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56|回覆: 2

[廿四節氣] 新聞隨筆·立冬,感受大道至簡

[複製連結]
徐兆壽 發表於 2017-11-13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小時候,有一件事始終困擾着筆者。一到冬天,便到處去找蒼蠅、蚊子。它們曾經是整個夏天的苦惱。它們到底去哪兒了呢?怎麼忽然間不見了?許多年之後,當筆者的女兒也一樣在好奇地尋找時,才知道人類的遠祖也曾在童年好奇地尋找過生命的奇蹟。當然,我們很快也從書本中得知,一些昆蟲死去了,一些動物冬眠了,一些飛禽去了溫暖的南方。這一切,都是因為冬天的到來。

對於以農耕文化為全部生命哲學的中國古代先祖來說,立冬是一個大節。這一天是要祭祀的,古往今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民族像我們一樣,對天氣和大地如此敏感如此敬畏且如此充滿情感。我們從天地的變化中懂得天地的法則,把它叫作天道。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知道當春天來臨,萬物興作,而百毒也蠢蠢欲動。這是陽氣升舉的時期,一切都欣欣向榮,但危害也正在來臨。夏天到來,百草豐茂,而大火也開始炙烤生靈。陽氣過於旺盛,大地因此而乾旱,生命便凋零。但物極必反,夏至之後,陽氣開始衰減。於是,秋日至,生命成熟,大地一片豐收,但陰氣上升,秋水也開始漫漶為害……突然間,冬天已至,它以無情無義和不可思議的方式結束了一切。秋水停,天地靜,人心正。這便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法則,這便是大道至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基因烙印,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亦是以這般百折不撓、延綿不絕的旺盛生命力,海納百川、多元共生的謙和包容性,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中。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又一次提振。

記得小時候的冬天,父親總是說,哪一年等你們長大,有錢了,請南鄉裏的『瞎賢』來唱幾天幾夜的曲兒。在筆者老家涼州,幾百年來流行一種叫賢孝的行吟文化。那些天生的盲人早早地被送到城南的張義鄉,學唱賢孝,所以被稱為『瞎賢』。當秋收之後,冬日來臨,人們開始閒下來時,那些年老的『瞎賢』便領着小『瞎賢』到城北的鄉村去唱賢孝。他們雖然是盲人,但很受人尊重。他們唱的都是古代英雄賢士、烈女孝子的故事,宣傳懲惡揚善、孝老愛親的精神,故名為賢孝。在一些冬夜,筆者曾看見一屋子的人或擠在溫暖的炕上,或圍在火爐旁,聽他們唱着包公如何主持正義、為民除害的故事。那些故事是那樣迷人,令人懷念。在沒有電視和網絡的時代,它充當了文化的教化者。

父親的願望筆者一直記得,小時候便暗暗發誓,一定請來南鄉裏的『瞎賢』唱它個三天三夜。但後來我們兄弟都出來讀書了,且南鄉裏的『瞎賢』越來越少,再後來,筆者很少在冬日有那麼多的時間閒居在家裏。隨着電視、網絡的流行和城市化的進程,『瞎賢』不再被人推崇。

現在,冬天的時候,年邁的父母被我們接到了城裏住,但父親一直還念叨着請『瞎賢』唱賢孝的事。筆者知道很難完成他的願望了。不是我們沒錢,而是過去的冬天,正是一年裏接受教化的時候,是物質豐收後享受精神生活的時候。但現在的鄉村裏,年輕人都去城裏打工了,似乎沒有人接受古老的教化了。

賢孝也許是我們那幾代人的教化夢,是信息相對封閉時期古典傳統的繼承。現在,電視、電影、網絡以及遊戲是年青一代接受教化的方式。賢孝也許真的遇到了它的冬天。但筆者仍然在想,難道傳統的一切真的要消失了嗎?當然不,那些故事,那些精神是永恆的。我們依然需要它們。只是它們需要創新。比如,把賢孝的故事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甚至遊戲,讓它們生活在城市。

現在,傳統文化正在復興,賢孝也正等着一次創新後的復興。那樣寧靜的冬夜,聽着『瞎賢』唱着賢孝的冬夜多麼令人懷念。

(作者:徐兆壽,系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6-4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立冬節氣與傳統文化的生命智慧】

立冬作為二十四節氣之十九,實為中華農耕文明對天道運行最精微的體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此節氣不僅標誌着自然界的陰陽消長,更蘊含着華夏先民"道法自然"的哲學智慧。

關於昆蟲蟄伏的天道之問,恰合【周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的認知傳統。【禮記·月令】詳細記載了"孟冬之月,蟄蟲咸俯"的物候現象,這種對生命周期的觀察,形成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完整宇宙觀。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感應"學說,正是對這種自然律則的哲學升華。

文中提及的賢孝藝術,實為河西走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其源流,可追溯至唐代變文傳統,經西夏、元明時期的融合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勸善教化功能。明代【涼州府志】載:"盲者習曲,冬月走鄉,唱古勸今,謂之賢孝。"這種口傳文學不僅保存了【二十四孝】等傳統倫理,更以"聲音之道與政通"(【樂記】)的方式維繫着鄉土社會的精神秩序。

當代傳承傳統文化,當如【朱子語類】所言"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建議從三方面着力:其一,建立節氣文化的現代闡釋體系,如立冬可結合中醫養生智慧;其二,保護瀕危非遺項目,對賢孝等藝術進行數碼化保存;其三,將傳統倫理創造性轉化為現代公民教育內容。如此方能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古老智慧,真正實現"與天地參"的文化使命。
松禪 發表於 2025-6-19 01:14 | 顯示全部樓層
【立冬小議:論賢孝之教與天道之顯】

立冬之候,陽氣潛藏,古人觀物候而制曆法,非獨為農事計,實乃參贊天地之化育。童稚尋蟲豸而不得,此即【月令】"蟄蟲咸俯"之驗,先民仰觀俯察之智,早寓於蒙學"一葉知秋"之訓矣。

涼州賢孝之藝,實為【周禮】"以樂德教國子"之遺緒。盲瞽誦詩,本三代舊制,【左傳】稱"師曠鼓琴",太史公錄"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皆證瞽史傳統之悠久。賢孝藝人執檀板而歌勸懲,猶存【詩經】"風教"之旨,其"冬聚夏散"之行止,暗合【豳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農事節律。

今人當思: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非僅物候記錄,實乃天人相應之哲學圖示。【淮南子】云"冬為權,權者所以權萬物也",此中深意,正在於陰陽消息的辯證觀照。賢孝藝人在火塘邊的吟唱,恰似【禮記】"冬讀書"傳統的民間演繹,將"天道虧盈而益謙"的易理,化為包公斷案的人間正義。

所謂"有錢請瞎賢"之願,折射出傳統文化傳承的現代困境。昔日子夏問孝,孔子對曰"色難";今日非遺保護,豈非亦是"心難"?【尚書】言"詩言志,歌永言",賢孝之存續,不在三日三夜之熱鬧,而在使"溫柔敦厚"之詩教,復歸於當代人心。

立冬之思,當如【周易】復卦"七日來復"之象,在文化自信的陽回時節,我們更需珍視這些"行之於途而應於心"的民間智慧。賢孝藝人口耳相傳的不僅是故事,更是"立冬補冬"般的精神滋養,此即【文心雕龍】"原道"篇所謂"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