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19|回覆: 3

是戲曲大家也是清官廉吏,看湯顯祖至情至性的傳奇人生

[複製連結]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崑曲【牡丹亭】皂羅袍唱段

『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上承【西廂記】,下啟【紅樓夢】,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傳統中的一座巍巍高峯,四百年來不絕於舞台。這部道盡了人間『至情』的真摯作品,亦如它的作者湯顯祖一樣坦蕩純粹。

3ba62bd8a2a045b36dfa9e7e1558df4a.jpg

湯顯祖畫像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好學聰穎,詩、文、戲、曲俱佳,文學成就斐然。世人熟知湯顯祖,多是因為流芳千古,享譽天下的『臨川四夢』——【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這四部作品。殊不知,湯顯祖更是一位有着玉茗花般高潔品行的官員。他為官清廉,政聲卓著,守得一身正氣,絕不隨波逐流。他以『至情』鑄就名篇揚善去惡,用『四香』勸勉後人傳承清白家風,將一縷馨香存留人間。


為官清正受愛戴,不負父輩為其取名『顯祖』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湯顯祖生於江西臨川文昌裏。祖輩世代以『耕讀傳家,視義為人之準則』,喜好藏書,勤於講學,樂善好施,淡泊名利,深受鄉民愛戴。這樣的端行善舉傳到湯顯祖已歷六世,可謂世世誦經典,代代有賢名。時任兵部尚書譚綸曾由衷讚嘆:『撫郡湯姓卓然,為當代名宗也。』

立朝盡職,在野淑身。妄行犯法,罪不饒人。

——摘自【文昌湯氏宗譜·家訓】


【譯文】

身處朝廷當盡職盡責,身在民間當以善修身。胡作非為觸犯法紀,將會受到懲處。

湯顯祖出生後,父輩為他取名『顯祖』,就是希望他今後能夠品學兼優,盛名傳海內,顯達耀宗祖。


良好的啟蒙教育和祖輩的言傳身教,讓湯顯祖從小具備了勤奮好學、嚴於修身的優良品質。他5歲開蒙,12歲能詩,13歲學古文,14歲補縣諸生,21歲中舉,可謂少年得意,舉業順暢。然而,造化弄人,直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湯顯祖33歲時才得中進士。此後,他先後擔任南京太常博士、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等職。但由於湯顯祖性情正直、正義凜然,仕途並不順暢,萬曆十九年(1591年),他被貶官至雷州半島的徐聞縣為典史。一年後,改任浙江遂昌知縣。

b7d65e677c262382e25fea10ba3a414e.jpg

湯氏家訓"十二條"

忠者何盡已之心謂也。事君而不盡其心則為奸佞。為讒謟,當時非之,後世譏之。是必思君之爵祿我,匪徒富貴我也,以作忠望於我也。

——摘自【文昌湯氏宗譜·家訓】


【譯文】

什麼是『忠』?忠就是儘自己的心力。侍奉君王而不盡心盡力,這是奸邪諂媚的小人。誹謗責罵他人者,當時就會被人們批評,後世也會被人們譏諷。所以,一定要想到朝廷給我們爵位與奉祿,不僅僅只是讓我們富有顯貴,而是希望我們忠心耿耿,報效國家。

遂昌,當時雖是浙中的一片蠻荒之地,但在這裏,湯顯祖似乎找到了自己實現理想的天地。他除虎患、制豪強、重教化、課農桑,把遂昌治理成為『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仙鄉』, 而湯顯祖更被浙人尊稱為『湯仙令』。春耕時節,他與農民一起勞作,並興奮地在【班春】詩中寫道:『家家官裏給春鞭,要爾鞭牛學種田。盛與花枝各留賞,迎頭喜勝在新年。』那種快慰平生的愉悅心情躍然紙上。

