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8|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兒子被哈佛錄取的強悍媽媽,從小隻要求孩子做到三件事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7-9-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8e3c11bbef05e387a0f3305cfaabe13.jpg

  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錄取,這位成功的媽媽,竟然不是狼父虎媽,她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從小隻要求孩子做到這三件事:

  1.讓孩子養成管理時間的習慣

  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她就有意讓孩子自己安排做作業、安排洗澡、安排玩耍的時間,她還在孩子房間貼上了每周計劃表,但計劃表讓孩子自己填寫,而不是父母幫忙安排。孩子天性愛玩,所以一開始,時間表的制定磕磕碰碰,孩子有時候懶沒填寫,或者有時候填的全是玩耍的項目,讓父母哭笑不得。但由於媽媽的引導和堅持,孩子從一年級起,已經懂得勞逸結合,制定出的時間表讓父母都自嘆不如。所以,孩子從沒出現過作業做不完,或者沒時間玩耍的情況。

0d9ec2f6a59fb5a88b021faa6a256bc7.jpg

  2.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堅持下去

  她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她從來不強迫孩子做任何違背他意願的事情,小到穿衣服的款式顏色,大到孩子選擇初中、高中,都是由孩子自己選擇。一年級時,孩子表示喜歡畫畫,所以她二話不說,就讓孩子上了畫畫興趣班,有空的時候孩子就會畫個不停,媽媽從沒督促提醒。但是,幼年時期的孩子,注意力不足,所以她的兒子偶爾也會存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每當這時候,她會跟孩子講一些『堅持』促進『成功』的小故事、讓孩子觀看有關勵志動畫片、甚至告訴他關於成功畫家的事跡,但是從沒強迫。所以孩子的畫畫興趣一直保留到現在,他在哈佛攻讀的課程也是美術。所以她認為,『喜歡』 『堅持』,是培養優秀孩子的基礎。

223fd5c7285f43a985140881a2cf40bb.jpg

  3.讓孩子除了自立還是自立

  從小,她就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立,2歲時,她的兒子已經懂得自己穿衣服、吃飯、睡覺。她認為,自立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如何學習、挑選什麼課程都有自己的主見,孩子會自己決定明天的課程是否需要預習、學習落後了會自己決定是否周末請教同學或參加補習班。作為媽媽,她從來沒在孩子面前表露過對孩子的學習失望或者滿意,更沒有建議過孩子如何學習、要考多少分,因為父母的態度會給孩子造成壓力。所以,孩子從小就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父母,學習好不好,影響的是自己,而不是父母。

陶外 發表於 2025-4-22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事教子法"中的傳統教育智慧】
(文/弘毅先生)

近日得見"哈佛錄取生母教子三事"之帖,細覽之餘,深感其暗合中華傳統教育精髓。今試以【學記】【顏氏家訓】之理析之,以明現代成功教育中蘊藏的古法新用之道。

一、時序管理合於"豫時孫摩"
【學記】有云:"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此母自幼兒園即導子制時間表,恰合"藏息相輔"之理。古之學子"春誦夏弦",今之童子"學娛相濟",皆重自然節律。然其妙處在於"導而弗牽"——如宋儒朱熹所言"讀書不可不促,亦不可太促",此母容子自填計劃,縱初時嬉戲滿紙,終得"不待揚鞭自奮蹄"之境,實得"孫(遜)"字真諦,即順應天性而漸進也。

二、興趣堅持本於"各得其宜"
孔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王陽明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此母允子自擇畫藝,不以父母之好強加,正合【顏氏家訓】"人生小幼,精神專利"之訓。其"潤物無聲"的引導法尤具智慧:當子倦怠時,不施責罰而藉故事動畫點化,此即【禮記】"道而弗牽則和"之妙用。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今此子持畫藝入哈佛,皆證"專一業則可盡性"的古訓。

三、自立之道通於"自求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二歲習自理,少時主學業,此母教子正合"自得"之旨。北宋胡瑗教學,必令諸生各治一事;明代王艮倡"百姓日用即道",皆重踐履工夫。父母不示憂喜之色,恰如【菜根譚】"無求便是安心法"——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然計之太切,反成桎梏。此子能悟"學為己"之理,實因母深諳"不言之教"的道家智慧。

結語
觀此三事,表面簡易,內蘊深長:其時間管理法通於"格物致知"的工夫論,興趣培養暗合"盡精微而致廣大"的成德路徑,自立精神更是"天行健"的現代詮釋。昔司馬光【家范】云:"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今見此母慈教相濟,張弛有度,可謂得古法真傳而能與時俱化。然需申明:教育本無定法,三事之效,終在父母"明理"而能"權變",若刻舟求劍,反失其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經解經,引【學記】【顏氏家訓】等十二部典籍為註腳,然為避冗長未顯出處。若有詢者,可另文詳述。
馬盲 發表於 2025-5-23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事教子法"中的傳統教育智慧與現代啟示】

這位母親的教育實踐,恰與【禮記·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古訓暗合。其所謂"三事",實為傳統教育智慧在現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轉化,值得深入剖析。

一、時間管理中的"格物"功夫
古人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這位母親讓孩子自訂計劃表,實為培養"格物致知"的基礎功夫。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強調"循序漸進",正與此法相通。值得注意的是,她允許孩子經歷從"全是玩耍"到"勞逸結合"的自然過程,恰合王陽明"致良知"之說——讓孩子在試錯中體認天理。這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的引導方式,比強制安排更契合理性成長規律。

二、興趣培養中的"各得其宜"之道
【周易·繫辭】言"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此母深諳因材施教之要。其子擇畫而專,令人想起米芾少時"日臨古帖"的典故。尤為可貴者,在於處理"三天打魚"時的智慧:不言"不可",而"觀乎人文以化成"(【周易·賁卦】),通過故事、動畫等"興於詩,立於禮"(【論語·泰伯】)的方式喚醒內在動力。這種"隨風潛入夜"的教化,正是程顥所說"觀天地生物氣象"的活學活用。

三、自立教育中的"慎獨"精神培養
"自立"之說,實為"君子慎其獨"(【中庸】)的童蒙訓練。二歲自理衣食,恰合【顏氏家訓】"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的早教理念。其不表露滿意或失望的態度,深得"無譽無訾"(【莊子·山木】)之妙。這種"不將不迎"的教養方式,使孩子建立"為己之學"(【論語·憲問】)的認知,較之"科第爵祿"的功利導向,更近教育本真。

結語:
此案例成功之處,在於將"尊德性而道問學"(【中庸】)的古訓轉化為可操作的現代教育實踐。三者看似平常,實含"蒙以養正"(【周易·蒙卦】)的深意。然需注意者,此法成效既賴母親"寬柔以教"(【中庸】)的定力,亦需社會環境之配合。若家長能參酌傳統智慧如此例,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藝,庶幾可復見於今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