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9|回覆: 2

[人物簡介] 士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0-11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士燮之子:士徽,在史上效命於孫權,後來選擇反叛東吳

士徽(?-226),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

士徽是漢末三國時交州軍閥士燮之子。士燮去世後,孫權任命士徽為安遠將軍,兼任九真太守。後來士徽因不滿失去對交趾的統治而自稱交趾太守,反叛孫吳,並阻止交州刺史戴良和交趾太守陳時赴任。吳將呂岱前往討伐士徽,隨後派來士匡說服士徽投降孫吳。士徽投降後,呂岱率軍進入交趾郡城,並將士徽處死。

人物生平

恃險叛亂

士徽,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為漢末三國時交趾太守士燮之子。

公元226年(黃武五年),士燮病逝,士徽繼承士燮統治交趾。但孫權任命士徽為安遠將軍,兼任九真太守,並派遣校尉陳時取代士燮。孫權並採納吳將呂岱的建議,以交趾道路險遠,於是分合浦郡及其以北的三個郡設立廣州,並任命呂岱為廣州刺史;交趾及其以南的兩個郡為交州,戴良為交州刺史。這件事引起了士徽的不滿,此時士徽憑藉幾代的恩寵,被整個交州七郡人民所依附。於是士徽反抗孫吳的命令,自稱交址太守,並派遣宗兵駐守在海口,阻止戴良和陳時赴任。

不攻自破

士徽的官吏桓鄰叩頭規勸士徽迎接戴良,士徽大怒,拷打並殺死了桓鄰。桓鄰之兄桓治以及侄子桓發率領宗兵攻士徽,士徽關閉城抵抗桓治等人,桓治連續數個月不能攻下,於是士徽與約定合親,雙方罷兵。

呂岱於是上疏請求討伐士徽,並率領戰士在渡海到達合浦,與停留在合浦的戴良一同討伐士徽。士徽聽說呂岱率軍前來討伐,十分驚恐,不知所措。

士徽的堂弟中郎將士匡與呂岱有舊,呂岱任命士匡為師友從事,先讓他寫信給士徽,告訴士徽投降的好處。呂岱又遣士匡見徽,勸說士徽承認罪責,雖然失掉郡守的職位,保證沒有其它憂慮。呂岱率軍到交趾後,士徽與其兄士祗,弟士干、士頌等六人脫去上衣,裸露肢體,前去迎接呂岱,以示謝罪。呂岱辭謝,並命令士徽等人穿上上衣,隨後前往郡城。

家族覆亡

呂岱到郡城後的明天,立即在早上設立宴會,佈置帷幕,邀請士徽兄弟等人依次進入。此時宴會上賓客滿坐。呂岱突然起身,執持符節宣讀詔書,公佈士徽的諸多罪過。士徽、士祗、士干、士頌等人也被帷幕中的武士反綁兩手押出,全部被處死。隨後,士徽等人的首級立即被移送到武昌。

士徽死後,士徽的大將甘醴、桓治等人率領官吏與庶民攻擊呂岱,呂岱奮力擊敵,大敗甘醴、桓治等人。後來呂岱進軍討伐九真郡,士徽最終之亂被平定。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士燮作守南越,優遊終世,至子不慎,自貽凶咎,蓋庸才玩富貴而恃阻險,使之然也。”

吳士連:“①自古殺諫臣,未有不亡者。陳殺泄治,齊殺孤喧,陳齊事可鑑也。以此垂戒,猶有殺諫臣如士徽者,繼統不旋踵而死亡宜哉。”“②士徽父薨不請命自立,又發兵拒命,義固當討。”

呂岱:“今徽雖懷逆計,未虞吾之卒至,若我潛軍輕舉,掩其無備,破之必也。”

孫盛:“徽兄弟肉袒,推心委命。”

家族成員

祖父

士賜,曾於漢桓帝時任日南太守。

父輩

父親:

士燮:漢末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為漢交趾太守,兼任綏南中郎將,遷安遠將軍,封龍度亭侯。後來歸附於孫權,歷任左將軍、衛將軍,進封龍編侯。

叔父:

士壹,東漢末年合浦太守,歸附孫吳後官至偏將軍,因士徽反叛被免為庶人,後因犯法被殺。

士(黃有),東漢末年九真太守,後來歸附孫吳,因士徽反叛被免為庶人,後因犯法被殺。

士武,東漢末年南海太守,早卒。

同輩

兄弟:

士廞,入質與孫權,拜武昌太守,因士徽反叛被免為庶人,病卒。

士祗,與士徽一同被殺。

士干,與士徽一同被殺。

士頌,與士徽一同被殺。

堂弟:

士匡,士壹之子,吳中郎將,因士徽反叛免為庶人。

史書記載

三國志·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三國志·吳書·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大越[wiki]史記全書·外紀·卷之四·屬吳晉宋齊梁紀" title="「史記" title="「大越[wiki]史記」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大越[wiki]史記全書·外紀·卷之四·屬吳晉宋齊梁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史記" title="「大越[wiki]史記」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大越[wiki]史記全書·外紀·卷之四·屬吳晉宋齊梁紀】

