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68|回覆: 2

[醫藥臨床] 淋巴結腫大的中醫治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6-17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淋巴結因內部細胞增生或腫瘤細胞浸潤而體積增大的現象,淋巴結腫大非常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人群,可見於多種疾病,及時就診、確診,以免誤、漏診,是非常重要的。

淋巴結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 正常人約有500~600個淋巴結,按其位置可分為淺表淋巴結和深部淋巴結。臨床實際工作中所檢查的淋巴結主要是淺表淋巴結,深部淋巴結腫大早期多無表現,需經過一些特殊檢查,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掃描等才能發現。正常淋巴結直徑多在0.2~0.5厘米,常呈組群分佈,質地柔軟,表面光滑,無壓痛,與周圍組織無黏連,除頜下腹股溝腋下等處偶能觸及1~2個外,一般不易觸及。由於炎症或腫瘤等原因時可觸及淋巴結腫大,每一組群淋巴結收集相應引流區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對於判斷原發病灶的部位及性質有重要臨床意義。

病因 急性感染細菌病毒等引起,如急性蜂窩織炎、上呼吸道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恙蟲病等。慢性感染,如細菌、真菌、蠕蟲、衣原體、螺絲菌病、絲蟲病、性病、性淋巴結肉芽腫、梅毒、愛滋病等。

腫瘤 惡性淋巴瘤如Hodgkin病;白血病如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漿細胞瘤如多發性骨髓瘤等。

腫瘤轉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淋巴結腫大的中醫認識

中醫把淋巴結腫大稱為『痰毒』『痰核』『核』等。本病因外感六淫邪毒,侵入肌膚,邪毒流注於經脈,與內蘊之痰濕交結,致使營衛不和,邪郁化熱,氣血凝滯,經脈阻遏而成痰毒。若發於頸部者,多因風熱、風溫之邪侵襲所致;發於腋下等處,則以內蘊火熱之邪而生;發於腹股溝等處,多為濕熱為患。

辨證分型

風熱邪毒症狀 頜下及頸部淋巴結腫大,明顯壓痛,推之可移,皮色未變,有發熱,頭痛,四肢酸楚,咽部疼痛等,舌苔薄黃,脈浮數。證候分析:風熱之邪襲於肌表,凝於咽部,邪熱入裏與內蘊之痰濕互結,邪郁化熱,經脈阻遏,故見頜下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表邪未清,故有發熱、頭痛、肢體酸楚等。舌苔薄黃,脈浮數,均為風熱襲表之象。

痰火內結症狀 淋巴結明顯腫大,質地堅硬,壓之作痛。繼則腫塊固定,推之不移,並有按之波動之感。伴高熱,煩渴,納呆,便秘,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證候分析:邪毒化熱入裏,或毒熱內盛,與痰邪互結,瘀滯經脈,故腫大明顯,質堅壓痛。日久熱盛,痰核化膿腐潰,故推之不移,按之波動。邪熱內盛,正邪分爭則壯熱,煩渴,舌紅苔黃膩。

辨證治療

風熱邪毒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主方:清熱散結湯(金銀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15克,石膏30克,山慈菇15克,夏枯草20克,梔子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瓜蔞20克,浙貝母15克,皂角刺12克,路路通15克,王不留行12克,絲瓜絡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痰火內結 清熱瀉火,解毒消結。主方:解毒消腫湯(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菊花12克,山慈菇15克,虎杖20克,夏枯草20克,連翹30克,敗醬草20克,魚腥草20克,黃柏12克,黃芩12克,丹皮12克,生地20克,天葵子12克,全蠍10克,地龍12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7-19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淋巴結腫大之中醫辨治綱要】
(按:本文依【內經】【傷寒雜病論】及明清溫病學說立論,參酌歷代外科專着要旨,分四綱論述)

一、病因病機探賾
淋巴結腫大屬中醫"痰核""瘰癧"範疇,【醫學入門】謂:"結核連續者為瘰癧,形長如蛤者為馬刀"。其病機核心為"痰瘀互結,絡脈壅滯",具體可分三端:
1. 外感邪毒:風溫上受,首犯少陽經脈,與內蘊痰濕搏結於頸項,此即【溫病條辨】"邪走膽絡"之變;濕熱下注則多發於腹股溝,見【外科正宗】"胯腹癰"條。
2. 內傷七情:憂思氣結則肝脾失調,痰氣凝滯,尤多見女性乳岩轉移之腋下淋巴結腫,朱丹溪所謂"郁痰"之證。
3. 正虛毒戀:久病耗氣,痰瘀深伏,常見於淋巴瘤後期,【外科證治全生集】稱"石疽",屬本虛標實之候。

