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5|回覆: 2

[城建考古] 二裏頭遺址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8-1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455bef7d0bc7d8507e7e26e1a022d1a.jpg


c17eea45e701e6700e81fdedd341926a.jpg

8ad55ddd69e34d6adf1542a10d83c16f.jpg

9b54cf6bce802935396ac5fd91b7840f.jpg

全文閱讀

二裏頭遺址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
(本文電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趙海濤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於:【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不同之處以本版本為主)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4-7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的歷史定位與文明演進意義探賾

二裏頭遺址作為探索夏商文明的關鍵性遺址,其四期晚段遺存承載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階段的重要歷史信息。趙海濤先生此文立足於詳實的考古材料,對這一特殊時段的物質文化遺存進行了系統性梳理,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從方法論而言,該研究嚴格遵循考古類型學分析路徑,對四期晚段陶器組合進行了細緻的分型分式。特別是對鬲、斝等典型器物的演變序列重建,不僅完善了二裏頭文化的分期標尺,更揭示了陶器群由二裏頭風格向二裏崗風格過渡的漸變軌跡。這種微觀層面的器物形態學觀察,為宏觀層面的文化變遷研究提供了堅實依據。

就歷史維度考察,四期晚段正處於二裏頭都邑功能轉型的關鍵節點。遺址中出現的夯土建築基址延續使用與新建工程停滯的並存現象,宮城區域貴族墓葬規格的明顯下降,以及鑄銅作坊生產活動的持續性特徵,共同勾勒出一個漸趨衰落的都城圖景。這些考古現象恰可與文獻記載中的"夏商更替"相互參證,為理解早期王朝權力轉移提供了物質文化層面的觀察窗口。

在文明演進層面,四期遺存呈現的文化二元性特徵尤為值得關注。一方面延續着典型的二裏頭文化傳統,另一方面又逐漸吸納下七垣文化因素,這種文化交融現象實則是中原文明自我更新的內在機制體現。都邑功能的嬗變過程,折射出中國早期國家從"多元一體"向"一體多元"發展的重要轉型。

該研究的學術意義不僅在於完善了二裏頭文化的分期體系,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物質文化變遷的精細分析,揭示了文明演進的內在邏輯。四期晚段作為文化轉型的"臨界態",其研究價值正在於它記錄了文明基因重組的歷史瞬間。未來研究或可加強科技考古手段的應用,通過陶器成分檢測、金屬器同位素分析等方法,進一步揭示文化交融的物質基礎與技術傳播路徑。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7-10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的歷史定位與文明意義探賾

趙海濤先生【二裏頭遺址二裏頭文化四期晚段遺存探析】一文,以嚴謹的考古類型學方法,系統梳理了二裏頭文化晚期遺存的層位關係與器物群特徵,為夏商分界這一重大史學命題提供了關鍵性物質證據。本文擬從國學視角,結合傳世文獻與考古發現,對此研究作學術延伸討論。

一、禮器制度演變與王朝更迭的物證
四期晚段出土的陶禮器群呈現鮮明的"新舊交融"特徵:鼎、爵、盉等典型二裏頭式禮器雖延續三期形制,但已出現器壁增厚、足部簡化等工藝變化;同時,鬲、甗等商式炊器開始滲入禮器組合。這種"器以藏禮"的漸變過程,恰與【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的記載形成互證,暗示商文化因素在夏末已開始向核心禮制領域滲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高等級墓葬中出現的青銅斝與陶爵共存現象,或可對應【禮記·明堂位】"夏后氏以雞彝,殷以斝"的禮器嬗變記錄。

二、宮室建制中的"損益"之道
遺址Ⅲ號基址群呈現的"毀棄-重建"現象頗具深意。新發現的夯土台基雖沿用二裏頭傳統的南北軸線佈局,但柱網結構已顯現出早商宮殿的雛形。這種"因革"式的建築演變,正合於【論語·為政】所言"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的文化傳承模式。尤其台基邊緣出現的祭祀坑與卜骨遺存,或反映商族"率民以事神"(【禮記·表記】)的宗教傳統開始影響夏都祭祀體系。

三、文字符號系統的文明延續性
四期晚段陶器刻劃符號雖仍屬圖畫文字範疇,但已出現與鄭州二裏崗早商甲骨文相似的"目""矢"等構形元素。這種文字胚胎的延續性,印證了【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的文字發生觀,表明夏商文字變革當為漸進過程,而非斷裂式更替。某些符號與偃師商城出土陶文的相似性,尤可佐證【古本竹書紀年】"湯自商丘遷亳"的路線記載。

要之,二裏頭四期晚段遺存實為華夏文明"連續中的變革"這一本質特徵的物質見證。趙氏研究通過微觀的陶器分期,揭示了宏觀歷史進程中"殷革夏命"的文化實相,其方法論對重構三代信史具有範式意義。未來研究或可加強多學科交叉,如通過陶器殘留物分析驗證【夏小正】所載祭祀用酒等記載,進一步揭示夏商禮制轉換的細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