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9|回覆: 2

[中醫理論] 國醫大師周仲瑛治失眠驗案

[複製連結]
卓家暉 發表於 2017-1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心腎兩虛,火不歸原

袁某某,男,36歲,於2008年04月30日初診。訴長期失眠近3~4年,徹夜不寐,白天入睡可以持續一天,頭昏,服安眠藥亦僅睡2小時,食納尚好,健忘,難以勝任工作,口乾欲飲,舌質暗紫,苔黃,脈沉細。

辨證:失眠(心腎兩虛,火不歸原)。

方藥:熟棗仁30克,知母10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黃連4克,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肉桂2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川百合15克,石菖蒲8克,合歡皮15克,煅龍骨20克,煅牡蠣25克。

2008年05月21日二診:患者藥後失眠好轉,可睡6~7小時,易醒,白天精神改善,食納尚好,大便不實,舌質暗,苔黃薄膩,脈細滑。上方加夜交藤25克,炒麥芽12克。

本例患者主訴為失眠近3~4年,根據久病必虛,久病必瘀,又見舌質暗紫,脈又沉細,知其病理為瘀和虛,心藏神主神明與血脈,心虛則神亦不明故頭昏,神明不用則健忘,【內經】云:『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腦為髓海,骨中脂也,髓不能上充於腦,故出現頭昏、失眠、健忘,難以勝任工作等症狀。相火上炎,不得歸宿則苔黃、口乾欲飲。血脈不暢、氣滯血瘀故舌質紫暗,故周老辨為心腎兩虛、火不歸原,以熟棗仁大補心之血,寧心定志,以知母上清相火、下潤滋陰,川芎、丹參活血去瘀、鎮靜安神,以夏枯草、合歡皮行氣解郁安心神,以煅龍骨、煅牡蠣、黃連、肉桂鎮攝相火、引火歸元,兼以補益腎氣,法夏、茯苓、炙甘草定魄安魂、補益中州,川百合、石菖蒲清心安神、開心益智,服藥後失眠好轉,可睡6~7小時。

心脾兩虛,心腎不交

劉某某,女,35歲,於2005年3月3日初診。訴失眠數月,服舒樂安定可睡2~3小時,否則徹夜不眠。伴納差、疲勞乏力、口乾、飲不多、兩下肢怕冷明顯等症狀,舌質暗紅,苔淡黃膩,脈細弦。

辨證:失眠(心脾兩虛,心腎不交)。

方藥:熟棗仁30克,丹參12克,夜交藤25克,黃連2.5克,半夏10克,潞黨參10克,焦白朮10克,炙黃芪10克,炙甘草3克,茯神10克,肉桂2克,合歡皮15克,龍骨20克。

2005年03月14日二診:患者失眠有改善,睡眠短暫,但醒後仍能再睡,伴見頭脹、納差、煩躁,服藥期間腹瀉1次。舌質暗紅,苔淡黃膩,脈細弦。方藥:上方加熟棗仁30克,橘皮6克,炒麥芽12克,懷山藥12克。

患者失眠3個月,服用安定效果不佳,根據兼症,納差,疲勞乏力,知其脾氣虛弱,脾虛則健運失職,升降失司。脾主四肢為後天之本,四肢不充故下肢怕冷,疲勞乏力;健運失常則氣血不生,無以上奉心藏之神故心虛。【素問·靈蘭秘典論篇第八】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虛則相火妄動,心腎不交故不寐。本案以心脾兩虛為主,故去知母、川芎、夏枯草,以熟棗仁、丹參大補心血,定志安神;以潞黨參、茯神、炙黃芪、炙甘草、焦白朮健脾益氣,養心安神,取歸脾湯之意;以夜交藤、黃連、肉桂交通心腎則相火安;以合歡皮調暢氣機;以法夏和胃氣而通陰陽;以龍骨收斂浮越之相火,鎮心安魂,服後睡眠改善,初見成效,次診守法續進。觀其組方結構可知,周老以健脾養血之藥以治本,以交通心腎之藥為輔,少佐鎮心安魂、調暢氣機之藥以治標,分清主次,方可收穫良效。

痰熱擾心,膽胃不和

王某,男,40歲,於2007年4月5日初診。患者訴失眠7~8年,慢性腹瀉3年,導致焦慮、低鉀,住腦科醫院40餘天,用藥經年,目前仍以失眠為苦,服安眠藥亦難酣睡,遇事煩躁激動,胃中酸痛,有水氣聲,食油脂大便溏爛,舌質偏紅,苔淡黃中部膩,脈弦。

