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78|回覆: 2

[醫藥臨床] 劉啟廷·治療慢性腎病驗案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2-18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王某某,男,39歲,2011年9月19日初診。

主訴 腰痛、足脛浮腫加重三天。 三年前因經常出現尿中蛋白及隱血陽性,西醫診斷慢性腎炎,間斷服用西藥治療。一周前因勞累,出現腰痛、雙下肢沉重、浮腫,逐漸加重,來院複查尿常規,尿蛋白3+,尿潛血3+,腎功能正常,血尿酸偏高,因準備生育二胎,求助於中醫。刻診見患者眼瞼微腫脹,雙下肢呈輕度凹陷性水腫,自述腰痛腰酸,肢體沉重,乏力明顯,小便短少,大便溏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辨證 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氣化失調,清濁不分,固密失職。治宜健脾益氣,溫腎固精,利濕化濁,泌清別濁。

處方 生黃芪30克,炒白朮30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菟絲子15克,覆盆子15克,懷山藥15克,續斷15克,旱蓮草30克,三七粉10克(沖服),半枝蓮30克,益母草30克,茯苓30克,桂枝10克,土茯苓30克。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分2次早晚溫服。並囑其飲食調理,低脂、低糖、低鹽、優質蛋白飲食,避免勞累和感冒,不要熬夜、按時起臥,適度節制性生活。

2011年9月28日二診 眼瞼腫脹消失,腰痛及雙下肢浮腫、沉重亦較前改善,小便增多,大便成形,尿常規檢查:尿蛋白1+,尿潛血1+,顆粒管型2+。效不更方,又予上方10劑。並囑生活調理同前。

2011年10月7日複診 自覺全身輕鬆,浮腫消失,食慾增加,二便自調,唯有腰部酸楚不適,微怕涼,不耐疲勞,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複查尿常規、腎功、血尿酸均在正常範圍,予上方去針對尿酸的土茯苓,繼續維持原治療,恢復正常性生活。患者間斷服藥70餘劑,多次複查尿常規、腎功能、血尿酸,尿蛋白時有時無,余均在正常水平,囑其以藥膳調理,常服白果、蓮子、薏苡仁、赤小豆、山藥、大棗等以健脾固腎。4個月後來述其妻已受孕,次年順產一健康男嬰。

按 慢性腎病屬於中醫『水腫』『腰痛』等範疇,病因病機較為複雜。劉啟廷教授認為,本病內臟虛損、陰陽失調、氣血不足是發病的基礎和病變要點,濕濁、熱毒內阻臟腑,功能失調,導致氣滯、水濕、瘀血阻絡,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是以肺脾腎三髒虛損為主,標實是以濕濁、瘀血為重。激素是西醫學治療本病的常用藥物,性溫燥,久用可耗氣傷陰,損傷脾胃,故臨床所見脾腎虧虛尤為顯著。

治療首當健脾固腎,益氣固精,配以利濕化濁,活血化瘀,扶正以祛邪。藥用黃芪、炒白朮補中益氣,健脾化濕;生地甘而寒涼,性潤滋陰,涼血生津,熟地甘而微溫,氣味俱厚,補血填精,二地合用,清熱養陰,涼血生津;菟絲子、覆盆子、懷山藥、續斷,皆為補腎要品,以益腎助陽,固攝精血;續斷尚有壯筋骨,調血脈,兼治腰膝酸痛的作用;旱蓮草、三七粉、半枝蓮、益母草為理血藥,用此以涼血活血,散瘀止血,藥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類藥物可以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促進微循環,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狀態,促進增生性病變軟化或吸收,隨着血流量的增加,腎臟得到充足的供血,改善了營養狀態,促進了腎小球和腎小管的修復和再生,消除炎症,恢復腎功能;茯苓甘淡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滲濕,補而不滯,利而不峻,治生濕之源;桂枝辛甘而溫,辛甘助陽,甘溫化氣,陽氣溫煦,陰霾自散,苓桂相伍,一利一溫,不發表而專於化氣行水,溫陽化氣,除濕化濁。諸藥合用,共奏脾腎健、濕瘀化、陽通濁消之功效。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盲裏偷仙 發表於 2025-5-27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啟廷教授治療慢性腎病驗案評析

本案為脾腎陽虛型慢性腎炎之典型驗案,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筆者試從理法方藥四個層面予以剖析:

一、病機辨析
患者病程三載,呈現腰痛浮腫、尿濁便溏、脈沉細無力等症候群,符合【景岳全書】"陰水"特徵。脾陽不振則水谷不運,腎陽式微則氣化無權,形成"火不暖土,土不制水"的病理循環。劉教授精準把握"脾腎陽虛為本,水濕瘀濁為標"的病機關鍵,其辨證思路與【醫宗金鑒】"水腫之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其制在脾"之論一脈相承。