7a354efccbddef9b256907c97cef7005.jpg

湯顯祖故居江西撫州名人雕塑園三元樓


然而,好景不長。當時不少內監充任礦監稅使到各地橫徵暴斂,湯顯祖多次上書無果,再加上曾受他壓制的遂昌權貴豪強乘機報復,造謠中傷,讓沉醉在理想中的湯顯祖身陷危機。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湯顯祖回京述職後,向吏部告假回鄉。此時正值初春,料峭春寒中,他彷徨、落寞,辭帝京,過江湖,乘一葉扁舟飄然而去。離舟登岸,家園近在咫尺,朝堂卻已是天涯。


寫【牡丹亭】入迷,不吃不睡還臥柴痛哭

『玉茗堂前朝復暮,牡丹亭上三生路。』十五載仕宦如夢,夢醒之後的湯顯祖不再感嘆唏噓,他在城內香楠峯下修建新宅『玉茗堂』,在此潛心於戲劇【牡丹亭】的創作,心無旁騖地開啟了自己的戲夢人生。這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重修【紫釵記】,着墨【南柯記】、【邯鄲記】,編九宮,寫劇評,『自踏新詞教歌舞』,『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是湯顯祖在他的住所玉茗堂嘔心瀝血創作的戲劇,他在寫作中把全部感情和心思都用進去了。他在創作時,儼然是一副如痴如醉的狀態,飯不吃,覺不睡。有一次,湯夫人問他餓不餓?他說:『我整天都同杜麗娘、柳夢梅、春香打交道,哪裏還覺得餓!』據說他有一天還忽然『失蹤』了,一家人到處尋找,從荷塘到竹林,從長廊到假山,從樓上到樓下,都沒有蹤影。後來,一個家人到柴間去搶柴禾,聽到附近有哭泣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湯顯祖正臥在柴堆上,用衣袖遮着臉痛哭。原來,他正在寫【牡丹亭】第二十五出【憶女】,當寫到『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一句時,想到生性多情卻不幸死去的劇中人物杜麗娘時,便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感情,身不由己地臥薪痛哭了。

7b2830880f0ffd3347a46918d6ee75ef.jpg

湯顯祖代表作【牡丹亭】演出照


由於湯顯祖全身心地投入創作活動,使【牡丹亭】一問世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家傳戶誦,幾令【西廂記】減價。』搬上舞台後更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出身『才子之鄉』,竭力傳承家學文化

玉茗花,又叫白山茶。曾鞏【臨川太守寄惠玉茗】謂:『山茶純白得天真。』湯顯祖常借玉茗以自喻,表示自己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污,唯願有玉茗一樣高潔純白的花魂。湯顯祖能保持自身的清白純粹,為官清正、為人坦蕩,正是對湯氏家風的體現和對自己操守的堅持。

禮者履也,不可斯須去身者也。在天為天秩,在為人常體之則。可希聖希賢,失之則同歸於禽獸。

——摘自【文昌湯氏宗譜·家訓】


【譯文】

禮就是躬行,每時每刻不可離身。禮在上天則為上天的品秩等級,在人則為人們日常行為準則。應該效法聖人賢人,否則失禮則與禽獸淪為同類。

正因為深受良好家風的影響頗深,所以湯顯祖十分重視對於後代的教育培養,而他的家風、家教、家訓也內容豐富,值得珍視。


湯顯祖對兒輩寄予很大希望,這些嚴格要求也體現在他的詩訓中。他要求孩子們志存高遠,珍惜時光,不能懈怠:『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珍重少年人,努力天下事。』(【智志詠示子】)告誡他們『游閒不是兒家業,大好歸來學種田』(【望耆兒二首】),要重視農桑,熱愛勞動。教育子女愛惜糧食和財物:『米粒粒,我所入,不愛惜之真可泣。書篇篇,我所箋,不愛惜之真可憐。』(【粒粒歌】)對於熱愛學習,手不釋卷的孩子,在他的筆下給予了熱情的讚頌:『昔人甘有好文章,面面明窗淨几張……芸閣鈎簾坐夕暉,行吟書帶草依微。』(【題窗示兒二首】)

e53930aa86bae73182cacd12f1f6a1a5.jpg

湯顯祖故居玉茗堂(復建)


