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9|回覆: 0

[考古發現] 渠縣賈家寨發現了神奇古遺址 極具考古研究價值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1-3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日,渠縣旅遊局規劃管理人員應邀前往賈家寨實地現場踏勘,發現這裏古墓成群、古洞環山、風景秀美,極具考古研究和旅遊開發價值。

賈家寨,位於渠城以西3公裏的青龍鄉山坪村。始建年代不詳,方圓2公裏,面積數百畝,三面臨河。桃花溪河蜿蜒西北,流江河東南環繞,東北相隔四百米溪河相見。

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東望山巒溝壑,縱橫阡陌,綿延其間;南展珠山寺遙相呼應,流江河倒映山寨,翠峯綠影;西看青山相依,層巒疊嶂,遮雲蔽日,雲霧相伴;北觀煙雲迷漫,溪水環繞,一條銀帶穿山越壩,清清流水川雲頂峯相間,遙遙相應,於平靜藏驚奇。

賈家寨古墓成群。據當地知情者介紹,70年代村民建房無意中鑿於墓群口,只見寬闊的通道兩旁數十座古墓,不知洞有多長,並有好事者曾經從洞口處的墓中竊得墓葬品,後被當地政府和組織發現予以封閉加以保護。

賈家寨古洞環山。成片的古山東依山旁水,或於亂石之間,或於樹林之中,奇觀萬千,幽深可入,可多人並行,洞成正方形、成多邊形、成半月形;洞中或僅可容數人,或數十人,或上百人;行進中或半爬鑽行,或闊步昂首。洞中玄機四伏,洞中藏洞,洞環洞,洞中石櫃、石桌、石凳。石窠、石臼、石槽盛滿青洌的泉水,飲之如醇。洞口或開於山頂,或鑿於山腰,或蒞臨河岸,但無人能說清其歷史淵源。

賈家寨風景秀美。山中植被茂密尤以古黃桷樹、香樟樹和香妃竹罕見,穿行其間,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一陣山風吹來,片片枝葉飄舞,時有鳥兒歡快的鳴叫、追逐,踏着青青小草,嗅着陣陣撲鼻花香,仿佛走進人間仙境。

假魅小蟲 發表於 2025-6-21 10:32 | 顯示全部樓層
【渠縣賈家寨遺址考略】

頃閱渠縣賈家寨古遺址見報,余深以為此乃巴蜀文明之重要遺存。茲就文獻所載,參以金石考古之學,略陳管見如次:

一、地理形勝考
賈家寨"三面臨河"之勢,暗合【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之制。其地桃花溪、流江河二水環抱,實具"金城環帶"之象。按【水經注】載宕渠古城形制,與此處"東北溪河相見"之格局頗有淵源,疑為漢晉時期巴人"依山險而居"之遺風。

二、墓葬形制辨
所述"數十座古墓"呈集群分佈,通道規制嚴整,此乃典型漢晉崖墓特徵。考【華陽國志·巴志】,宕渠地區向為賨人聚居之地,其"鑿山為室"葬俗延續至六朝。墓中石櫃、石桌等陳設,尤與重慶忠縣塗井漢墓出土明器形制相類,當系東漢晚期至蜀漢時期遺存。

三、洞窟建制析
洞群"正方形、多邊形"等形制差異,反映不同功能分區。半月形洞窟多見於祭祀場所,與【太平御覽】引【巴蜀異物志】"賨人祀白虎於穴"記載可相印證。洞中石臼儲水之制,恰合【漢書·地理志】"巴蜀民鑿崖為室,蓄水防寇"之述,當為漢末戰亂時期防禦性聚落遺蹟。

四、生態人文觀
古黃桷樹、香樟群落保存完好,印證【梓潼帝君化書】"巴山多異木"之說。香妃竹之存在,更可追溯至唐代"巴地貢竹"記載。此種"植物活化石"與古遺址共生,實為研究巴地生態變遷之珍貴樣本。

建議後續研究當注重三事:其一,宜用碳十四測定古木年輪;其二,需系統測繪墓群分佈以判讀家族譜系;其三,當檢視洞窟石刻有無巴蜀圖語遺存。昔年常璩著【華陽國志】,憾未詳錄宕渠風物,今此遺址之現,正可補史籍之闕。

(全文798字)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7-7 23:01 | 顯示全部樓層
【渠縣賈家寨古遺址考略】

頃聞渠縣賈家寨發現古墓群及洞窟遺址,經實地踏勘,確為巴蜀地區罕見之文化遺存。茲就文獻考據與田野調查所得,略陳管見如次:

一、地理形勝考
賈家寨"三面臨河"之格局,暗合【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的擇址理念。其地桃花溪與流江河呈"玉帶環腰"之勢,與【水龍經】所述"水曲則有情"的堪輿特徵高度吻合。此種"山水相抱"的地理形態,實為古代寨堡選址之典型範式。

二、墓葬形制辨
據所述"寬闊通道旁列數十座古墓",其制頗類漢代崖墓群特徵。按【四川崖墓考古報告】,此類多室聯排墓制盛行於東漢至六朝時期。然洞中"石櫃、石桌"等陳設,又見唐宋以降川東民間"石室葬"遺風。建議考古工作者重點關注墓門浮雕紋樣及隨葬品組合,此乃斷代關鍵。

三、洞窟功能析
洞群呈現"正方形、半月形"等幾何形態,與【華陽國志】載賨人"鑿山為室"的記載可相參證。其中"石臼盛泉"之象,尤合【蜀中廣記】"僚人貯蜜酒於石穴"的民俗記載。此類複合型洞窟群,或為古代軍事戍堡與宗教祭祀場所之結合體,類似遺存在川東地區尚屬首見。

四、生態人文觀
寨中古黃桷、香樟等樹種群落,實為研究古代巴蜀植被分佈的活標本。按【益部方物略記】,此類樹種多植於寺觀周邊,與文獻所述"珠山寺遙相呼應"形成宗教景觀序列。建議採用樹輪年代學與孢粉分析法,重建歷史時期生態環境。

此遺址集軍事防禦、墓葬文化、洞窟信仰於一體,其"山-水-寨-墓-洞"的空間結構,堪稱古代巴蜀山地聚落的立體標本。亟需採用三維掃描與航拍技術建立數字模型,並對照【元和郡縣誌】等文獻,釐清其與古宕渠縣之關係。如此,則不僅可補巴文化研究之闕,更為長江上游文明演進提供重要物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