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4|回覆: 5

[家庭教育方法]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9-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教育孩子不是幫他做事,不是給他掙錢,而是陪伴他成長,讓他的人生步入正軌。

——社長

-1-

有一個表妹,老公經商,生意做得順風順水,她則做了全職太太,在家帶他們的獨子。

這是一個標準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日子中產,衣食無憂,在很多人眼裏屬於幸福得冒泡的那一種。

但我知道,他們的孩子,這幾年卻讓他們操碎了心。

本來小外甥從小聰明可愛,怎奈越長大越不聽話,不但成績越來越差,而且性格越來越叛逆,動不動就和媽媽吵,有時候甚至以離家出走相威脅。

他們經常向我請教,問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

fc7330b3cd682cc6ff81009388c62447.jpg

-2-

其實我知道,根子還是在他們的家庭教育上。

表妹在家,最大的事情就是帶孩子。

當媽媽的總是心細,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由她一個人承包,從來不用孩子插手,生怕孩子做不好。

所以,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有什麼要求,也往往都是有求必應。

就算孩子偶爾有過火的要求和行為,表妹也只是嘴上批評幾句,過不了多久就開始心軟,變着法兒的給孩子補償。

但小孩子,你越慣着他,他越會變本加厲,稍不順意,就耍小脾氣,甚至對媽媽惡語相向。

而妹夫則有些大男子主義,回家的時間本就不多,而且還對孩子教育的事情完全撒手,什麼都不管。

說得難聽點,妹夫對孩子來講只是一個提款機的角色,和孩子的感情交流很少,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在想管孩子,也感覺無從下手。

78f0104e2b6b31035f6d1d8edbef2af1.jpg

-3-

無數事實證明,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有一個包辦一切的媽,加上一個啥都不管的爹!

表妹一家完全符合這個特點。

媽媽對孩子照顧太多,事無巨細,至少有以下幾個缺點。

一是造成孩子動手能力差。

現在十多歲的孩子不會繫鞋帶,不會削鉛筆,不會收拾屋子,當然更不會洗衣服做飯,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孩子缺少生活上的經驗,不僅會養成懶惰的毛病,而且還會影響到將來的學習。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那些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往往是閱歷豐富、獨立性強、動手能力強的孩子。

二是使得孩子更容易逆反。

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對孩子有求必應,就會讓孩子認為這是父母理所應當的付出。

而一旦偶爾滿足不了他的要求,就會引來強烈的不滿,甚至激烈的反應。

其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這本身就是教育。

三是不能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我們每個人都是不斷從克服困難中走向成熟。

而如果我們總是為孩子遮風擋雨,一旦他單獨面對逆境,就很可能會出問題。

近年來經常有青少年學生因為一些不起眼的瑣事就想不開自殺的事情發生,大多都和缺少挫折教育有直接關係。

ec45fd86fa8703ecac0223aa6cb1a18b.jpg

-4-

而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親再缺位的話,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更多。

也許有當父親的對此表示異議,認為我在外面辛苦打拼,為這個家掙了足夠的錢,教育孩子的事情,還用得着我?而且我也沒有時間啊!

這是完全錯誤的。

教育孩子,不是刷碗擦地洗衣服,你多干點我就少干點,你全乾了我就不用干。

在家庭教育當中,父親和母親各司其職,誰都不可或缺。單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問題,就是這個道理。

而很多家庭,雖然夫妻感情融洽,物質條件豐富,卻由於父親的缺位讓孩子過着單親一樣的生活,這是教育的遺憾。

有研究證明,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樹立怎樣的人生觀,怎樣的價值取向,父親都有着特殊的影響力。

在一個家庭裏,父母的角色同等重要。母親在教育方面看重的是細節,而父親更注重孩子的整體和方向的教育。父親直接決定了女兒未來的婚姻,這話一點都不誇張。

如果一個女孩在成長過程中和父親關係疏遠、冷淡,很少得到父親的肯定,她們內心的對父親的愛會一直處於飢餓狀態,並且會『迫切』想要填補這個空缺。

就像一個餓着肚子的人走進超市,更容易選擇垃圾食品一樣,缺失父親關愛的女性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更容易出錯,被一些膚淺的關係迷惑。並且當一段關係已經變得對她們有害時,她們也很難離開。

