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誰能把微信寫的這樣美?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這首記載於【古詩十九首】中的五言詩,寥寥幾句便勾勒出了思婦的一往情深,讓人不禁浮想聯翩。

由此可見,在交通閉塞、通信落後的遙遠古代,書信即為溝通交流的唯一途徑。它不僅承載着家眷的期盼、友人的思念,更是文人墨客抒情寫意的文化場域。

e1ca6f839b717e76efe2a9a66f695761.jpg

▲五代 楊凝式【韭花帖】

書信或曰書札,其實是一種藝術。西方人稱之為『最溫柔的藝術』,其言親切細膩有類於日記,溫柔與否當不盡然,名之以藝術卻毋庸置疑,尤其是中國舊時的毛筆書札。

究其原因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其內容特性決定;二是由其製作形式使然。

46224cdf834ea6b630f0ec2d225a98a3.jpg

▲宋 歐陽修【灼艾帖】

首先,就內容而言,書札分為公私兩種,【文心雕龍】首次有所區別。公文書札產生較早,步入文明社會之後即可能出現。而私人書札產生較晚,當始於春秋戰國時期。

8344c5e4c125511ea2e26769ef9d1055.jpg

▲宋 蔡襄【致彥猷書帖】

e9e8bd335d29698449c8994546d05b99.jpg

▲宋 陸游【尊眷帖】

公文書札刻板嚴謹,大多起着傳遞國家訊息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我們先不多做探討;而私人書札則豐富多樣,其中大多數藝術性絕不減其他文學作品,甚至超而軼之。

究其原因,大抵是因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懷常與他的筆墨相合拍,故書札作為書家自由書寫的藝術,在古代常常達到了心手合一手書一體的境界。

4d5d5ae6ee7e4ffa174c2beb91359826.jpg

▲宋 黃庭堅【題王詵詩帖】

bcd78f0a579160d851ec9033936b8a42.jpg

▲宋 米芾【值雨帖】

f66b1f0147c23c8ce3717c804753f81f.jpg

▲宋 蘇軾【獲見帖】

e1eb7f03ab708dadf95e6b25d7a1f1e9.jpg

▲宋 曾鞏【局事帖】

a18ea254acb1db9658e335e6f0d6c3c7.jpg

▲宋 文彥博【內翰帖】

c5e62214060ca61b0ffa5c57778b1a35.jpg
▲三國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晉 王羲之【姨母帖】

15598707e8ffd9c23a2844b6ca138aaa.jpg

▲宋 李建中【土母帖】

8e911aca0796a301ef952db8264c1496.jpg

▲元 趙孟頫【惠竹帖】

ae5395a6b51b40c3849855f938f0f3c1.jpg

▲元 康裏巎巎【致彥中尺牘】

666a86e5a4d78440c02a5e82d08fbc5e.jpg

▲ 晉 陸機【平復帖】

cd70b06f5125248c606f7dd71de33c08.jpg

▲ 唐 陸柬之書陸機【文賦】

其中,尺素與簡牘均為紙張發明之前文字的載體。紙張的發明不僅讓漢字的傳播大為廣泛,亦使其日常書寫脫離實用性而升華為一種藝術成為可能。

5dbc15fb7950e4a9ba740fad74d1f0bd.jpg
▲ 唐 懷素【苦筍帖】

因為嚴格說來只有中國紙,才可能使毛筆的性能發揮到極致,才可能真正做到『筆筆還其本分、字字吐其真心』。

於是乎,魏晉以降文人墨客便自覺不自覺地『寓性情、襟度、風格』於筆墨詞文之中,似乎於不經意之中創造出了極其賞心悅目的韻致,而書札作為日常交流的普遍方式,其形式感染力和藝術性也大大提高。因而其審美價值有的並不亞於甚至高於條幅、對聯之類刻意為之的書法作品,有的甚至被人視為書法藝術佳作,成為書法創作的永恆範式和不祧法本。

3ee190303eaeb2c3e6ba485d6f1beed8.jpg

▲ 晉 王獻之【中秋帖】

如魏晉士人尤其二王手札,其無論大王之【平安】、【何如】、【奉桔】、【快雪時晴】;還是小王之【鴨頭丸】、【地黃湯】、【中秋】、【豹奴】,無不神采飛揚,輝文含質,筆墨相得,天機自動,『爽爽有一種風氣』。

此時的書札,其內容似乎已不太重要,倒是揮墨自如的書寫和瀟灑恣意的筆勢,頗有一種『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精神,極具晉人之雅韻。

c9ebf839d67cb648f2cedbc207699853.jpg
▲ 唐 張旭【肚痛帖】

e61b55ddba38c8614d141d1f2ff80a5b.jpg

▲ 明 馬愈【暑氣帖】

又如唐代張旭的【肚痛貼】,用筆行氣出神入化、頹然天放,將書法的抒情性發揮到了極致;再如宋時蘇軾的【人來得書帖】,筆法凝重、時堅時韌,將『哀之無意,釋然自勉』的勸誡融入到了一張一弛的墨跡中;還如明朝馬愈的【暑氣帖】,行筆縱橫不羈,體式開張隨意,盡顯其豪邁蕩然之氣。