二、治法特色
處方融匯了四重治法:
1. 溫補脾腎:以黃芪、白朮、山藥健運中州,取法李東垣補中益氣;菟絲子、續斷溫補腎陽,暗合【傷寒論】真武湯意。
2. 固攝精微:熟地、覆盆子固腎封藏,旱蓮草澀精止血,體現張錫純"治腎必先固精"思想。
3. 利濕泄濁:茯苓、桂枝化氣行水,半枝蓮、土茯苓解毒泄濁,深得【丹溪心法】"去菀陳莝"之旨。
4. 活血通絡:三七、益母草化瘀通絡,彰顯葉天士"久病入絡"理論。

三、用藥精要
方中三大配伍頗具匠心:
1. 黃芪配桂枝:取黃芪建中湯意,補氣通陽以復氣化
2. 生地伍熟地:仿左歸丸法,滋腎填精而不礙脾運
3. 半枝蓮合土茯苓:清熱解毒兼降尿酸,體現現代藥理與傳統藥性的結合

四、調攝啟示
醫囑包含三大養生要義:
1. 飲食調攝:低鹽優質蛋白飲食,暗合【千金要方】"水腫忌咸"之訓
2. 起居有常: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內經】養生觀
3. 藥膳調理:白果、蓮子等配伍,體現"藥食同源"思想

本案成功之處在於:
1. 辨證精準:抓住脾腎陽虛病機主線
2. 標本兼顧:補瀉得宜,溫而不燥
3. 動態調方:隨證加減,中病即止
4. 防治結合:將治療延伸至生活調攝

結語:此案完美詮釋了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精髓,為慢性腎病的中醫治療提供了典範。劉教授立足傳統理論,融合現代認知,其診療思路值得後學深入研習。

(全文798字)
黃承孝 發表於 2025-6-7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啟廷教授治療慢性腎病驗案評析

本案為脾腎陽虛型慢性腎炎之典型治驗,體現了中醫『標本兼顧、補瀉同施』的辨證思路,現從理法方藥角度析之如下:

一、病機闡微
患者久病及勞倦傷正,呈現『腰痛浮腫、尿濁便溏、脈沉細無力』等症候群,符合【內經】『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腰者腎之府』之論。劉教授斷為脾腎陽虛、水濁不化,其病機關鍵有三:
1. 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歸正化,反為濕濁下注(蛋白尿、浮腫)
2. 腎失封藏:固攝無權則精微外泄(蛋白尿、血尿),氣化失司則水濕內停(水腫尿少)
3. 濕瘀互結:久病入絡,濕濁郁而化熱(潛血陽性、血尿酸偏高)

二、方藥解析
處方以四君子湯、腎氣丸化裁,暗含『三補三瀉』之法:
溫補脾腎:生黃芪(補三焦之氣)、炒白朮(健脾燥濕)、懷山藥(脾腎雙補)、續斷(補而能通)為君
固攝精微:菟絲子(溫而不燥)、覆盆子(澀精止遺)、二地(滋腎填精)為臣
利濕化瘀:茯苓配桂枝(通陽化氣)、益母草(活血利水)、半枝蓮(清熱解毒)、土茯苓(泄濁排毒)為佐
止血防變:旱蓮草(養陰止血)、三七粉(化瘀止血)為使

尤妙在黃芪、白朮各用30克,取『補土製水』之意;桂枝僅用10克,既助膀胱氣化又不致助熱,足見用量之精當。

三、治療特色
1. 分期論治:初診重在利濕泄濁,待標實漸去(二診尿蛋白減少),轉以溫補為主;三診尿酸正常即去土茯苓,體現『動態辨證』思想。
2. 調攝並重:強調『藥食同源』(後期用白果、蓮子等食療)與起居禁忌(避勞節慾),契合【千金方】『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之訓。
3. 生殖關懷:在改善腎功能同時兼顧生育需求,印證『腎主生殖』理論。

四、臨證啟示
此案提示慢性腎病治療需把握三點:
1. 補虛重在脾腎:精微流失當責脾腎,然『補腎不如補脾』(【慎齋遺書】),故方中健脾藥比重較大。
2. 祛邪貴在通利:濕濁瘀血當給出路,利濕不忘活血(益母草),化瘀兼顧止血(三七),避免『閉門留寇』。
3. 療效鞏固需持久:70餘劑方獲效,說明慢性病『緩則治本』原則之重要性。

劉教授此案融匯了張景岳『陰陽相濟』與葉天士『通補兼施』之法,對現代腎病治療中過度依賴激素導致的『虛不受補』現象頗具參考價值。然需注意,若見舌紅苔黃膩等濕熱證候,則需調整方藥,不可執此一方而通治諸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