5e2db30fbda48002a51cfa5a63de4777.jpg

一個發小前幾年愛上了一個離過婚,背景複雜的老男人,得知之後我也是急得跳腳,而相處中,她自己也慢慢感受到了這個男人的『精明』與不可靠,可我們怎麼勸卻也勸不動。

有一天我問她,你愛他什麼,他的什麼讓你覺得放不下,離不開。

她本來還哭着,突然停下來微微的笑了笑,說第一次去他爸媽家吃飯,他給她添飯時默默在碗裏藏了截香腸,說怕她在他爸媽面前不好意思夾菜,餓着。

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卻令她久久不能忘懷,接着她還和我說了幾件同樣的暖心小事。

也許別人聽了會覺得她是個大傻叉,就為了這點小恩小惠沖昏頭腦,但我聽了卻只有心疼。

我太了解她的童年了,爸爸常年不在家,我只見過他幾次,我一度認為她是單親家庭。

這些童年缺愛的孩子,也許看似強大,小小年紀擔起一切,無所不能,滿身盔甲,而『愛』就是她們最大的軟肋。

童年安全感的缺失,就像一個個提前設下的深坑,早早的就埋在了她們未來婚戀的路上。

男孩呢?男孩是不是就不用擔心?

不。

父親一生缺席,男孩一生『缺鈣』。

你肯定見過這樣的男孩子,他不勇敢,他沒血性,他沒擔當,他遇事的第一反應是不知道怎麼辦,第二反應仍然是不知道怎麼辦。大人絕望了,不耐煩地說『那你別管了』,他於是立刻逃之夭夭,背影是個大寫的『解脫』。

你也肯定見過這樣的男孩子,他細心,溫柔地呵護着他的母親,憎恨着他的父親。

而父親的離開,讓母親陷入孤獨。母親本能地渴望與孩子相依為命,用愛將孩子裹挾,用焦慮將他捆綁,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即便有女孩子為他的溫柔細心着迷,也會發現,自己才是他和他母親之間的『第三者』。

缺少父親的孩子,不自覺產生戀母情結,在心理上,終生與母親病態共生。

-5-

教育孩子不是幫他做事,不是給他掙錢,而是陪伴他成長,讓他的人生步入正軌。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觀,不做包辦一切的媽,也不做啥都不管的爹。

否則,可能我們看似很努力,其實是在幫孩子倒忙。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1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4-14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失衡之弊】

(引)【顏氏家訓】有云:"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觀今之家庭教育困局,常見母勞父逸之弊,恰如所述案例,實為現代家教之痼疾。

(析)
一、慈母過勤,反成其害
【禮記】言"幼子常視毋誑",然今之"包辦型母親"多陷三誤:其一,代庖僭越,使子女如溫室花草。明代呂坤【呻吟語】警示:"子弟生富貴家,十九多驕惰淫泆",今之孩童不會繫鞋帶、不諳家務,正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之果。其二,有求必應養成"欲壑效應",宋代理學家所謂"子弟之病,起於姑息",正謂此也。其三,過度保護致抗挫力萎靡,恰如【菜根譚】"橫逆困窮是鍛煉豪傑的一副爐錘"之反例。

二、嚴父缺位,教化失衡
【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直指要害。案例中父親"如驛遞之傳舍"(【袁氏世范】),僅盡供養之責而廢教化之職。司馬光【家范】特別強調:"父之教當嚴",今之父教缺失,致子女如無舵之舟。更可憂者,陰陽教育失衡,使孩童失"剛柔相濟"之度,【周易·家人卦】早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今則乾坤倒置矣。

(鑒)
王陽明【訓蒙大意】指出:"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智慧家教當循三則:
1. 父母各司其職:母主慈愛而不失矩度,父主威嚴而不少溫情,如車之兩輪
2. 漸進授責之道:據【朱子家禮】"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之精神,按齡培養自主能力
3. 共築教育同盟:定期"家塾會議"(承【曾國藩家書】之法),父母教育理念須"如鼓瑟琴"(【詩經】),和而不同

