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良渚文化之神權政體與複合型古國特徵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300年)作為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之核心文明,其以神權為主導的複合型古國形態,實為中國早期國家形成之關鍵範式。今就考古實證與文獻互證,略陳其要。
一、神權體系之考古表徵 良渚遺址群以莫角山宮殿區為核心,輔以反山、瑤山等高等級祭壇墓地,彰顯「神王合一」之統治模式。反山M12出土之「琮王」「鉞王」,刻有完整神人獸面紋,此紋飾遍見於玉禮器,當為族群共同信仰之圖騰。玉琮內圓外方,契合「天圓地方」宇宙觀,而琮、璧、鉞之組合,恰合【周禮】「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記載,可見神權祭祀體系之雛形已具。
二、複合型古國之社會結構 良渚古城面積達290萬平方米,外圍水利系統延綿11公裏,需動員萬夫之力,非高度組織化政權不可為。考古所見階級分化顯著: 1. 統治階層:獨佔玉禮器與祭壇,掌握神權解釋權; 2. 工匠階層:卞家山遺址出土漆器、玉器作坊,技術專業化程度極高; 3. 基層民眾:茅山遺址稻田遺蹟顯示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 此三重結構,印證【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之早期國家特徵。
三、跨區域文明互動之實證 良渚玉器分佈北抵山東、南至廣東,其紋飾更影響後世商周饕餮紋。而陶器形制與松澤文化、大汶口文化互見影響,足見其非封閉體系,實為「多元一體」中華文明之重要節點。
結語 良渚文化以神權統合政治、經濟、軍事,其「複合型古國」形態,較之「古國-方國-帝國」三階段論更具理論張力。近年良渚古城申遺成功,不僅確認其「東亞最早國家社會」之地位,更為重構中國文明起源模式提供關鍵坐標。
(按:本文立論基於考古報告與【周禮】【左傳】等典籍互證,凡七百餘言,謹供方家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