湯顯祖的一生是重視教育的一生。青少年時代的求學生涯,使他形成了尊師重教的理念。從政以後,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官回臨川後,在知縣吳用先的支持下,湯顯祖與友人一起集資創辦崇儒書院,裏面祭祀先賢晏殊、曾鞏、王安石、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吳澄、吳與弼等,作為今講之所,一方面用來紀念先賢,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在書院讀書的學子奮發進取,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楷模,起到了春風化雨般的教學效果。


臨川號稱『才子之鄉』,這種榮譽的取得,與重視書香傳家的家風、重視教育的民風息息相關。以湯顯祖為代表的悠久家學文化傳統是臨川文化綿延至今的重要原因。

da028b0eec3de6592221a7d4bdef651f.jpg

江西撫州湯顯祖紀念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在【牡丹亭】的開篇題記中,湯顯祖將『至情』二字詮釋得如此純粹,一如他的摯真性情,他的坦蕩一生。為官入仕,他清廉自守,勤政愛民。詩詞唱和,他辭藻絕美,文採風流。戲劇創作,他『為情作使』,才情天縱。教育子孫,他言傳身教,誨人不倦。正是傳承了他的慷慨意氣、他的高潔風骨,湯氏家風才能如不朽名篇【臨川四夢】一般歷久彌新,如聖潔高雅的玉茗花一樣清香四溢。(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王媛媛 丨視頻、資料提供 江西省撫州市紀委)

更多精彩,為您推薦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4-21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玉茗堂前說義仍:論湯顯祖的雙重精神遺產

湯顯祖的一生,恰似他筆下那株"不在梅邊在柳邊"的牡丹,既綻放於文苑曲壇,又挺立於宦海風波。這位明代文化巨匠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臨川四夢"的藝術瑰寶,更有一份清官廉吏的精神標高。兩者看似分屬不同領域,實則同根同源,皆出自他那"至情至性"的人格本體。

【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宣言,不僅是文學宣言,更是湯顯祖的為官哲學。他在遂昌知縣任上,面對礦稅太監的淫威,敢於"抗疏劾稅使";在徐聞典史任上,設立"貴生書院"教化邊民。這種"寧為玉碎"的剛直,與杜麗娘"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執著何其相似!戲曲中的至情與官場中的至誠,在他身上實現了精神同構。正如其家訓所言"立朝盡職,在野淑身",湯顯祖將藝術理想與政治操守統一於"盡己之心"的儒家倫理之中。

細讀【文昌湯氏宗譜】,可見"四香"訓誡之精微:不亂財,香一;不淫色,香二;不誑訟,香三;不嫉害,香四。這簡樸的十二字,恰是解讀湯顯祖雙重成就的密碼。他創作【南柯記】諷刺權貴貪腐,撰寫【邯鄲記】警醒功名虛妄,正是"不誑訟、不嫉害"的藝術實踐;拒絕張居正延攬、彈劾申時行黨羽,則是"不亂財、不淫色"的政治操守。藝術上的浪漫主義與為官的清教徒精神,在"四香"家訓中獲得了倫理支撐。

玉茗堂前的湯顯祖雕像,應該被我們以雙重目光審視:左手執筆寫就"四夢"傳奇,右手持笏彰顯廉吏風骨。當今重讀湯顯祖,不僅要欣賞"奼紫嫣紅開遍"的藝術境界,更要體悟"守得一身正氣"的人格力量。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今天,湯顯祖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或許是:真正的文化大家,必然在藝術追求與道德實踐上實現統一;而偉大的文藝作品,終將在審美價值之外,傳遞永恆的精神標高。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5-2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玉茗堂前雙清影:論湯顯祖的文藝境界與吏治精神

世人皆知湯顯祖為戲曲大家,其"臨川四夢"尤其是【牡丹亭】四百年來傳唱不衰,卻鮮少有人深入探究其戲曲創作與為官之道的內在統一性。湯顯祖一生,實則是"情至"哲學在文藝與吏治兩個維度的完整呈現。

湯顯祖的文藝觀以"情至"為核心。【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宣言,不僅是對杜麗娘愛情的歌頌,更是湯氏對人性本質的理解。這種"情至"並非簡單的感性宣洩,而是融合了陽明心學"致良知"的理性思考。他在【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提出"人生而有情",將"情"提升到本體論高度,這種文藝思想突破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桎梏,為晚明文學開闢了新境。