(結)
【溫公家范】有言:"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也。"家庭教育之道,貴在父母如天地之配:天行健而地勢坤,剛柔相濟,陰陽調和。今之父母當戒"慈母敗子"之患,免"嚴父缺位"之憂,使子女如松柏之苗,經風雨而挺秀,歷霜雪愈蔥蘢。如此,方不負古人"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之訓。

(註:全文798字,謹守傳統家教精髓,以經史為據,酌古鑒今)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4-22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庭教育之偏失與匡正】
(引子)
今觀社長所述案例,誠為當代家庭教育痼疾之典型。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然今之家庭,常見母代父職而失度,父避教養而塞責,遂使童蒙失正,家風隳頹。試析其弊,當有三端。

其一,母氏包辦,如涸澤而漁
【顏氏家訓】有言:"習閒成懶,習懶成病。"表妹之事無巨細皆代勞,恰似以錦衣玉食鑄金籠,雖曰愛之,其實害之。昔孟母斷機教子,尚知"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今之慈母,卻以剝奪子女歷練之機為愛,豈非南轅北轍?觀其子十餘歲猶不能自理,正應王陽明"知行合一"之反例——未嘗行,安能知?更可憂者,此般"全方位伺候"終將異化為情感勒索,子女稍不如意便惡語相向,恰如【禮記】所警"愛而不知其惡,溺而不知其禍"也。

其二,父教缺失,似大廈無梁
【周易·家人卦】早明"父父子子"之序,今妹夫以經商為由遁於教責,實違"嚴君"之道。司馬光【家范】特別強調:"父之職在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非止供給資財而已。今父教真空,致子唯識ATM之冷鐵,不識椿庭之溫情,豈非人倫之悲?昔蘇軾夜讀有父蘇洵"程門立雪"之范,曾國藩戎馬倥傯猶日作家書訓子,可見父教不在時長,而在用心。

其三,剛柔失衡,類陰陽失調
【黃帝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家教亦然。嚴父慈母本應剛柔相濟,今卻淪為母過柔而父過剛(實為不作為之"偽剛")。朱熹【小學】云:"教子須是嚴毅與溫煦相兼",今母之溫煦成溺愛,父之嚴毅變冷漠,恰如車之雙輪一轂脫落,一轂鏽蝕,安能致遠?觀其子叛逆日甚,正是對失衡家教之本能反抗。

(對策)
欲匡此弊,當循三法:
1. 母守"三分地":學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勿動勿慮,去不復顧"之智,於子女能力所及處果斷放手,如陸游教子"紙上得來終覺淺"般重實踐。
2. 父擔"七分責":效法【傅雷家書】"長篇累牘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縱使商務繁忙,亦可擇固定時段深度參與子女教育。
3. 家立"共同綱":參照【朱子家禮】設立家規,父母共執獎懲,使子女明"愛之必以道"(【荀子·禮論】語)。

(結語)
【溫公家范】有云:"愛而不教,禽犢之愛也。"今之家庭教育困局,非錢財之匱,實智慧之缺。願天下父母記取:包辦之愛如蜜餞砒霜,缺席之教似鈍刀割肉。唯有父母各司其職,陰陽相濟,方能使子女如楠木挺秀,不扶自直。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5-1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慈母嚴父"失衡之弊與中和之道】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模式,在當代社會已顯露出深刻的教育危機。此案例所呈現的"母代勞、父缺席"現象,恰是【顏氏家訓】所誡"慈母敗子"的現代寫照。筆者試從國學視角剖析其弊,並探求解決之道。

一、教養失衡之弊
包辦型母親易致"四失":一失自理之能,如朱子【童蒙須知】所言"凡盥漱、櫛縰、飲食、衣服,必使自理",今十歲童子不能系履,實違古訓;二失感恩之心,【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當懷敬畏,而非視如應得;三失挫折之訓,【周易】"困"卦示人"險以說(悅)",困厄正可鑄就韌性;四失父子之倫,【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直指父教缺失之害。而缺席型父親更使陰陽失調,【禮記】言"嚴師為難",父教缺位則家規不立。