辨證:痰熱擾心、膽胃不和。

方藥:黃連4克,陳皮6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炒枳殼6克,竹茹6克,熟棗仁25克,知母6克,川芎10克,夏枯草10克,夜交藤25克,合歡皮20克,龍骨20克,牡蠣25克,川百合15克,炒玄胡15克。

2007年6月28日二診:患者睡眠好轉,左上腹有痛感,手熱。近來有心慌早搏,舌質淡,苔薄黃膩,脈細弦。方藥:上方加:丹參15克,焦白朮12克,砂仁3克,制香附10克,太子參10克,肉桂2.5克。

由本患者目前除失眠主症外,亦有慢性腹瀉年,可知此時中土已衰,【內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土衰健運失常則痰熱油然而生,痰熱擾心則心神不寧,煩躁激動,舌紅苔黃膩,膽木橫侮既衰之土,則大便溏爛,脈弦,【難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可知情志不舒焦慮則本經自病心傷,心火既傷且中道被阻,則不得下交於腎,所以本案從膽胃不和、心腎失交論治,用黃連溫膽湯加減:重用熟棗仁、川百合以救受傷之心神;以陳皮、茯苓、法夏、炒枳殼理氣和胃,健脾化痰;竹茹、黃連清熱化痰;玄胡、合歡皮、夏枯草、川芎,疏肝利膽;龍骨、牡蠣,鎮心安神;夜交藤,交通心腎。在守法守方的基礎上隨症加減,經過四個診次的治療,睡眠已基本好轉。

肝鬱化火,心神失養

樊某某,女,58歲,於2006年8月3日初診。訴入睡困難,每天睡3小時左右,多夢煩躁,情緒抑鬱,胸時悶,心慌不顯。舌質暗紅,苔薄黃膩,脈細弦。

辨證:肝鬱化火,陰不涵陽,心神失養。

方藥:熟棗仁30克,知母10克,川芎10克,丹參10克,黃連4克,夏枯草10克,半夏10克,丹皮10克,黑山梔10克,生地12克,川百合10克,煅龍骨20克,煅牡蠣20克,珍珠母30克,制香附10克。

2006年08月10日二診:患者睡眠每天休息約4小時。情緒緊張,疲勞乏力,手足心熱好轉,食納尚可。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弦。方藥:上方加:炒麥芽12克,大麥冬10克,醋柴胡4克,龍膽草5克,玄胡10克,玄參10克,合歡皮15克。

2006年08月17日三診:患者夜寐4小時,夢多,精神緊張,納可大便干。舌質暗紅,苔黃薄膩,脈小弦。方藥:上方加浮小麥30克,合歡皮15克。

2006年08月31日四診:患者近來睡眠可達5小時,煩躁,白天疲勞,頸部不舒,喜嘆息。舌質紅,苔黃薄膩,脈細弦。此為心肝火郁,陰不涵陽。方藥:上方加天冬10克,生甘草3克。

本例以失眠之入睡困難為主症,僅可睡3小時左右,再根據多夢煩躁,情志抑鬱,胸時悶,苔薄黃膩,脈細弦,知其為因七情不舒而肝鬱不寐,氣不調達則胸悶,久郁化火則心神不寧、煩躁、舌質暗紅,氣鬱則不能輸布津液,而變生痰濁故苔薄黃膩,故證屬肝鬱化火,陰不涵陽,心神失養,所以治療當從解郁理氣,瀉火安神為主。

從四個診次分析,周老重用熟棗仁養血安神,以丹皮、黑山梔、龍膽草、知母、夏枯草清瀉心肝鬱火,以醋柴胡、制香附、川芎、玄胡疏肝解郁,以煅龍骨、煅牡蠣、珍珠母鎮心安神,以生地、川百合、天冬、麥冬養心安神,黃連、法半夏清熱化痰,諸藥組合寓有龍膽瀉肝湯、酸棗仁湯、柴胡疏肝湯之意,治療後患者睡眠質量明顯改善。(卓家暉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5-30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仲瑛教授失眠驗案心法闡微】