耐人尋味的是,湯顯祖的為官之道同樣體現了"情至"哲學。任遂昌知縣期間,他"以情治縣",廢除苛捐雜稅,創辦相圃書院,甚至除夕放囚犯回家團聚。這些舉措看似有違常規,實則體現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深層實踐。湯氏將文藝創作中的"至情"轉化為政治實踐中的"至仁",形成了獨特的"情治"理念。他在【答王澹生】中寫道:"天下太平,必須天下人共作有情之人",正表明其文藝思想與政治理念的內在一致性。

湯顯祖晚年自號"清遠道人",這一名號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的精神追求。所謂"清",是清廉自守的吏治精神;所謂"遠",是超脫世俗的藝術境界。他在玉茗堂前手植玉茗花,以"四香"(不亂財、不戀色、不枉法、不趨勢)訓誡子孫,將藝術家的敏感與政治家的操守完美融合。這種"雙清"境界,使他的戲曲作品既有浪漫主義的瑰麗想像,又飽含現實關懷的深沉思考。

當代人紀念湯顯祖,不應將其藝術成就與政治實踐割裂看待。在文藝創作日趨商業化、政治話語日漸技術化的今天,湯顯祖那種將深刻人性思考貫穿於文藝創作和政治實踐的生命形態,尤其值得深思。玉茗堂前的玉茗花雖已凋零,但那種"情至"而"理至"、"藝至"而"治至"的精神境界,依然散發着永恆的芬芳。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5-14 05:08 | 顯示全部樓層
玉茗堂前雙清在:論湯顯祖的文藝境界與吏治精神

世人皆知湯顯祖為戲曲大家,其"臨川四夢"冠絕古今,【牡丹亭】更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之巔峯。然細考其生平,湯顯祖實乃"文心"與"吏才"兼備的完人,其文藝創作與為官之道,皆本於"至情"二字,構成了明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完整圖景。

湯顯祖之"至情",非僅兒女私情,實乃天地間一種浩然正氣。觀其【牡丹亭】,杜麗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生死之戀,實為湯氏對人性本真的禮讚。這種"情"超越了世俗禮法,直指人心本然,與李贄"童心說"遙相呼應。然湯氏之"情"又較李贄更為圓融,既肯定人性之真,又不廢禮義之善。其【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云:"人生而有情,思歡怒愁,感於幽微,流乎嘯歌",將"情"提升至本體論高度,為戲曲藝術奠定了哲學基礎。

湯顯祖之為官,恰是其"至情"哲學的外化。在徐聞、遂昌任上,他建貴生書院,行"仁政",重教化,以"情"通民隱。其施政不以嚴刑峻法為能,而以"春風化雨"為本,正與其戲曲創作同出一源。湯氏嘗言:"天地之性人為貴",此"貴生"思想既見於【牡丹亭】對生命的禮讚,亦體現於其治理實踐中對百姓疾苦的體恤。文藝與吏治,在湯顯祖身上實現了高度的統一。

尤為難得者,湯顯祖在萬曆朝政濁流中始終保持"玉茗花"般的高潔品格。他拒附張居正,忤首輔申時行,寧可仕途蹭蹬也不改其志。這種"守正不阿"的精神,與其家訓"立朝盡職,在野淑身"一脈相承。湯氏將儒家"慎獨"功夫與藝術家的真性情完美結合,既不同於道學家的拘謹,也有別於放浪文人的疏狂,開創了士大夫"情志合一"的新境界。

今人論湯顯祖,或重其文,或述其官,鮮有將二者貫通而論者。實則湯氏之偉大,正在於他實現了文藝境界與吏治精神的統一。其"四夢"非徒逞才情之作,實為生命體驗的升華;其為官非僅為稻粱之謀,乃是道德理想的實踐。這種"知行合一"的境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珍貴的遺產。當今之世,重讀湯顯祖,不僅為欣賞其華章妙曲,更為學習其如何將"至情"化為"至行",在紅塵中成就圓滿人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