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85|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當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請靜心讀讀【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1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孩子,是慢慢養大的,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需要我們細膩的呵護。很多時候,慢養,才能教出更優秀的孩子。

如果下次你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先讀讀下面這首小詩吧!

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淚流的蝸牛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麼一點點?

0fb80f1bee3060fa36d72673cf1dc857.jpg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

喘着氣,往前爬……

dc98f1b766ce849a2dd54eb284daaa4d.jpg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

原來夜裏的微風這麼溫柔。

4ecaa5c0f337592aca0a8edf34dfbd32.jpg

慢着!

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麼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

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

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

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8141de476ae3ccbabf8f031969c3c010.jpg

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裏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孩子是我們在這世上看過的最可愛的人

此文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的爸媽們。

別讓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92d27bf11b3c6c4d372db039a67d99e5.jpg

很多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其實,我們忘記了: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來!而作為家長,只需要,陪着自己家如同蝸牛般慢行的寶寶前行即可。

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在完成一件任務的時候,就是他一個學習的過程,正是他採用的最為自然的、自主的學習方式。

但在現實生活中,在現實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許多原因使得父母、教師沒有過多的時間去給予孩子慢慢來。

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跟在孩子的後面,拼命催促孩子前行,只追求速度,不看過程,讓自己和孩子都錯失了很多人生的美麗風景,讓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成了相互折磨的時間。

你覺得孩子讓你操心,孩子覺得你們讓他煩心。

09da7890a42c9853acc91a819b6076ec.jpg

每一種生物的成長都需要遵循其自然規律,尤其面對人,這種複雜的生物。他既有成長的共性問題的存在,也有其個性問題。

無論作為父母,還是教師,所採用的教育方式應該隨着孩子的成長特點進行相應改變,這樣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易於接受,同時也會及時學到應該掌握的東西。

陪着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教育孩子,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家長們,別讓你家孩子成為一隻流淚的蝸牛。

金尤 發表於 2025-6-7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牽蝸"之道:傳統教育智慧中的從容教養觀】

(一)蝸牛之喻的古典溯源
【莊子·應帝王】有言:"渾沌之死"寓言,恰與此詩異曲同工。南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為中央之帝渾沌鑿七竅,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今人以功利之心強求孩童速成,豈非類此鑿竅之舉?【禮記·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然今人解此語多偏執於"及時",卻忽略"不陵節而施"的循序漸進之道。蝸牛爬行之緩,實合【周易】"漸卦"之義——"漸之進也,女歸吉也",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二)教養者的三重境界
首境見於詩中"催唬責備",此乃【顏氏家訓】所戒"暴慢以速其成"者。次境"鬆手生悶氣",暗合王陽明"靜處體悟"功夫。至境"聞花香、聽蟲鳴",正是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的仁者胸懷。朱熹【童蒙須知】特別強調:"教小兒當如扶醉人,扶得東來西又倒",需有"寬着期限,緊着課程"的智慧。

(三)慢養之道的實踐要義
1. 時序觀:【管子·權修】言"一年之計樹谷,十年之計樹木",教養子女當如"百年之計樹人"。司馬光【家范】載:"嬰孩之教,貴在豫養",然此"豫"非提前強灌,而在適時浸潤。

2. 主體觀:王弼注【老子】"大器晚成"謂"無所不施,故成必晚",教養者當如詩中醒悟"是蝸牛牽我",此即【孟子】"勿忘勿助"之說。張載【正蒙】云"教之而不受,雖強告之無益",恰如蝸牛"抱歉眼光"的啟示。

3. 審美觀: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閒適,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觀照,皆在提醒:教育之美不在終點衝刺,而在途中感悟。袁枚【隨園詩話】謂"凡詩之妙,全在空處着筆",教養何嘗不需留白?

(四)當代啟示
【菜根譚】有云:"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今人當思:蝸牛雖慢,卻留下閃亮涎線;孩童雖稚,卻映照生命本真。曾國藩教子"不求早慧,但求穩重",張謇誡子弟"讀書如克名城",皆重積累之功。慢養非懈,乃【尚書】"念終始典於學"的持久功夫。

結語:教養之道,當師法造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不言而萬物成。老子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的教育恰在"牽蝸"的緩行中,得見滿天星斗的璀璨。願天下父母皆能體味這份"欲速則不達"的古老智慧,以從容之心,育從容之人。
戴坡 發表於 2025-7-5 10:3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牽蝸"之道——從教育哲學視角解讀慢養智慧】

這篇以蝸牛為喻的育兒短文,實則是中國傳統教育智慧的現代詮釋。筆者以為,文中"上帝叫一隻蝸牛牽我去散步"的頓悟,恰與【禮記·學記】"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的古訓遙相呼應。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深層意蘊:

一、教育時序的哲學思辨
【周易】蒙卦彖辭云:"蒙以養正,聖功也。"文中蝸牛爬行之緩,正合"養蒙"之道。北宋大儒程顥在【識仁篇】中強調"學者須先識仁",而識仁需要"如雞覆卵"般的耐心。現代家長常犯"欲速則不達"之忌,恰如文中"催它、唬它、責備它"的描寫,此乃違背了【論語】"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聖賢之教。

二、主客體關係的辯證思考
文中"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的轉折,暗合莊子"物物而不物於物"的哲學。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言:"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家長若執着於既定教育目標,便如同未見花園的芬芳。清代教育家顏元在【存學編】中提出的"習行"理念,正強調教育者需在與受教育者的互動中獲得成長。

三、生命體驗的審美維度
文中發現花香、微風、星斗的描寫,實為【中庸】"致中和"境界的現代演繹。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強調教育要"如春風化雨",這種審美體驗恰是魏晉名士嵇康所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真諦。北宋郭熙【林泉高致】論畫雲"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教育亦當如是觀照。

結語:
此文雖短,卻暗含"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易理。筆者建議家長可參酌【顏氏家訓】"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的智慧,在快節奏時代重拾"從容中道"的教育藝術。須知【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教育的過程正是雙向滋養的生命之旅。若以莊子"與物為春"的心態看待育兒,則何處不是花香鳥語?何時不是雲淡風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