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58|回覆: 2

[中醫理論] 李佃貴重視痰在癌症中的作用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癌症作為重症,符合中醫『頑症多痰』『怪病多痰』的說法。元代朱丹溪說『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清代高錦庭說:『癌瘤也,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更明確地指出『痰』在癌症中的作用。痰核腫塊本身就是一種堅積,關於治療大法,【內經】指出:『堅者削之,客者除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因此化痰軟堅是癌症的治療大法。但具體應用時,應注意:

化痰軟堅勿忘調氣:中醫認為,痰隨氣而升降,有『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所不至』之說,還有『氣壅則痰聚,氣順則痰消。』北宋醫家龐安常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軟堅散結亦是如此,應注意調氣。具體應用時可針對氣滯或氣逆,選用理氣或降氣之品,前者如陳皮、枳殼等,後者如蘇子、旋覆花等。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在癌症的治療中,不要囿於『毒』而亂用清熱解毒,有些藥理研究發現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藥是苦寒藥,應用時應注意辨證應用。

化痰軟堅運用:化痰軟堅必須注重臟腑功能的調整。李中梓曾說:『脾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同時痰與腎亦有密切關係,如腎虛不能制水,則水泛為痰,故明代醫家張景岳說:『五臟之病,雖都能生痰,然無不由乎脾腎。』因此,治療疾病,不但要化痰,而且還要治其生痰之本,即所謂『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補天之手。』

化痰藥有藥性之不同,軟堅也要根據產生聚結的原因而選藥。濕痰常伴肢倦、脈緩或弦、滑,舌苔白滑或膩,也可見胸痞嘔惡等,當選用燥濕化痰藥,如半夏、天南星等;熱痰常伴內熱症狀,如脈滑數,舌紅苔黃膩等,當選用清熱化痰藥,如瓜蔞、貝母、海浮石等;燥痰常伴口乾咽燥、便干嗆咳等,當選用溫化寒痰藥物,如白芥子、皂莢等。軟堅散結常與化痰法並用,同時根據毒、熱、瘀、食結的不同採用解毒散結、化瘀散結、消導散結等具體治法。總之,用藥應斟酌,使其恰到好處。

注意化痰與祛濕的應用。因聚濕可生痰,痰凝濕聚是腫瘤的重要病機,上述燥濕化痰藥的應用要注意治『脾』,實際上也已涉及祛濕的問題。

一些化痰藥兼具理氣或軟堅散結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選擇應用。前者如蘇子、白芥子、萊菔子等,後者如海浮石、海蛤殼、昆布、海藻等。

清熱解毒:清熱解毒法在癌症治療中運用較廣泛,但具體應用時應注意:

目前篩選出有抗癌活性的解毒藥中,以清熱解毒藥為多,清熱解毒藥針對的是『熱毒』,病人一般會有發熱,腫塊紅腫,灼熱疼痛,口渴,尿黃,便秘,脈數苔黃等表現。在癌症的發病過程中,雖然可能會出現熱毒的情況,但很多情況下表現不出熱毒,因為寒凝、濕聚、痰阻皆可發毒而為寒毒、濕毒、痰毒等。所以,應用清熱解毒藥,雖然未必一定要機械性地認為非出現上述熱毒症狀方可用,但也不應妄用、濫用,因清熱解毒藥大多為苦寒藥,苦寒過用一者傷胃,再者損陽,更不利於寒毒的消散。故溫通散寒、祛濕化痰之類的藥物亦應注意辨證選用。

解毒法在應用時,應注意與其他法的配合。外科名家王洪緒在【外科證治全生集】開篇即言:『癰疽二毒由於心生,蓋心主血而行氣,氣血凝而發毒。』實為中的之言,對臨床應用解毒法頗有啟發。解毒除應特別注意疏通氣血外,如果熱毒耗傷津液,應注意配伍養陰生津藥,如玄參、生地、石斛等;如果熱迫血妄行,應選用涼血止血藥,如紫草、大青葉等;而在需要應用清熱解毒藥的時候,亦應注意保護脾胃功能以及與涼血活血藥,如丹皮、赤芍等配合應用,以增強療效和防止可能出現的損害脾胃的情況。

應用解毒法時,要以毒攻毒。前一個『毒』字是指藥性,指一些作用較為猛峻會產生一些毒副作用的藥物。由於癌症是頑症、難治症,因此用一些猛峻之藥去攻逐,應該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方面。但應注意『適時』和『適度』用藥,所謂『適時』就是抓住病人正氣無大傷,尚任攻伐的時機,果斷用藥;所謂『適度』就是適可而止,不能造成正氣大傷,以免玉石俱焚。(郭潔 劉小發 河北省中醫院 吳佳欣 河北省中醫藥科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邱眉 發表於 2025-5-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痰濁在癌病中的核心病機與辨治綱要】

李佃貴教授闡發"痰濁致癌"理論,實乃深契中醫經典之奧旨。考諸典籍,自【內經】"汁沫與血相摶,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始,至丹溪"痰挾瘀血遂成窠囊"之論,痰濁作為癌瘤形成的核心病理因素,其學術脈絡清晰可辨。今就痰濁在癌病中的病機層次與治療關鍵析論如下:

一、痰濁致癌的理論根基
【諸病源候論】首揭"惡核者,內裏忽有核累累如梅李"的痰核特徵,與惡性腫瘤"如石堅硬"的形態學描述高度吻合。朱丹溪所言"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實指痰濁留注經絡形成的"形質之痰";而高錦庭"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說,則揭示了痰瘀互結的複合病機。現代臨床所見腫瘤患者多見膩苔、滑脈、體胖等痰濕之象,恰與"百病皆由痰作祟"的古訓相印證。

二、治痰三要訣
1. 調氣為先
【仁齋直指方】云:"痰者,津液之異名,流行上下者氣也。"治痰必佐理氣,此乃千古心法。如治乳岩用青皮疏肝,療肺積佐厚朴降氣,皆本"氣順痰消"之理。然需辨明氣滯(陳皮、香附)、氣逆(沉香、代赭石)、氣虛(黃芪、白朮)之異,不可執一而論。

2. 溫化為本
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乃治痰鐵律。臨床常見腫瘤患者過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苦寒藥後反見痰凝加重,此即違背"陽化氣,陰成形"之理。當宗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法,以半夏配生薑、天南星伍附子,使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

3. 固本為要
李中梓"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與張景岳"痰之化無不在脾,痰之本無不在腎"二說,構成痰證治療的雙重維度。治肺癌痰多用六君子湯健運中州,療骨癌痰常取腎氣丸溫煦下元,皆本"治病求本"之旨。

三、分層論治體系
1. 痰濕證: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海藻、牡蠣,取"燥土以制水"之法
2. 痰熱證:小陷胸湯配合消瘰丸,佐以八月札、山慈菇
3. 痰瘀證:雙合湯(桃紅四物合二陳)加鱉甲、蟅蟲
4. 風痰證:半夏白朮天麻湯配全蠍、蜈蚣搜剔

四、臨證要點警示
1. 慎用"抗癌中藥"堆砌,如黃藥子抗甲狀腺瘤卻傷肝,當以證候為憑
2. 海藻、甘草相反相激需控量(比例不超1:2),久服需監測甲狀腺
3. 痰消六七分即轉健脾,防化痰藥耗氣傷津

結語:癌病治痰猶抽絲剝繭,當遵【醫宗必讀】"初者攻之,中者和之,末者益之"的次第。李教授理論的價值,在於重構了"痰-瘀-毒"致癌的動態病機模型,為現代腫瘤中醫治療提供了經典範式。然臨證仍需把握"有是證用是藥"的根本原則,方不致落入"執痰治癌"的窠臼。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5-6 2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痰濁在癌病病機中的核心地位及臨證辨治綱要】

李佃貴教授深研癌病痰濁病機,實承丹溪、錦庭之緒,發皇古義而融匯新知。今就痰濁致癌之理法,略陳管見如下:

一、痰濁致癌的理論淵源
【內經】"汁沫與血相摶,則併合凝聚不得散"已肇痰瘀互結之端。朱丹溪"百病多因痰作祟"、高秉鈞"癌瘤由痰瘀濁氣纏結"之論,皆揭示痰濁為癌病形質之基。蓋痰之為物,隨三焦氣機流竄,結於臟腑則為症瘕,凝於經絡則為惡核,終成"頑痰死血"之痼疾。

二、治痰三要訣
1. 調氣為先
【證治準繩】云:"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臨證當分氣滯、氣逆:
氣滯者宜橘絡、香附辛通流氣
氣逆者當選旋覆花、代赭石鎮降痰氣
尤需注重肝脾調暢,蓋肝鬱則津凝為痰,脾滯則濕聚成濁。

2. 溫化為本
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乃千古明訓。癌病雖見腫塊,不可妄投苦寒:
脾陽虛者用苓桂術甘湯佐莪朮
腎陽衰者投陽和湯配鹿角霜
現代藥理學所謂抗癌苦寒之品,須驗舌脈確屬熱毒方可用之。

3. 臟腑同治
李中梓"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與景岳"痰之本在腎"之說,示人須分臟腑論治:
脾虛生痰者,六君子湯加生牡蠣
腎虛水泛者,濟生腎氣丸伍海藻
此即"澄源截流"之法。

三、辨證用藥精要
| 痰證類型 | 主症 | 代表藥物 | 配伍要點 |
|----------|------------------------|--------------------------|------------------------|
| 濕痰 | 苔白膩脈濡滑 | 半夏-天南星 | 佐蒼朮、厚朴 |
| 熱痰 | 舌紅苔黃膩 | 瓜蔞-浙貝母 | 配白花蛇舌草 |
| 燥痰 | 口乾嗆咳 | 杏仁-紫菀 | 伍麥冬、沙參 |
| 痰核 | 腫塊堅硬 | 海藻-昆布 | 合三棱、莪朮 |

四、臨證注意事項
1. 痰濕同源,治痰必參滲濕:五苓散加減可杜生痰之源
2. 蟲類藥運用:僵蠶、地龍善搜絡中頑痰
3. 解毒須辨證:蒲公英、半枝蓮僅適用於舌絳脈數之熱毒證

結語:癌病治痰,貴在把握"流動-溫化-透散"三法,使痰濁得化而不傷正,氣機得暢而症積自消。然病機錯綜複雜,仍需四診合參,不可執一而論。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