暫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6-26 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士徽叛吳始末考論】

士徽之叛,實為漢末交州士氏家族與孫吳政權博弈之終章。此事雖載於【三國志·吳書】僅數百言,然其中蘊含的地緣政治、家族興衰之理,實堪深究。

一、叛亂之因:權力交接的結構性矛盾
士燮統治交州四十載,"雄長一州,偏在萬裏",已形成事實上的世襲政權。孫權分交州為廣、交二州,表面是行政調整,實為"分而治之"的政治手段。呂岱建議"因其死亡,以利除害"(【江表傳】),暴露孫吳削藩之志。士徽"恃累世之恩"而拒命,本質是地方豪族對中央集權的本能抵抗。桓鄰之諫反映交州士人集團已出現分化,可見士氏統治基礎並非鐵板一塊。

二、平叛過程的政治智慧
呂岱用兵深得"不戰而屈人之兵"之妙。其先遣故人士匡勸降,既利用宗族紐帶,又實施心理威懾。【吳錄】載呂岱"示以赤心",實為緩兵之計。當士徽"肉袒奉迎"時,呂岱表面"令復服",暗則"密勒兵士",充分展現吳國將領的政治謀略。次日宴席誅殺,更暗合"兵者詭道"的兵法要義。

三、歷史影響的深層解讀
士氏覆滅標誌着交州豪族時代的終結。呂岱隨後"改置長吏,章明王制"(【三國志·薛綜傳】),使交州徹底納入孫吳郡縣體系。值得注意的是,甘醴、桓治等殘餘勢力的反抗,反映地方勢力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並未完全消弭。而孫權將首級傳送武昌之舉,既是震懾嶺南,更是向曹魏宣示對交州的主權。

士徽之叛作為三國時期典型的邊疆治理案例,揭示了中央集權進程中不可避免的陣痛。其興也驟,其亡也忽,恰如范曄【後漢書】所云:"郡尉擅殺,邦域分崩,卒以取禍。"歷史證明,任何脫離統一趨勢的地方割據,終將難逃敗亡命運。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7-16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士徽叛吳始末考略】

士徽者,交州豪族士燮之嗣也。其行事見於【三國志·吳書·呂岱傳】及裴注所引【交廣春秋】,雖載述簡略,然其興叛伏誅之跡,實可窺漢末邊州大姓與孫吳政權角力之縮影。

一、世鎮交趾與權力更迭
士氏自王莽時徙居交州,至燮輩已歷七世。建安中,士燮"雄長一州,偏在萬裏",雖名義附漢,實為交土之君。孫權為羈縻邊陲,加燮左將軍,然其"出入鳴鐘磬,備具威儀",儼然獨立。黃武五年(226)燮卒,吳主權術立施:分交州為廣、交二州,以呂岱、戴良分領;徙徽為九真太守,奪其交趾本根。此策實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之故智,然於恃險驕縱之士徽,不啻奪鼎之辱。

二、叛起倉促而敗亡倏忽
徽之叛,實有三失:
其一, 不察形勢。當是時,吳已據荊揚,蜀漢困守益州,交州孤懸東南,士氏欲以"宗兵"抗吳師,猶螳臂當車。其阻戴良赴任,殺諫臣桓鄰,更失士民之心。裴注載"桓治率宗族攻徽",足見大姓內部分裂。

其二, 無備而戰。呂岱自廣州浮海而下,徽竟"不知所為",顯乏韜略。其倉促請降,而岱"偽許之",此乃"兵不厭詐"之典型。【呂岱傳】載其"即日縛徽等斬之",頗類韓信襲齊故事,足見邊將處事之酷烈。

其三, 昧於大勢。孫權分州之策,實承漢武帝推恩遺意。徽若暫隱鋒芒,徐圖後舉,或可保宗祀。然其"稱太守、阻王命",正予吳廷口實。岱之速斬徽兄弟,非獨懲叛,亦為震懾"歷世不賓"之交州大姓。

三、餘波與鑑戒
徽死後,甘醴、桓治再叛,足見士氏餘威未泯。然呂岱討平九真,終使交廣徹底郡縣化。陳壽評士燮"保郡二十餘年,疆場無事",至其子而族滅,恰印證【周易】"亢龍有悔"之誡。

要之,士徽之叛,乃地方豪強與中央集權矛盾之必然。其恃險自固、昧時躁進,終致覆族之禍,可為恃寵而驕者戒。而孫吳之經略交州,亦展現其"以詐力取之,以刑法制之"的邊政特色,此中得失,尤值治史者深思。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辨依據【三國志】【資治通鑑】及清人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交州沿革論述,謹守"無一字無來歷"之訓,特此說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亥時| 2025/7/3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