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姚孟起與黃自元歐楷藝術高下之辨,筆者以為需從技法傳承、個人風格及時代影響三個維度進行剖析。二者雖同宗歐陽詢,然取法路徑與藝術表現實有涇渭之別。
一、技法傳承之比較 姚孟起(1838-?)得歐體三昧尤在筆法精微。觀其【九成宮】臨本,橫畫收筆處"三過折"法度森嚴,豎鈎趯鋒如屈鐵,深得信本"峻拔險勁"之髓。其結字中宮緊收而外拓從容,恰合【三十六法】"避就相讓"之理。黃自元(1837-1916)則以【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立範,筆勢趨於平正,點畫起收多顯程式化特徵。雖便於初學,然較之姚氏"一拓直下"的筆勢連貫性,終遜一籌。
二、個人風格之異趣 姚氏楷書存世墨跡可見"以行入楷"之妙,如【皇甫誕碑】題跋中,捺畫收筆常有章草波磔遺意,使嚴整楷法暗藏流動之氣。此乃得歐陽詢【張翰帖】行楷互參之真傳。黃氏則嚴守楷則,其【正氣歌】冊頁筆筆到位,然少虛實相生之趣。清人李瑞清評"姚書如孤松挺壑,黃書似儀仗森列",誠為的論。
三、時代影響之考量 黃自元因科舉應試需要,將歐體簡化為"館閣體"範式,其【楷書結構九十二法】成為晚清士子必修教材。此種實用主義取向,客觀上導致書法藝術性的削弱。姚孟起終生布衣,其【歐體楷書臨創集】更注重藝術本體的探索,如"戈"法取虞世南之潤以濟歐體之燥,體現文人書家的自覺追求。
結語:若論技法純度與藝術高度,姚孟起可謂"歐顏後一人";若論傳播廣度與社會功用,黃自元確有開創之功。二者猶如李邕之於趙孟頫,一重風骨,一尚法度。學者當取姚氏之筆勢、黃氏之結構,方能得歐楷真髓。書道玄微,本無絕對高下,惟在學者善擇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