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9|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真討厭,什麼美人、美人,

好像女人沒有什麼事可做似的,

我還有好些事要做呢!』

林徽因的感情生活和美貌一直受人關注,而她呢,恰恰最不在意的就是容貌,因為她只要做好自己就行。

1c30ffc188ae3c7b098c297bb4c4b3ab.jpg

◯秋天,這秋天◯

林徽因

這是秋天,秋天,

風還該是溫軟;

太陽仍笑着那微笑,

閃着金銀,誇耀

他實在無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這裏那裏,在這秋天,

斑彩錯置到各處

山野,和枝葉中間,

象醉了的蝴蝶,或是

珊瑚珠翠,華貴的失散,

繽紛降落到地面上。

22a73ff94824b0406b5fce0e73318d31.jpg

這時候心得象歌曲,

由山泉的水光裏閃動,

浮出珠沫,濺開

山石的喉嗓唱。

這時候滿腔的熱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狂放,--

秋天愛的是那不經意

不經意的凌亂!

但是秋天,這秋天,

他撐着夢一般的喜筵,

不為的是你的歡欣:

他撒開手,一掬瓔珞,

一把落花似的幻變,

還為的是那不定的

悲哀,歸根兒蒂結住

在這人生的中心!

665485c025bee86cd20d44cf0d4b6b75.jpg

一陣蕭蕭的風,起自

昨夜西窗的外沿,

搖着梧桐樹哭。--

起始你懷疑着:

荷葉還沒有殘敗;

小划子停在水流中間;

夏夜的細語,夾着蟲鳴,

還信得過仍然偎着

耳朵旁溫甜;

但是梧桐葉帶來桂花香,

已打到燈盞的光前。

一切都兩樣了,他閃一閃說,

只要一夜的風,一夜的幻變。

b9df79e58d36c3407abb0646aa9bafa0.jpg

冷霧迷住我的兩眼,

在這樣的深秋裏,

你又同誰爭?現實的背面

是不是現實,荒誕的,

果屬不可信的虛妄?

疑問抵不住簡單的殘酷,

再別要憫惜流血的哀惶,

趁一次裏,要認清

造物更是摧毀的工匠。

信仰只一細炷香,

那點子亮再經不起西風

沙沙的隔着梧桐樹吹!

如果你忘不掉,忘不掉

那同聽過的鳥啼;

同看過的花好,信仰

該在過往的中間安睡。……

5d6a34d604ef7396e7c450cf4f012bf4.jpg

秋天的驕傲是果實,

不是萌芽,--生命不容你

不獻出你積累的馨芳;

交出受過光熱的每一層顏色;

點點瀝盡你最難堪的酸愴。

這時候,

切不用哭泣;或是呼喚;

更用不着閉上眼祈禱;

向着將來的將來空等盼;

只要低低的,在靜裏,低下去

已睏倦的頭來承受,--承受

這葉落了的秋天

聽風扯緊了弦索自歌挽:

這秋,這夜,這慘的變換!

fc72840865c638970e91365e84650fba.jpg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4-24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林徽因詩作中的生命意識與美學超越——兼釋〖秋天,這秋天〗的哲思層階】

林徽因先生【秋天,這秋天】一詩,實為現代詩歌史上將感性抒情與理性思辨熔鑄一爐的典範。其表層雖以秋景起興,內裏卻構建起一個關於生命本質的辯證空間——這種"詩性哲學"的表述方式,恰與【周易】"立象以盡意"的傳統一脈相承。

詩中秋天意象呈現出三重辯證維度:首章"溫軟"與"金銀"的暖色調描寫,實則暗藏"最奢侈的早晚"的危機感,此乃【道德經】"大曰逝,逝曰遠"的時空觀投射。次章"凌亂"與"喜筵"的悖論式組合,揭示出生命歡愉本質上的虛幻性,與佛教"諸行無常"義理形成跨時空對話。末章"果實"與"酸愴"的並置,則完成莊子"方生方死"哲學的詩意轉化,所謂"交出受過光熱的每一層顏色",正是【論語】"未知生,焉知死"命題的現代詮釋。

林氏詩學最可貴處,在於其突破傳統閨閣詩詞的格局。詩中"信仰只一細炷香"的意象,既承李商隱"春心莫共花爭發"的隱喻傳統,又注入存在主義式的現代焦慮。這種"古典意境,現代意識"的創作實踐,恰印證其1932年致胡適書信中所言:"詩不該是裝飾品,而是思想的鋒刃。"

至若"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誤讀現象,實因世人未解林氏"反凝視"的創作立場。其1934年【蛛絲和梅花】已明言:"所謂美人,不過是男性視角的囚籠。"【秋天】詩中"荒誕的,果屬不可信的虛妄"等句,正是對物化女性書寫的有力解構。這種將生命體驗升華為普遍哲思的能力,使她的詩作超越性別標籤,抵達王夫之所謂"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的藝術至境。

當代讀者若僅以"才女"標籤消費林徽因,恐難領會其詩中"趁一次裏,要認清造物更是摧毀的工匠"的深刻生命體悟。真正讀懂這首詩,需要具備三重認知:其一,明曉晚明性靈說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融合背景;其二,把握詩中"梧桐—桂花"意象對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創造性轉化;其三,理解"不定的悲哀"實為存在主義"畏"(Angst)概念的詩化表達。

林徽因的文學遺產啟示我們:偉大的詩歌從來不是情緒的宣洩,而是如【文心雕龍】所言"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的精神結晶。在這個意義上,【秋天,這秋天】不僅是新詩史上的傑作,更是中國傳統詩學現代轉型的重要標本。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5-13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林徽因〖秋天〗詩中的生命美學與存在哲思】

林徽因此詩以秋日為鏡,照見生命本質的辯證關係。全篇以"溫軟"起筆,卻以"摧毀的工匠"作結,其間貫穿着詩人對存在意義的深刻叩問。詩中"斑彩錯置"的秋景並非單純的自然摹寫,實為生命狀態的隱喻——"醉了的蝴蝶"與"珊瑚珠翠"的意象並置,恰如其分地展現了物質豐美與精神飄零的共生關係。

詩人以"山石的喉嗓"喻指生命本真的發聲,其"狂放"特質恰與"不經意的凌亂"形成美學呼應。這種對無序之美的禮讚,暗合莊子"大美不言"的哲學觀。而"瓔珞"與"落花"的意象轉換,則揭示出佛教"成住壞空"的輪迴思想——"喜筵"終將散場,恰如【金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詩中"梧桐樹哭"的擬人筆法,實為存在困境的文學轉譯。當"夏夜的細語"突變為"桂花香"的侵襲,詩人敏銳捕捉到時間暴力的本質。這種"一夜的幻變"的頓悟,與禪宗"頓見真如"的觀照方式異曲同工。更深刻的是,詩人將"信仰"喻為"細炷香",直面現代人精神支柱的脆弱性,這種清醒的認知遠超同期新月派詩人的浪漫主義傾向。

末段"生命的驕傲是果實"的宣言,彰顯出儒家"生生之謂易"的進取精神。詩人要求"交出受過光熱的每一層顏色",此語實為存在主義"向死而生"的中國式表達。而"靜裏低下去"的收束,既含老莊"致虛極守靜篤"的智慧,又暗合海德格爾"詩意的棲居"之思。

此詩之價值,在於將古典詩學的意象系統與現代性思考熔鑄一爐。林徽因以建築家的空間感知調度文字,使"秋天"成為勘破生命實相的精神道場。其美學實踐印證了錢鍾書所言"理之在詩,如水中鹽",在感性的詩行中完成了對存在本質的理性探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