9745a3bb814a6ca15a3fd92d8acd3255.jpg

▲ 明 文徵明【致妻札】

32698072d59139179748376d1b9afc79.jpg

▲明 唐寅【書札】

由此可見,書家的心性情感皆孕育於筆墨之中,而筆墨形式的各具特色亦讓書札氣韻生動。

總而言之,形式與內容對書札而言密不可分。它們相輔相成,共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書札文化,反映了一個個時代的發展潮流。

37888847f73170e7ad8ed12165881019.jpg

▲明 黃宗羲致道濟手札】

53b3df988a943a20074d8f861787e2d8.jpg

▲清 趙之謙【書札】

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今社會,有多少人還記得書札的真正含義?隨着快餐文化的不斷盛行,書畫大展接二連三,人與人間日常交流的手札卻消失殆盡。

▲清 金農【致迂翁手札】

b0ef6fa4dc5e6a09d505accf43b2b5d1.jpg

▲清 八大山人【書札】

0e42937974e588d74ed3223e5f77eb7a.jpg

▲清 何紹基【書札】

e04810b01864246a7961e01be7f85fa6.jpg

▲ 近代 謝無量【書札】

7f17a8754e47c78f31289882d387350a.jpg
▲ 當代 季羨林【書札】

好在當一紙華翰離生活已略遙遠之際,有人已經開始醒悟。2017年剛剛走紅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節目,用全新的方式解讀書信,重新喚起了我們對書札的回憶。亦有不少文人大家開始視手札與文學創作同等重要,不僅身體力行,還堅持傳播發揚,在書法界激起了層層波浪。

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書札文化定會在我們的努力下重新閃耀起更為燦爛的光輝。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7-25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尺牘之藝:從縑帛翰墨到數字鴻雁的審美嬗變】

拜讀閣下論尺牘藝術之文,深感契闊。今試以六藝之教為綱,析其文質相濟之道。尺牘之為藝,實肇端於三代,而大備於漢晉。許慎【說文】釋"書"為"箸也",段玉裁注曰"箸於竹帛謂之書",此即尺牘之本源。

考其形制,秦漢簡牘已見端倪。居延漢簡中【元致子方書】,以隸書作"叩頭言"起首,末署"願子方強飯自愛",情辭質樸猶存古風。至魏晉,陸機【平復帖】九行八十四字,禿筆枯鋒而神采奕奕,張伯駒謂其"如老樹着花,無媚春色",足見書儀與書法之交融。

唐宋乃尺牘藝術之鼎盛。觀歐陽文忠【灼艾帖】,行筆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東坡【獲見帖】"適辱教,伏承尊體康勝",以側鋒取妍,如石壓蛤蟆。黃山谷【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更創"波撇點畫,皆從學問中來"之境。此皆印證孫過庭"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之論。

尤可味者,宋人尺牘尤重箋素之選。蔡襄【澄心堂帖】云"幅狹不堪作詔命",正合【文房四譜】載"蜀箋體重,江左色輕"之辨。米南宮【值雨帖】所用砑花箋,暗紋隱現如雨絲,與"天雨悶"之文相映成趣,此即謝赫"隨類賦彩"之妙用。

今之微信雖便,然終缺三味:一缺"翰墨緣"之觸受,二缺"驛寄梅花"之時延,三缺"晴窗展玩"之儀式。然數字鴻雁亦有新境:表情包可比興觀群怨,語音轉寫暗合口耳之傳,朋友圈恰似題壁酬唱。

昔人云"尺牘書疏,千裏面目",今當思如何使數據流中亦存金石氣。譬如顏魯公【爭座位帖】之忠義凜然,豈因載體易縑帛為光纖而減其輝?吾輩當以古人之心,運今世之器,使雲中錦書復現於方寸屏幕,方不負先賢手澤。

(全文798字)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8-2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尺牘之藝與當代通信之思】

拜讀閣下宏文,深感尺牘之道實乃華夏文明之精粹。今試以管窺之見,續貂一二。

尺牘之為藝,其妙在"三合":文心與書法合,性情與形制合,天機與人工合。楊凝式【韭花帖】書"晝寢乍興,輖飢正甚",正是此三合之典範。東坡雲"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此非獨言書法,實乃尺牘藝術之真諦。宋人諸帖中,蔡君謨【致彥猷書帖】之溫潤,米元章【值雨帖】之率意,皆見古人"翰墨風流"之致。

考尺牘源流,【文心雕龍·書記】已辨"三代政暇,文翰頗疏;春秋聘繁,書介彌盛"。然私牘之盛,實在魏晉。陸士衡【平復帖】現存最早名家墨跡,九行八十四字,猶帶章草遺意。至唐宋,韓愈【與孟東野書】、白居易【與元九書】,皆文質相濟,非徒為通信之具。

今之微信,雖便捷勝古萬倍,然有三失:一失筆墨之韻,指觸玻璃豈敵毫穎觸紙?二失醞釀之功,倚馬千言難比"馬上相逢無紙筆"之憾;三失形制之美,表情符號焉及花箋朱印?昔人"停筆復開封"之慎,"臨發又開封"之誠,今安在哉?

然則尺牘精神未嘗絕也。觀當代文人往來電郵,猶見謀篇之思;賞書家手機題字,尚存筆墨之趣。倘能於即時通訊中存"如面"之誠,在碎片文字裏養"載道"之志,則古法雖微,其神可續。

昔人云"尺牘書疏,千裏面目",今當思之:技術縱日新,而人情亙古。能於方寸屏幕間,存千裏咫尺之思,則雖非毛錐錦箋,亦可謂得古人遺意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