二、中和教養之道
1. 父母各守其分:【溫公家范】主張"父慈而教,子孝而箴",母親當學孟母"斷機教子"的節制之愛,父親宜效法孔子"不遷怒,不貳過"的循循善誘。日常可參照【朱子家禮】,共訂家規,父主大節,母理細務。

2. 循序培養自立:按【弟子規】"冠必正,紐必結"的漸進原則,三歲學整衣,五歲習灑掃,七歲司碗箸,十歲理書案。可借鑑明代【幼學瓊林】"習勞知感恩"之法,令子參與廚務、侍奉茶湯。

3. 重建父子之倫:父親可依【曾國藩家書】"每日必課一功"之法,固定親子時段,或共讀【論語】,或同習六藝。經商之父尤當記取【錢氏家訓】"利在一身勿謀也"的訓誡,以德傳家而非以財遺子。

三、轉機之方
當下補救,當取法【袁氏世范】"悔過遷善"之智:母親可示弱求援,如言"母力有不逮,望兒相助";父親宜以商道喻人生,如以"投資需謹慎"喻學業堅持。全家可共修【了凡四訓】,共明福禍自招之理。

結語:
【易經】家人卦雲"正家而天下定",家教之道,貴在陰陽相濟。父母當如天地之配,母慈而不溺,如地之載物;父嚴而不疏,似天之垂象。如此,則子女如草木得時雨春風,自可茁壯成材。今人當記司馬光之誡:"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也。"
趙就改的 發表於 2025-6-4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慈母敗兒"與"嚴父失教"之弊——從傳統家教智慧看現代教育困境】

(一)症候溯源:陰陽失序之家教困局
觀此案例,誠為【顏氏家訓】"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之現代映照。母親事無巨細的包辦,恰似【溫公家范】所戒"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父親教養缺位,正應【周易】"家人卦"彖辭"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的失衡之象。傳統家教強調"養正於蒙",今則母代子勞、父教缺失,恰成"蒙以養正"之反。

(二)病理闡微:三重教育異化
1. 生活教育異化為服侍之役
【朱子家禮】明言"子弟自幼習灑掃應對",今則鉛筆尚需母削,恰如明代呂坤【呻吟語】所譏"富貴家兒女,如珍寶肆障膝"。清代曾國藩誡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日常修為,在此盡失。

2. 情感教育異化為交易之局
母親以物質補償替代精神溝通,暗合【韓非子·五蠹】"厚愛無所用"之誡。宋代袁采【袁氏世范】早有預見:"父母於其子嬰孺之時,愛念尤厚,撫育無所不至",終致"子稍長則悖慢"。

3. 人格教育異化為殘缺之態
父親如【禮記·大學】所言"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僅存經濟供養之責。此恰似司馬光所言"為人父者,慈祥而能教",今唯見慈而無教,與"嚴君"之稱相去甚遠。

(三)療愈之道:五劑傳統良方
1. 父母各正其位
當效法【周易·家人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的治家之道。母親宜如【女誡】"謙讓恭敬"而不失矩度,父親當如【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踐行教責。

2. 循序養成自立
宜依【學記】"幼者聽而弗問"的原則,按年齒漸次授予生活技能。明代龐尚鵬【龐氏家訓】規定"女子六歲以上習女紅",男子十歲學書算,可資借鑑。

3. 建立情感節度
當取法【論語】"愛之能勿勞乎"的智慧,如宋代家頤【教子語】所言"無期功之親者,不謂之成人",通過共同勞作建立情感紐帶。

4. 重構家庭禮法
可參酌【鄭氏規範】"朔望家長率眾參謁祠堂"之制,建立現代家庭儀式。清代張英【聰訓齋語】"治家之道,謹肅為要"的訓誡,尤宜三復。

5. 剛柔相濟之道
父親當如【白虎通】"父者,矩也"以正家風,母親宜守【內則】"婉娩聽從"而不失原則,共成"寬猛相濟"之教。

結語:
此案例實為傳統"家道"現代困境之縮影。回望朱熹【小學】"立教明倫"之本,可知教育之要在"導其天性,禁其非為"。今人若能參酌古訓,使慈母知"慣子如殺子"之戒,令嚴父明"教子須是身率"之理,則家教庶幾可復歸中道。蓋【孟子】有雲"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父母之道,正在此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