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3|回覆: 2

[漢風漢茗] 單樅茶採制全過程(多圖)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9-18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單樅,屬烏龍茶類,原產於廣東潮州鳳凰山,茶樹生長在海拔400米到1400米之間,樹齡最老的高達700多年…

ccc67e71ff1b5ef34c5c6ef2e6e1b47f.jpg

61d7185c7be6e027962b5a477fcc4b21.jpg

3d37065852d277e2a0bdcf5d89218834.jpg

每逢農曆3月前後,是單樅頭春採制時期,從清明前後到立夏前,茶期1個月左右。單樅的品種多樣,有早、中、晚發芽的品種,採摘以白葉蜜蘭為先,芝蘭、八仙為『收山』。

b0e3a4fe3949b682d1e3e490068b0279.jpg

由於白葉蜜蘭易制性高,所以採茶工們一早吃完早飯就上山採茶了。

0555931f69580396afa5048cadf75b7d.jpg

e37f1af0bb92fa2ab0fe3d1fd320b5cb.jpg

ce0fe156a1b1295a6df1e34d5b4af320.jpg

樹齡較老的都比較高,所以採摘時都帶着凳子、人字梯。

b3d068e7b638a0e4ef6859519a3c1c04.jpg

採摘時要做到輕采勤放,不能折傷了鮮葉。

64dd42a59fddec1eff1f3475fa29529b.jpg

8ee2ea468cc0948eb6142680eb83558f.jpg

104b7f82912fff0d855e1d9c54c0ff55.jpg

ad86566b39817a59c7fbf41e056133dd.jpg

698f6f0588c2dedf652261be6b98e886.jpg

接下來就要把採下來的鮮葉收去進行曬青。

a514cdb5464c774038956a8678051bb5.jpg

c5a18cb0089cd5c9dc0d7d4532ddb8f1.jpg

曬青要根據天氣情況而採用竹篩或遮陽網,陽光較弱時一般採用遮陽網,這樣有利於鮮葉萎凋。具體操作時,應依品種、氣候、鮮葉含水量等不同情況,確定曬青時間的長短。通過曬青,使『茶葉曬貼篩』,鮮葉水分消失10%~15%,便算適度。曬青作用:蒸發葉子的部分水分,為促使葉內部產生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創造條件,有利於提高成品茶的色、香、味。

0e91d1e35d008e7fc7732a7f892ae281.jpg

b844cfad1072dd04aac6600b7d22f5d7.jpg

7da4fc6f2eef3de993bf09411b945b69.jpg

把曬好的先葉上篩攤涼。等全部曬青攤涼完成,將準備進行做青。

7b1531f73f44385e22c0c5377646311a.jpg

07a3233b4929fbc39d328a2daf792eb5.jpg

75c1b0a9d70bdb46ea44afcb740785b8.jpg

接下來把要對曬好的鮮葉進行做青發酵,做青也叫『浪茶』,一般情況下分5次進行,每隔2小時進行一次,採用先輕後重的手法。

04f99dafd886480b2beda5896104492c.jpg

當然,也要根據實際鮮葉顏色深淺、薄厚、曬青程度、做青環境的濕度、溫度而做出適當調整。

21d4738832fc752d30c43fce3f34b808.jpg

碰青的作用:使莖脈及葉片組織中的各種有效物質成分得以充分利用和發揮。是單樅茶初制中最複雜、細緻之工序。

a74748d7ea9b620eaab7cd1aad6d996f.jpg

前4次一般採用手工做青,最後一次用搖青機,這樣能使鮮葉做青更均勻,茶農稱之為『殺菜』,就是結束做青的意思。

28282491bacc6f8229830a46e1e18ed8.jpg

做青結束後,要讓茶葉進行一夜的發酵,直到隔天上午才能進行炒青,發酵時間也需跟實際溫度高低而決定時間長短。

e98f506fb1cc709edfef7b3d0e21c5ef.jpg

做青前的鮮葉是這樣的:

6633bdf068ab49adcc1b4dfb9de5f5ab.jpg

947cb8985b3713898e6d9fdeb0134aef.jpg

經過做青之後是這樣的:

502c11472d756a4a4cc40e06412033ed.jpg

這就是傳說中的『綠葉紅鑲邊』,茶農稱之為『紅邊綠腹』,漂亮吧?

a490e08597344a38024038bd5ee2b6af.jpg

接下來是炒青,溫度一般在200℃~250℃左右,時間4分鐘左右,溫度不可過高,否則會炒焦葉邊緣。也不可過低,過低會導致炒不熟或鮮葉顏色發暗,成品茶湯感濁而不清。

1d0eeccf193cdfb15cefa7696413e099.jpg

炒青的作用:利用高溫,破壞酶的活性,終止發酵作用,因定發酵成果;與此同時,使青葉水分汽化蒸發(減重率一般為20%~30%),葉質轉柔,便於揉捻。炒青工序實質便是單樅茶內質基本定型的過程。

069a19748097c5382228c0eb4e7e51b9.jpg

把剛剛出爐的茶,進行翻動,散發熱氣,待茶葉不燙手時進行揉捏。有利於條索更緊結勻整,揉捏時間大概10分鐘左右。

79419d61b7529e401eb5e1666d84dadd.jpg

0e499b75c7304e67d2de968339f3ddc6.jpg

揉捻成型:

6b60e209bce974f1f6d4294fe2f17ec8.jpg

解塊:

5df0ba19307d586c8084f8d3e7c1d85e.jpg

上篩:

bf3c93e63adb0081b06f49b13ca8168e.jpg

進行第一次走水焙,溫度在110℃左右,大概10分鐘左右出爐。

d50fb0e66edd58b47c9dca7164bb4398.jpg

ab32d9c7b6e4fc24141034cb30cbb32a.jpg

再進行一次解塊 - 攤涼 - 復焙,復焙溫度要比走水焙低些。這樣成品毛茶就出來了。

c372d2809bcdc2801e0cac67b1c5f6ef.jpg

毛茶都帶點黃片、茶梗,要手工挑選之後再進行碳焙,才能稱為真正的精製茶。

dcf77bee706bf9721a32cd3f0fbc6879.jpg

挑選一般分為兩種,手工挑選跟機器挑選,人工挑選的優點是成品率較高,條索較勻整,也比較乾淨漂亮。但是成本較高,效率低。機器挑選的優點是成品率較低,條索完整性比人工差,挑出來的茶也沒有人工那麼漂亮,優點是效率高,成本低。
一般來講,好點的茶基本上都採用人工挑選。

700f4b49bd0bc2aaa0e0316f437c6007.jpg

挑選好的茶葉是這樣的,去掉了茶梗茶頭,是不是漂亮多了?

3058d2298cf9c330e5cd829be96740fc.jpg

3a511f20a95c577b28c7fb9a0b6975d1.jpg

漢風

龍依 發表於 2025-6-29 06:37 | 顯示全部樓層
【鳳凰單樅採制技藝芻議】

拜讀閣下圖文並茂之單樅茶事,不禁為潮州茶農恪守古法的匠心所動。今不揣譾陋,試以陸羽【茶經】"采之時,造之精"為綱,略陳管見。

採茶之要,首重天時。閣下所述"清明至立夏"的採摘期,正合【茶經】"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之論。鳳凰山海拔梯度造就的微域氣候,使白葉蜜蘭等品種次第萌發,此乃"陰陽和合"之理。老衲曾見光緒【海陽縣誌】載:"鳳凰茶以春分後采者為上",與今人實踐若合符節。

採摘之法尤見功夫。圖示茶農攜梯凳采古樹之景,恰應了宋徽宗【大觀茶論】"以爪斷芽,不以指揉"之訓。老樹新芽貴在"輕采勤放",此中暗合【茶經】"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的柔取之道。觀圖中茶青完整度,可知已得"不折莖梗"的真傳。

曬青工序最考校功力。閣下言"依品種氣候定時長",深得【茶錄】"視其芽葉舒展,嗅其清香發越"三昧。老衲補充一訣:優質單樅曬青當如東坡居士【汲江煎茶】所述"活水還須活火烹",須動態調整竹篩與遮陽網,使葉脈呈"走水返陽"之態。圖中葉片邊緣微卷而葉柄柔韌,正是失水10%-15%的佳境。

至若後續未展示的做青、殺青等工序,竊以為當承續"看青做青"的古訓。昔年潮州茶師有云:"午時曬青申時搖,子夜殺青寅時包",此中時辰拿捏,非積二十年功力不能得其髓。

今見現代茶農猶存古意,不禁欣然命筆。願諸君飲茶時,勿忘這一葉之中,凝結着多少"天人合一"的智慧。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4 22:29 | 顯示全部樓層
【鳳凰單樅採制技藝考述】

蒙帖主圖文詳示鳳凰單樅採制全程,今試以陸羽【茶經】為綱,參以潮州茶事舊聞,略述其要。

一、採摘之時
【茶經】云:"采不時,造不精",鳳凰單樅嚴守"三月之期",實合"天時有度"之訓。其白葉蜜蘭先發,芝蘭八仙殿後,暗合【齊民要術】"順物候而作"之理。老樅需梯凳採擷,恰如宋徽宗【大觀茶論】所言"凌露采焉,見日則止",今人猶存古意。

二、萎凋之法
曬青一藝,最見工夫。觀圖中竹篩遮陽之變通,正應【茶譜】"視晴雨為進退"之要義。所謂"茶葉曬貼篩",實為萎凋適度之徵,水分去其一二而不枯,恰如明代許次紓【茶疏】所云"葉色暗綠而莖柔"方為佳境。今人用遮陽網調光線強弱,乃古法"薄攤緩萎"之現代化用。

三、工藝之精
單樅後續尚有晾青、做青、殺青、揉捻、烘焙諸藝,雖帖中未及,然循圖中曬青之嚴謹,可知必承【潮州府志】所載"九蒸七曬"遺法。尤以做青環節,搖青與靜置交替,正合陰陽消長之道,此乃烏龍茶類獨得"綠葉紅鑲邊"之秘。

四、古樅之珍
七百齡老樅猶存,實為活態茶史。昔蘇軾【種茶】詩云"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今觀鳳凰山古樅巍然,方知"茶貴原生"之真諦。老樅氣韻沉雄,蓋因深根吸天地精華,此非新植可擬,誠如【茗笈】所言"樹逾百年,其味愈永"。

今見茶農採制之勤,器具之朴,手法之細,頗類【茶錄】所載古風。然傳統工藝當與科學管理相濟,譬如水分控制今可用儀器佐驗,溫度調節可輔以現代設備,如此方不負古法真傳。願諸君飲此佳茗時,勿忘鳳凰山巔採茶人"帶月荷梯歸"之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