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4|回覆: 0

[思維啟發] 大家手筆·中華禮制變遷的現代啟示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2-14 18: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華禮制源遠流長、綿延不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改善社會風氣、提升國人道德,凝聚中華兒女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探究中華禮制變遷的規律,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毋庸諱言,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諸民族之間有過矛盾與衝突。但它們能在認同中華禮制的前提下逐漸緩和矛盾、化解衝突,形成共存共榮的良好關係。例如,在我國歷史上,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是之後建立遼朝的契丹族、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及建立清朝的滿族,無一例外地認同並服膺中華禮制,從而能使民族融合不斷向前推進。顯然,發揮中華禮制的凝聚功能,是凝聚國人、增強自信的重要途徑。

中華先民並不只是講究禮儀『進退周旋,威儀抑抑』的外在形式,而且注重探求禮儀的內在精神實質。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禮記·郊特牲】稱,『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所謂尊其義,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強調道德踐履。孔子稱頌那些能夠修身立德、行禮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聖賢,反覆強調『不學禮,無以立』。堅持知禮行禮、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體現了中華先民的主流價值觀。中華禮制注重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強調知行合一,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

可以說,中華禮制自誕生之日起就具備了教化功能,並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將道德教育與理想教育緊密結合,強調自幼及長、禮教終生,提倡仁愛精神、忠恕之道,注重培養道德人格、建設禮儀之邦。所謂禮儀之邦,就是有高度道德自覺的社會,是諸族和諧、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眾富庶的社會。中華禮制提出的願景,是中華先民們嚮往和着力構建的社會。中華禮制所倡導的仁愛精神、忠恕之道、和諧社會等學說,能為今日構建和諧世界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

作為一種制度,中華禮制在歷史上曾為各種政權服務。在封建社會,它強調封建等級,包含一些糟粕。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華禮制能夠與時俱進、吐故納新,不斷改革與變遷。孔子提到三代禮制傳承中的『損益』,便是一種改革;【禮記】進一步提出『時為大』這一與時俱進的禮制改革原則。適時變革是中華禮制演進的重要原則,這使它成為與中華民族同生共長、傳承久遠的文化傳統。

由孔子創建、孟子加以發揮的儒家禮制觀,在戰國時期曾飽受其他思想家的批判,那是因為這種禮制觀僅僅重視禮的道德層面,而對禮的制度規範層面關注不夠。秦漢之後,我們的先人力圖將禮與法結合起來,融禮入法、禮法合一成為中華禮制變遷的重要轉折。禮法合一要求人們遵禮守法,違禮即違法。禮既是道德要求,又是法律規範;禮制既有教化功效,又有法制規範之用。【禮記·經解】認為『禮禁亂之所由生』,可以起到『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的作用。古人通過禮來『止邪於未形』,使人們『徙善遠罪』,達到『禁亂』和教育人的目的,對我們今天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有一定啟示意義。

(作者為上海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7-22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禮制損益與當代文明重構的範式轉換】

中華禮製作為"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左傳·隱公十一年】)的文明體系,其演進軌跡實為一部動態的文明編碼史。從周公"制禮作樂"確立"德性政治"範式,到【禮記】提出"禮時為大"的變革原則,禮制的每一次重大調適都折射出中華文明自我更新的深層機制。這種"常與變"的辯證智慧,對當代核心價值觀構建具有三重啟示價值。

一、民族融合的禮治密碼
北魏孝文帝"分定姓族"、金世宗"參酌唐宋"等史實表明,少數民族政權對中華禮制的認同,本質是對"大一統"文明秩序的歸附。這種歸附並非簡單模仿,而是通過"緣情制禮"(【禮記·樂記】)實現文化調適。如遼朝"官分南北"的二元禮制,既保留"捺缽"舊俗,又吸收中原郊祀制度,恰印證了"修其教不易其俗"(【禮記·王制】)的治理智慧。當代民族共同體建設,正需要此種尊重差異的包容性禮治思維。

二、道德實踐的雙重維度
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命題,揭示出禮制包含"節文"(儀式規範)與"義理"(道德內核)的雙重結構。漢代【白虎通義】強調"禮之為言履也",王陽明提出"在事上磨鍊",均指向"即器明道"的實踐哲學。當今禮儀教育困境,恰在於割裂了"禮器"與"禮義"——學生熟稔鞠躬角度而漠視敬心,商家精研茶道程序而遺忘和意。重建"儀理相濟"的實踐範式,方能使禮儀真正成為"道德之器械"(【荀子·修身】)。

三、變革創新的內在理路
【周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題,奠定了禮制"因革損益"的哲學基礎。從鄭玄注【周禮】"以今況古",到朱熹【家禮】簡化婚喪儀節,制度創新始終遵循"時中"原則。當代復興傳統禮儀,尤需警惕兩種傾向:一是將禮制簡化為漢代衣冠或宋代揖讓的符號考古,二是脫離現代法理空談"禮主刑輔"。真正的創造性轉化,當如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所示,在民主法治框架下重構"禮"的當代形態。

禮制變遷史啟示我們:文明傳承不是複製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樣,而是延續其"鑄鼎象物"(【左傳·宣公三年】)的符號創造精神。在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今天,中華禮制最珍貴的遺產,恰是它那套"苟日新,日日新"(【禮記·大學】)的自我更新機制。這種機制提醒我們:真正的禮儀之邦,不在於行多少古禮,而在於能否以"禮"的精神培育出與時代共鳴的文明範式。
hf772697 發表於 2025-7-22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制因革中的常道與變易】

(開篇立義)
禮者,天地之序也。觀三代禮制之損益,可知"時為大"乃中華禮制演進之樞機。今人探討禮制變遷,當明其"因"與"革"的辯證關係——"因"者承百世不易之常道,"革"者應時勢推移之變易。

(歷史實證)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改衣冠,表面易胡服而就漢制,實則將鮮卑貴族納入"禮別尊卑"的華夏治理體系;清乾隆朝修【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看似保守祖制,實為以禮制調和滿漢文化差異。此二者皆得"禮時為大"之三昧——形式可變,而"明倫序、和邦國"的核心功能不變。

(精神內核)
【禮記】言"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此"義"即禮制之常道。孔子刪【詩】【書】而定禮樂,非復周禮舊觀,乃提煉出"仁"為禮之本。如【論語】載"人而不仁如禮何",揭示禮器儀文終須歸本於道德自覺。今故宮太和殿前"品級山"遺蹟與當代公務員職級並行制,形雖異而"明分止爭"之理一也。

(現代轉進)
禮制現代化當循"三重損益法":
一損封建等級之弊,留"君子義以為質"的修養論;
二損繁文縟節之累,存"禮主敬讓"的交往倫理;
三損封閉排他之性,揚"協和萬邦"的天下胸懷。
觀今之社區鄰裏節、新式成人禮,正是化古禮"敬長慈幼"之義為現代公民教育之實。

(結語)
【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禮制如長江大河,既有崑崙雪源之恆常,復納千溪萬澗而日新。當代重建禮儀文明,當以"常經"立本,以"權變"致用,使古老的禮樂智慧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煥發新生。此非復古,實為民族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也。

(全文798字)

【注釋】
1. "三重損益法":受董仲舒"三統說"啟發而提出的禮制轉化方法論
2. "品級山":明清官員朝儀時標示位次的金屬墩,現存故宮太和殿前
3. 引文出處:
"禮時為大"出【禮記·禮器】
"君子義以為質"出【論語·衛靈公】
"觀乎人文"出【周易·賁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辰時| 2025/7/29/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