周仲瑛教授此二則失眠驗案,展現了國醫大師對"不寐"病機的深刻把握與精妙用藥。兩案雖同屬虛證失眠,然病機層次與用藥法度各具特色,值得深入剖析。

首案袁姓患者乃典型"心腎兩虛,火不歸原"之證。周老以【靈樞·大惑論】"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為理論基礎,抓住"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的病機關鍵。其用藥特色有三:一是以熟棗仁為君,佐以川芎、丹參,暗合"治血以寧神"之旨,【本草綱目】謂棗仁"熟用療膽虛不得眠",本案用量達30克,正合"大補心之血"的立方本意;二是黃連、肉桂配伍取交泰丸意,然僅用黃連4克、肉桂2克,體現"少火生氣"的用藥智慧;三是夏枯草配半夏,既應"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的時辰藥對理論,又暗合【冷廬醫話】治不寐要訣。尤妙在煅龍骨、牡蠣用量差異(20克與25克),正合"龍骨鎮肝陽,牡蠣潛相火"的配伍精微。

次案劉姓患者呈現"心脾兩虛,心腎不交"複合病機。周老以【景岳全書】"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為辨治綱要,其組方特點有三:一是參、術、芪與茯神並用,取歸脾湯意而不用當歸、遠志,避其溫燥;二是黃連用至25克,與首案形成鮮明對比,此因"脈細弦"提示肝經鬱火較重;三是二診加懷山藥12克,既固腸止瀉,又助黨參健脾,體現"治中焦如衡"的用藥藝術。值得注意的是,兩案均用合歡皮15克,此藥【本草匯言】謂其"安五臟,和心志",周老常用於虛性失眠,取其解郁安神而不耗氣陰之性。

比較兩案診治心法,可見周老辨治失眠的三大規律:其一,重視舌質變化,首案舌紫用丹參、川芎,次案舌紅用黃連,體現"觀舌用藥"經驗;其二,脈診指導用藥,沉細脈用肉桂引火,細弦脈重用黃連瀉火;其三,注重中焦樞紐,兩案均用半夏、茯苓,蓋因【內經】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訓。二診加減尤見功力,首案加夜交藤通絡,次案加懷山藥固本,皆體現"隨證變法"的辨證思維。

此二案啟示後學:治失眠當明辨虛實,虛證之中尤需區分心腎、心脾之異;用藥貴在配伍精當,既要遵循經典配伍法度,又需根據個體差異靈活化裁;安神藥物選擇當遵循"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郁者達之,浮者鎮之"的基本原則。周老這些臨證心法,實為繼承發揚中醫失眠診治學術的寶貴財富。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6-13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仲瑛教授失眠驗案心法闡微

周仲瑛教授此二則失眠驗案,體現了國醫大師對不寐病機的深刻把握與用藥精妙。兩案雖同屬失眠,然病機各異,治法有別,正合【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之旨。

首案袁姓患者,病程綿延三載有餘,呈現"心腎兩虛,火不歸原"之候。周老察其舌暗紫、脈沉細,斷為久病入絡,虛瘀夾雜。其用藥特色有三:一者以熟棗仁為君,佐以川芎、丹參,既養心血又活血脈,暗合"治虛不忘瘀"之則;二者用黃連、肉桂配伍(交泰丸法),佐以煅龍骨、牡蠣,形成"鎮攝-引歸"雙向調節,使浮越相火下歸命門;三者妙用半夏、夏枯草這對藥對,取"陰陽交替"之意,順應晝夜節律。尤值稱道者,周老在二診時加夜交藤增強安神之效,佐炒麥芽健脾助運,既固本培元,又防重鎮礙胃,盡顯"標本兼顧"之妙。

次案劉姓患者,呈現"心脾兩虛,心腎不交"之象。周老用藥以歸脾湯為底方,融入交泰丸結構:用黨參、黃芪、白朮健脾益氣以資化源;黃連、肉桂交通心腎;更佐茯神易茯苓,強化寧心之效。二診見頭脹、納差,遂加陳皮、麥芽理氣醒脾,山藥健脾固腸,既解決藥後腹瀉之標,又鞏固脾胃之本。此案治法暗合李東垣"脾胃一虛,九竅不通"之論,通過調補中焦,促使心腎水火既濟。

兩案相較可見周老辨證之精微:袁案側重"補腎寧心、引火歸原",劉案重在"健脾養心、交通心腎"。然其共同處在於皆重視"調暢中焦",前者用法夏、茯苓,後者用黨參、白朮,此即【內經】"胃不和則臥不安"之實踐。周老組方既遵古法,又創新意,如夏枯草與半夏配伍、百合與菖蒲同用等,皆體現其"病機辨證"學術思想之精髓。

當代臨床治療失眠,多囿於鎮靜安神一法。周老此二案啟示我們:治不寐當首辨臟腑虛實,次察氣血陰陽,尤需重視中焦樞紐作用。其用藥如排兵佈陣,君臣佐使分明,動靜結合得宜,堪為後學典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