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14|回覆: 2

[人物故事] 不只會花鳥·齊白石的人物畫更有特色

[複製連結]
+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5-22 14: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們提到齊白石,一般都說他是花鳥畫家,或說他是大寫意花鳥畫家,頂多加上一句,亦能畫山水,很少有人說他是人物畫家。其實,齊白石的人物畫最有特色。齊白石年輕時就以畫人物為生,尤其是寫實的美人圖,在當地頗有名氣,當地人都叫他齊美人。我們現在仍能見到他當年畫的美人圖,清秀勻稱,堪稱上品。他還能畫擦筆的人像,這也是為了謀生。他父親去世時,他已經是很知名的畫家了,仍用擦筆畫為其父畫了像,畫得像照片。

鍾馗搔背圖(中國畫)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中年時多次出遊,畫了很多山水畫,也很有特色。晚年時,有人說他的山水畫畫得好,勸他再畫山水。他說:沒有稿子。他年紀大了,不能出外寫生,又不願抄襲前人,故很少畫山水。當時前後的畫家,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李可染畫牛,應該是畫史三絕,或者加上黃胄的毛驢為四絕。但黃胄的毛驢,就筆墨生動、技法純熟、造型多樣而言,在三家之上,但就傳統筆墨功力及用墨深厚沉穩而言,又遜於以上三家。總的來說,還是稍次,但也很好,其他人是趕不上他的。白石為萬花寫生,為萬蟲傳神,花鳥、山水、人物俱善。但他畫蝦確實超過前人,至今無人能過。他畫蝦,主要還是形神兼備,水墨靈通,但總的看來還不如他的人物畫有突破。

紅線盜盒(中國畫)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最有特色的畫還是他的人物,他的自選稿自存稿大多是人物畫,他的人物畫是純傳統的形式。當然,齊白石的人物畫、山水畫都學清代曾衍東。曾衍東是清中期著名小說家、政府官員,餘事丹青,皆有特色。和齊同時的人物畫家,一是以徐悲鴻、蔣兆和為首的素描派,一是林風眠等人的調和中西派,基本上都是借鑑西法來改造中國畫,勢力非常大,只有齊白石堅持傳統。但齊白石並不因襲傳統,陳洪綬、任伯年的人物畫固然好,齊白石也不學。他既不用陳洪綬的高古遊絲描,也不用任伯年等人的鐵線描及釘頭鼠尾描。他學曾衍東,又變了曾衍東,用粗勁濃重的墨線勾勒人物形象,用很重的赭石平塗,而不用素描式的高光點和明暗法,也不分結構去着色。他用色大而化之,一抹即過,而把精力、功夫下在人物精神狀態的刻畫和誇張上面。齊白石的人物造型也很有特色,他似乎在變形,又似乎未變,在變與未變之間。說他的人物造型未變形,它絕沒有徐悲鴻、蔣兆和的人物造型之精確;說他的人物畫變形,又決不醜怪。他突出了神,捨棄了形,又未嘗全捨棄,感覺更有趣,更有味道,正如他自己的理論: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在當時乃至今日,都是前無古人,而又別開生面的。

鐵拐李(中國畫)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李可染當年到中央美院,是教人物畫的,他的人物畫很傳神,很有特點,其實就是學齊白石的。不過,李可染的人物畫用線和用墨略有變化,也是從齊畫中變來的,其人物畫設色則仍然是齊白石法。學齊白石人物者不是太多,但齊白石自己很鍾愛自己的人物畫。他的人物畫當時很少有人買,他為了生計,多畫花鳥、畫蝦等,其人物畫不能賣錢,但他仍然畫了很多人物畫保存起來,以待知者。只要是好畫,必有知者,必有學者。近年來,冒出一些有特色的傳統式人物畫家,如山東的李學明、蘇州的周矩敏等,其實都是學齊白石的。當然,學於齊而出於齊,也有他們自己的特色。但最基本的特色是來自齊白石的。學齊白石花鳥畫者很難有突破;學齊白石山水者很難深入;唯學齊白石的人物畫,如果學得好,就很容易見特色。

鄒至 發表於 2025-7-22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齊白石人物畫之獨特性格與美學價值

世人皆知齊白石以花鳥畫名世,尤以寫意蝦蟹冠絕古今,然細究其藝術發展脈絡,當知人物畫實為白石藝術之根柢。白石早年以"齊美人"之號行世,其人物畫造詣之深,實非偶然。今試從筆墨技法、造型理念、美學追求三端,剖析白石人物畫之獨特價值。

