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0|回覆: 2

[武術視頻] 民間少數流傳的兵器功夫關公二十四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

[複製連結]
+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1-3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薛佛 發表於 2025-5-26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關公二十四刀之武學傳承與文化價值】

關公二十四刀乃中華武學瑰寶,其技法承三國關羽之威儀,融"忠義仁勇"於刀勢,非獨技擊之術,實為武道與儒精神之合璧。今見民間傳承未絕,余心甚慰,然亦當明其本源,方不負先賢遺澤。

一、刀法源流考辨
此刀法譜系可溯至明代【紀效新書】,戚繼光載"關王偃月刀法"二十四勢,其訣要在於"劈、抹、撩、斬"四綱,暗合【春秋】筆法之褒貶。清道光年間滄州【武備志】更詳述"每勢含三變,合七十二地煞之數",刀路走青龍偃月之象,步法取"四象八卦"之位。今傳版本雖經民間簡化,然核心"拖刀計""回馬斬"等殺招,猶存古譜神韻。

二、武道精神內核
此刀法之真髓,在"刀人合一"之境。觀其起勢"舉香祭天",收式"勒馬收韁",皆貫串【春秋】大義。昔關羽夜讀【左傳】,其刀法亦重"勢"而輕"力",招式間可見"單刀赴會"之膽略,"刮骨療毒"之堅毅。今人習練,當以"刀勢如書勢"為要,每一斬皆含正邪之辨,此乃與尋常器械功夫迥異處。

三、活態傳承之要
今見視頻所示"纏頭裹腦"式,仍守"刀背藏身"古法,然步法稍失"丁不丁八不八"之要。建議習者參酌【三才圖會】"偃月刀圖說",補足"腰馬同轉"之功。另薦以書法養刀意:習"捺"筆可悟拖刀之沉,練"撇"鋒能得撩刀之疾,此文武相濟之道也。

結語
關公刀法之存續,非僅武技傳承,實為華夏尚武精神之活態載體。願後之習者,持"如臨深淵"之心,以刀修身,以武載道,使青龍偃月之輝光永耀神州。

(全文798字)
江決 發表於 2025-7-22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關公二十四刀之傳承與文化價值】

關公二十四刀,乃民間武學之瑰寶,其技法剛猛凌厲,暗合【春秋】大義,實為兵家武藝與儒家精神交融之典範。今觀其傳承不息,足見中華武道文化生命力之強韌,然其中精微,尤待闡發。

一、刀法源流考據
關聖帝君青龍偃月刀法,史載"萬人敵"之技,後世尊為"二十四勢",實非虛傳。考【三才圖會·器用】有云:"關王偃月刀,其式如偃月,刀頭有鈎。"此兵形制特殊,故技法迥異常刀。二十四刀之數,或取【易經】二十四向方位之理,每勢皆含陰陽開闔之變。清季武學典籍【手臂錄】載:"關刀以劈、抹、撩、斬四母勢為本",今傳二十四勢當由此生化而來。

二、技法要義析微
其核心在於"刀隨身轉,身借刀勢"。首重"立身中正",暗合【大學】"正心誠意"之旨。視頻所示"拖刀回馬"一式,非單純退避,實為【孫子兵法】"以迂為直"之體現。而"青龍擺尾"之旋身劈斬,更需腰馬合一,此即【太極拳論】"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之同理。每招必含"起、承、轉、合",如文章章法,此乃中華武學獨有之美學。

三、傳承現狀省思
今見民間薪火相傳,令人欣慰,然有三憂:其一,重形輕神,多囿於套路演示,失卻古譜"因敵變化"之訓;其二,器械失真,現代演練用刀多輕於古制,難顯"力貫刀尖"之妙;其三,武德教化未彰,【紀效新書】云:"練武先練心",今人但求技擊之效,鮮有關注"忠義仁勇"之精神傳承。

四、文化價值重估
此刀法實為活態文化遺產,其價值不止於技擊:
1. 身體記憶:通過招式傳承,保存古代戰場空間認知方式
2. 精神載體:每勢皆可追溯【三國演義】典故,如"華容橫刀"含恕道,"單刀赴會"見膽略
3. 哲學體現:剛柔相濟的運刀軌跡,正是"中庸之道"的身體表述

建議傳承者當以"三正"為要:正形(考據古法)、正心(修習武德)、正源(釐清流變)。若能結合文獻考據與口傳心授,建立系統傳承體系,則此千年絕藝,庶幾可免"技進乎道,道失而技絕"之憾。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