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3|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沒禮貌,媽媽沒批評他,只問了2個問題..

[複製連結]
+
學霸 發表於 2017-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c1104af9bd697705348534bb11c5bfd.jpg

  華華家裏來了一個保姆,是個老實的中年婦女,她家裏經歷了許多天災人禍,三個兒子中有兩個有先天性疾病,不得不背井離鄉來打工,身上就帶着一張家裏的照片,想家的時候就看看。

  爸爸媽媽對保姆很好,讓她同吃住,然而華華不懂事,經常調皮搗蛋捉弄她,保姆也是逆來順受。

05eb9bcbf37fa966cec78ea71391798c.jpg

  有一次,華華吃零食把碎渣弄得滿地都是。媽媽看了很不高興,教育華華說阿姨才掃過地,他這樣是不尊重阿姨的勞動成果。沒想到華華的話令媽媽震驚:『你給她錢不就是讓她掃地嗎?我為什麼要尊重一個掃地的啊?』當時保姆就在旁邊。媽媽是又驚又怒又尷尬,趕緊給阿姨道歉,還讓華華也道歉,沒想到華華還死活不肯。

  華華不懂事發展到巔峯的時候,在保姆不在時撕了她的照片,在她床上尿尿,她回來看到了,捧着照片的碎片哭了,而年幼的華華有些悔意,但他覺得自己是主人,一點兒也不想認錯,做出一副得意洋洋的神情跑出去玩了。

4670dcbdbf51a301d41b9deb11751348.jpg

  媽媽回來之後,知道了這件事,她生氣得想揍華華,但是被保姆攔住了。

  媽媽冷靜了下來,孩子卻惴惴不安。不過媽媽最後並沒有懲罰孩子,而是把孩子叫來身邊,讓他親眼看着媽媽手洗了保姆的床單,並把撕成碎片的照片一點點拼起來,拼了大半夜。孩子最後邊看邊哭,哭着向媽媽認錯,媽媽也沒有停下。一宿未睡。

daac408c63909e8295dbeaae5a1395e4.jpg

  做完這一些事情之後,她給華華講了很多保姆對他很好的細節,問了華華兩個問題。

  媽媽替你承擔後果,你難過嗎?

  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你覺得呢?

d4c39182e761745b66142d6f369bdb67.jpg

  教孩子懂禮貌,是每個父母都努力去做的,現在的孩子們做得越來越好了,但是在保姆、服務員、清潔工人這些人面前,你是怎麼樣教導孩子的?你的行為有特意將這一類人分開嗎?你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嗎?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孩子的價值觀,當然,孩子同時也被身邊的其他親朋和環境所影響着,這些態度都會被孩子模仿致使孩子不尊重他人,當父母發現孩子被給予了壞的影響時,應該立即採取行動,杜絕這些影響。

  父母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因為付出而值得被尊重,因為勞動而值得被尊重,尊重不因地位身份而輕賤。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將來面對生活中的榮譽和挫折,才能寵辱不驚,從容鎮定的面對人生,堅信自己的價值。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5-25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家教之本在立仁:從"華華現象"談童蒙養正之道】

童蒙失教,非獨稚子之過,實乃成人世界價值觀之鏡像。觀華華對保姆之態,恰似一面明鏡,照見當代家教中"仁心"培養之缺失。【禮記·學記】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試析此案例,以明童蒙養正之要義。

一、身教重於言教:母親"夜拼照片"之深意
母親不以責罰立威,而以"手拼碎片"、"夜洗床單"之行示範,此正合【論語】"其身正,不令而行"之旨。宋儒朱熹【童蒙須知】強調:"凡為人子弟,當以仁存心。"當稚子目睹母親對保姆勞動之尊重、對他人痛苦之體恤,其心靈所受震撼,遠勝千言訓誡。這種"具身化教育"使抽象的道德原則具象為可感可知的生命體驗,恰如王陽明所言"知行合一"之教。

二、兩問之妙:叩啟本心仁性
母親"承擔後果"之間,實為引導孩子建立責任倫理;"尊重"之間,則是喚醒其本具之惻隱之心。此暗合孟子"四端"之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通過設問而非說教,使孩子自證本心,此乃儒家"啟發式教學"之精髓。【二程遺書】有云:"學者須先識仁",母親之問正是導引孩童自識仁心之妙法。

三、主僕之辨:家教中的平等觀建構
華華"主人意識"之謬,折射出階層觀念對童心的侵蝕。明代呂坤【呻吟語】告誡:"待下人不可以貌輕。"真正的家教,當如【弟子規】所言:"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父母待保姆"同吃住"之善行,若未輔以明確的平等價值引導,反易使孩童產生認知混淆。

四、現代啟示:重建"敬"的倫理維度
當今家教常陷兩誤:或如華華父母初期之"善而不教",或流於簡單說教。王夫之【讀通鑑論】指出:"立教之道,正其本而已。"培養孩子對勞動者的尊重,須從三處着力:其一,日常生活中示範"敬事而信"的態度;其二,創設共同勞動情境以培養同理心;其三,善用"蘇格拉底式提問"引導道德思辨。

【周易·蒙卦】象辭云:"蒙以養正,聖功也。"教育之根本,不在行為規訓,而在仁心萌櫱。華華母親最終採用的方法,實為回歸儒家"以心傳心"的教育智慧。當孩童能為他者之痛而痛,方是真禮貌之始,亦是為人之本。今日父母若欲子弟知書達禮,當自破除心中貴賤之相始,如此方能養出真正溫良恭儉的下一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