二、辨證分型精要
(一)風熱襲絡證
主症:頜下淋巴結驟腫,觸痛拒按,伴惡風發熱(衛分證)、咽紅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散結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牛蒡子10g、薄荷6g、連翹12g、玄參15g、夏枯草9g)
外治:如意金黃散醋調外敷

(二)痰火壅結證
主症:腫塊堅硬灼痛,或見波動感,伴壯熱煩渴(氣分證)、舌絳苔黃膩
治法:瀉火滌痰,解毒散結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消瘰丸(黃連6g、黃芩9g、黃柏9g、玄參18g、牡蠣30g先煎)
變證:若見神昏譫語,加服安宮牛黃丸

(三)肝鬱痰凝證
主症:腫塊堅韌如石,情志波動加重,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軟堅散結
方藥:逍遙散合海藻玉壺湯(柴胡9g、當歸12g、海藻15g、昆布15g、浙貝母10g)

(四)正虛痰瘀證
主症:腫塊遷延不消,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斑
治法:益氣活血,化痰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合西黃丸(生黃芪30g、地龍6g、當歸尾12g、麝香0.1g沖服)

三、臨證心法
1. 經絡用藥:頸部從少陽論治,加柴胡、黃芩;腋下從厥陰論治,加青皮、香附
2. 分期論治:急性期重在解毒,慢性期側重化痰,晚期當扶正托毒
3. 藥對舉隅:
頑固硬結:炮山甲6g配皂角刺9g(穿透經絡)
癌性轉移:白花蛇舌草30g配半枝蓮15g(解毒抗癌)

四、調攝禁忌
忌食發物:鵝肉、蝦蟹等(【本草綱目】載"動風發毒")
情志調暢:避免郁怒傷肝
灸法輔助:隔蒜灸阿是穴(適用於寒痰凝結者)

結語:淋巴結腫大之治,當遵【外科心法要訣】"初起宜消,已成宜托"之訓,明辨標本虛實。現代若見進行性腫大、質地堅硬者,須結合西醫檢查,勿執方泥古。

(全文計798字)
蔡去 發表於 2025-7-20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淋巴結腫大之中醫辨治綱要】

一、病機闡微
淋巴結腫大屬中醫"痰核""瘰癧"範疇,【醫學入門】謂:"結核連續者瘰癧,形長如蛤者馬刀"。其病機總屬本虛標實:外因六淫襲表,內因痰濕瘀滯。風熱邪毒多犯頸項,如【外科正宗】載"風熱痰氣結聚成核";濕熱下注常見腹股溝腫核;情志鬱結則多發腋下痰核。三焦氣化失司,痰濁循經凝結,終致"痰火相搏,結為核塊"(【醫宗金鑒】)。

二、辨證分型精要
1. 風熱襲表證
主症:核體活動伴惡風發熱,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化痰散結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牛蒡子、薄荷、連翹各10g,玄參15g,夏枯草12g)
驗案:曾治某童咽痛伴頸核腫痛,三劑熱退核消

2. 痰火壅結證
主症:核硬灼痛伴壯熱煩渴,舌絳苔黃
治法:瀉火滌痰,解毒散結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消瘰丸(黃連6g,黃芩9g,玄參30g,牡蠣24g)
要點:此證傳變最速,須防熱毒內陷

3. 肝鬱痰凝證
主症:核聚腋下隨情緒波動,脈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軟堅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二陳湯(柴胡12g,白芍9g,半夏10g,陳皮6g)

4. 正虛痰結證
主症:核體日久不消伴形瘦乏力
治法:益氣養陰,托毒散結
方藥:托裏消毒散加減(黃芪20g,當歸12g,浙貝母10g)

三、外治要訣
1. 初起可用金黃散醋調外敷
2. 膿成未潰者,予火針點刺(【針灸大成】法)
3. 已潰創面用九一丹提膿祛腐

四、臨證心法
1. 頸部腫核多從少陽論治,腋下須調肝脾,腹股溝當清下焦濕熱
2. 凡核體堅硬如石、生長迅速者,務必結合現代醫學檢查
3. 治療期間忌食發物,保持情志暢達

結語
中醫治療淋巴結腫大強調"辨證求因,審因論治",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云:"瘰癧必起於少陽,延及陽明"。臨證需把握痰、火、郁、虛四大關鍵,外治與內服並舉,方能收標本兼顧之效。然對於惡性病變轉移所致者,當以中西醫結合治療為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