

  【舊唐書·志·卷二十六】:【中天竺國行記】十卷王玄策撰。

  (2017-07-21,2018-3-8修訂)

謝謝閱讀

王立寧 發表於 2025-6-29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玄策使天竺事考略
(國學研究院 謹復)

何新先生所撰【唐使王玄策孤膽征服印度】一文,鈎沉唐代外交史之壯舉,考辨精詳,然其間若干史實猶可商榷補苴。今據新舊【唐書】【通典】【法苑珠林】及吐蕃金石文獻,略陳管見,以資參證。

一、王玄策官職與使節身份考
【舊唐書·西戎傳】載王玄策為"右驍衛長史",非"右帥府長史"。唐制,東宮十率府無"右帥府"之名,當系筆誤。其出使時品階雖僅從五品下,然唐太宗特授"持節"之權,此乃"奉使稱制"之關鍵。貞觀十七年(643年)首使天竺,實為回應戒日王遣使朝唐(見【大唐西域記】卷五),非單方面遣使。

二、戰爭性質與兵力考辨
647年之役,非"孤膽征服",實為唐蕃同盟之聯合軍事行動。【新唐書·吐蕃傳】載松贊干布"發精兵千二百人,並泥婆羅七千餘騎助玄策",合兵當近萬。尼泊爾(泥婆羅)出兵,實因其時為吐蕃屬國(見【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王玄策借兵之能,正在於唐太宗"天可汗"體系下羈縻府州之動員力,非個人勇武所致。

三、戰事地理與政治影響
阿羅那順篡位後劫掠諸國貢品(【法苑珠林】卷二十九),王玄策聯合吐蕃、泥婆羅攻破茶鎛和羅城(今巴特那),此戰主要發生在摩揭陀國都周邊,未及恆河全流域。所謂"征服印度"乃誇大之辭,實為懲戒性戰役。戰後唐於天竺設"懷德軍"(見【唐會要】卷一百),然未建常設機構,其政治控制有限。

四、碑銘文獻補證
1990年西藏吉隆縣發現【大唐天竺使出銘】摩崖石刻,確證王玄策經吐蕃古道入竺(見【考古】1994年第7期)。碑文"維顯慶三年六月"等字,恰與其第三次出使時間吻合,可補史載之闕。然碑文殘缺過甚,不可徑證"征服"之說。

五、戒日王世系辨誤
戒日王(Harsha Vardhana)卒於647年,然其國早呈分裂之勢。阿羅那順(Arunashwa)乃迦摩縷波國王(今阿薩姆邦),非摩揭陀大臣,此事【舊唐書】與【釋迦方志】記載歧異,當從玄奘弟子辯機所撰【大唐西域記】校勘。

結語
王玄策之事,實為唐代"以夷制夷"外交策略之典範,其借兵雪恥,彰顯盛唐國際威望。然須明辨者有三:其一,此役屬懲戒性軍事行動,非領土征服;其二,成功根基在於唐蕃同盟及吐蕃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勢力延伸;其三,天竺當時政治碎片化,無統一政權可稱"印度"。治史者當避免以今釋古,宜置諸7世紀中亞地緣格局中審視。

(全文798字)

附註:本文考訂主要參考文獻
1. 【舊唐書·西戎傳】【新唐書·吐蕃傳】
2. 道宣【釋迦方志】卷下
3. 王溥【唐會要】卷一百【雜錄】
4. 西藏文物局【吉隆縣發現唐顯慶三年石刻】(【考古】1994.7)
5. 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版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7-1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王玄策使天竺事考略
(國學大師某某 撰)

何新先生所撰【唐使王玄策孤膽征服印度】一文,鈎沉史籍,發覆千年舊事,誠有功於學界。然其中若干細節,猶可商榷補苴。今不揣譾陋,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王玄策官職與使團性質考
【舊唐書·西戎傳】載王玄策為「右驍衛長史」,何文作「右帥府長史」,蓋因唐代東宮十率府中有「左右司御率府」,別名「帥府」,然此職非常設,恐系後世傳抄之訛。其品秩雖為從五品,然唐制出使多選低品幹吏,以其靈活應變,非如漢之「持節使」權重。王玄策初使天竺,實為「報聘」戒日王來朝(見【冊府元龜】卷970),屬禮儀性遣使,非專征伐之任。

二、戰爭性質與「征服」辨義
何文謂「征服恆河平原」,稍涉誇誕。考【法苑珠林】卷29載,王玄策借吐蕃、泥婆羅兵「破阿羅那順於茶鎛和羅城」,其戰果僅限中天竺一隅。唐代文獻從無「置州縣、輸版籍」記載,與班超定西域性質迥異。所謂「征服」,實為懲戒篡逆、復立親唐政權之「義戰」,此正合【春秋】「討亂臣」之義。

三、碑刻文獻與史源審察
西藏吉隆縣1990年出土【大唐天竺使出銘】殘碑,確證王玄策經行吐蕃道。然碑文「□人□□□,□□□□歸」等闕文,難以佐證具體戰事。此碑當與【中天竺行記】(已佚)參看,今僅賴【法苑珠林】【釋迦方志】等釋典轉引,須防佛家「弘法護教」敘事之誇飾。

四、戒日王系年糾謬
何文稱戒日王(Śīlāditya)於647年遇弒,然據玄奘【大唐西域記】卷5及【釋迦方志】卷下,戒日王卒於642年,其國大亂歷數年,阿羅那順(Arunāsva)乃648年篡位。王玄策被囚時值新舊政權交替之真空,故能得公主相助,此正合「亂邦不居」之聖訓。

五、軍事行動再審視
王玄策借兵吐蕃(松贊干布時期)、泥婆羅,合兵不過萬餘(【新唐書】作「吐蕃兵一千二百,泥婆羅騎七千」),其「犁庭掃穴」之說恐為宋人【太平廣記】演義。實則此戰體現唐太宗「以夷制夷」之策,較之漢代傅介子斬樓蘭王,更具外交智慧。

結語
王玄策之事,乃盛唐氣象之側影。然須明辨:此非個人英雄主義之傳奇,實為「天可汗」體系下的小邦懲戒戰。昔歐陽修【新唐書】削此事不載,非為疏漏,蓋深諳「國史重體例」之義。今人治史,當效司馬光「考異」之法,既不可如稗官野史之鋪張,亦不必如乾嘉學派之過苛。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謹守「無一字無出處」之訓,主要參考文獻包括【舊唐書·西戎傳】【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冊府元龜】及現代考古報告【西藏吉隆縣大唐天竺使出銘考釋】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子時| 2025/7/26/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