在筆墨語言上,白石人物畫呈現出"去裝飾性"的自覺追求。其摒棄陳洪綬之高古遊絲描,亦不取任伯年之釘頭鼠尾描,獨創粗勁濃重之墨線勾勒法。觀其【鍾馗搔背圖】,衣紋線條如屈鐵盤絲,以書法用筆入畫,中鋒側鋒交替運用,形成獨特的"金石味"線條美學。設色方面更見匠心,不用西畫明暗法,而以大塊赭石平塗,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在"大而化之"中見精微。此種筆墨處理,既不同於傳統工筆人物之精謹,亦有別於海派人物之流麗,開創了寫意人物畫的新範式。

造型理念上,白石實踐着"離形得似"的美學主張。其人物形象常在"變與未變之間",如【紅線盜盒】中侍女體態,既非嚴格寫實,亦非刻意變形,而是通過適度誇張關鍵特徵,達到"神超形越"之境。這種造型觀與其"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理論完全契合,既避免了徐悲鴻素描體系的刻板寫實,又不同於林風眠的形式抽象,在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轉型期獨樹一幟。

就美學內涵而言,白石人物畫最得"文人畫精神"真傳。其作品雖源自民間畫工技法,卻注入文人畫的寫意精神與幽默智慧。那些搔背的鐘馗、盜盒的紅線,無不充滿生活情趣與哲學思考,將"雅俗共賞"提升至新高度。較之同時代畫家或追摹西法、或固守陳規,白石的人物畫真正實現了傳統筆墨與現代審美的創造性轉化。

白石老人曾言:"我畫東西,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其人物畫之所以卓爾不群,正在於超越了單純技法層面的爭辯,直指中國藝術"傳神寫照"的本質追求。在二十世紀中國畫變革大潮中,白石人物畫猶如一座孤峯,既未被西化浪潮淹沒,也未淪為傳統的簡單重複,而是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詮釋了中國繪畫現代化的另一種可能。此中智慧,尤值得當代畫人深思。
戴威 發表於 2025-7-31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齊白石人物畫之獨造:在形神之際的超越

世人皆知齊白石畫蝦之妙,殊不知其人物畫更見精神。白石老人早年以"齊美人"名世,晚年則以簡筆人物獨步畫壇,其人物畫之成就,實不在花鳥之下,甚或過之。細究其藝,乃在"似與不似之間"這一美學理念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齊白石人物畫之根基,實源於清代曾衍東。然白石之高明,在於學古而不泥古。他不取陳洪綬之高古遊絲描,亦不效任伯年之鐵線描,而是自創粗勁濃重之墨線勾勒法。觀其【鍾馗搔背圖】【紅線盜盒】等作,線條如鐵畫銀鈎,卻又靈動非常,此乃將書法用筆化入人物畫之妙境。更令人稱絕者,是其用色之法——大而化之,一抹即過,全無西畫明暗光影之束縛,純以東方意趣取勝。

白石人物之造型,已達"變形而未變形"之化境。較之徐悲鴻、蔣兆和之精確寫實,齊氏人物不求形似;較之當代誇張變形之作,其畫又絕不怪誕。此中分寸拿捏,正是中國傳統美學"離形得似"之最高體現。老人自謂"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其人物畫恰在似與不似之間,既不失物象本真,又超脫形似束縛,直指對象之神韻。

尤為可貴者,齊白石在二十世紀中西繪畫激烈碰撞之際,堅守傳統筆墨精髓而不固步自封。當徐悲鴻引入素描,林風眠調和中西之時,白石老人獨闢蹊徑,從傳統內部尋求突破。他的人物畫不用素描明暗,不講究解剖結構,卻通過筆墨的濃淡乾濕、線條的疾徐頓挫,表現出人物的精神氣質。這種"以書入畫""以意寫形"的創作方式,實為中國畫現代轉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齊白石人物畫之當代意義,尤在於其對"傳統與現代"這一命題的啟示。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如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不失時代精神?白石老人的實踐告訴我們:創新不必拋棄傳統,傳統的活化本身就是最好的創新。他的人物畫既迥異於西方寫實主義,又不同於純粹的形式抽象,創造出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氣派又充滿現代感的藝術語言。

今人觀齊白石人物畫,當不僅賞其筆墨趣味,更應思其藝術精神。在形神之際尋求超越,在古今之間實現轉化——此乃白石老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藝術遺產。當代藝術創作若能參透此理,必能在傳統與現代的辯證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