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7|回覆: 2

[人物簡介] 孫秀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8 14: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吳宗室:孫秀,是孫泰之子,因自身擁兵而孫皓所忌憚

孫秀(?—301年或302年),字彥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西晉時孫吳宗室、將領,烏程侯孫匡之孫、長水校尉孫泰之子、吳大帝孫權侄孫,由於宗室身份,又擁兵在外地,被吳末帝孫皓忌憚,意圖將他除去。

270年,孫皓派何定帶士兵到夏口狩獵,孫秀害怕自己會遭到誅殺,便攜妻室及親兵數百人投奔西晉,被晉武帝司馬炎任命為驃騎將軍、交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封會稽公。

280年,西晉滅吳,群臣聽到孫皓投降都向武帝慶賀,唯獨孫秀向着南方哭泣說:“從前,先主孫策剛滿二十歲,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創下了基業,如今後主把整個江南之地都拋棄了,宗廟陵墓從此將成為廢墟,悠悠青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不久,被降職為伏波將軍、開府如故。於永寧(301年—302年)年間逝世,追贈驃騎將軍、開府。

人物生平

頗受猜忌

孫秀是孫吳武烈皇帝孫堅第四子孫匡的孫子,其父孫泰官至長水校尉,堂兄是吳末帝孫皓。孫秀任孫吳前將軍、夏口督,在任內甚有聲威恩澤。孫秀身為宗室至親而擁兵在外,孫皓很是不安。

舉家降晉

公元270年(建衡二年),孫皓派何定帶着五千名士兵在夏口打獵。之前,民間流傳着孫秀早晚會被人算計的說法,孫秀得知後驚慌失措,夜裏帶着妻子兒女及親兵幾百人投奔西晉。同年十二月,晉武帝司馬炎任命孫秀為驃騎將軍、交州牧、開府儀同三司,封爵會稽公。孫皓得知孫秀降晉後大怒,將孫秀改姓為厲。

國亡不賀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群臣聽到孫皓投降、吳國已平定的消息,都去慶賀,為武帝祝壽。孫秀稱病不去,面朝南方流淚說:“從前,先主孫策剛滿二十歲,以一個校尉的身份創下了基業,如今後主把整個江南之地都拋棄了,宗廟陵墓從此將成為廢墟,悠悠青天啊,這究竟是誰造成的啊!”因此得到朝廷的讚賞。

晚景淒涼

當初,朝廷對孫秀、孫楷等投降者尊重恩寵,是想利用他們招來吳國人。等到吳國滅亡了,孫秀就被降職為伏波將軍,孫楷降為度遼將軍,開府如舊。但孫秀因為是亡國宗室,名望不高,北方士族都恥於任他的掾屬,而東晉名將陶侃也出身南方寒門,因而被孫秀召為舍人。

御史中丞周處不畏權貴,等到氐人齊萬年反叛時,朝臣因討厭周處的剛直,都推舉他,朝廷便讓他隸屬於夏侯駿西征。孫秀知道他一定會戰死,便對他說:“你有老母,可以憑這個理由推辭。”周處說:“忠孝之道,怎麼能夠兩全?既然已經告別親人侍奉國君,父母又怎麼能把我當兒子呢?今天是我獻身國家的時機。”後來果然被逼迫以少御多,最終以身殉國。

永寧年間(301年-302年),孫秀去世,追贈驃騎將軍、開府。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夫親親恩義,古今之常。宗子維城,詩人所稱。況此諸孫,或贊興初基,或鎮據邊陲,克堪厥任,不忝其榮者乎!故詳著雲。”

中興書】:“為夏口督,甚有威恩。”

羅大經:“吳孫秀曰:'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唐李翱曰:'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後世子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忠臣志士之嘆,古今一也。”

軼事典故

孫秀投降西晉後,晉武帝司馬炎對他深加安撫並寵愛他,把小姨子蒯氏嫁給他,夫妻間感情很深厚。蒯氏曾經因為忌妒,竟罵孫秀是貉子(北人輕視、辱罵南人的口頭語)。孫秀非常不滿,就不再進內室。蒯氏深為悔恨自責,請求武帝幫助。當時正大赦天下,群臣都受到召見。召見完畢,群臣已經離開,武帝單獨把孫秀留下,和緩地對他說:“國家寬大為懷,實行大赦,蒯夫人是否可以援例得到寬恕呢?”孫秀脫帽謝罪,夫妻於是和好如初。

親屬成員

曾祖

孫堅,字文台,孫吳始祖武烈皇帝。

祖父

孫匡,字季佐,舉孝廉,早逝。

父親

孫泰,官至長水校尉,在合肥之戰時被射殺。

兒子

孫儉,字仲節,官至給事中。

曾孫

孫晷,字文度,東晉名士。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17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秀之進退與吳晉興亡之際的士人抉擇】

孫秀作為孫吳宗室在吳晉易代之際的政治抉擇,實為觀察三國末期士大夫處境與心態的典型個案。其生平浮沉不僅關乎個人命運,更折射出政權更迭中宗室成員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

一、宗室身份的雙重性
孫秀身為孫匡之孫,其"前將軍、夏口督"的權位本為孫吳政權倚重宗室的表現。然考【三國志】注引【吳錄】,孫皓時期"宗室疏遠者多被誅戮",此乃專制政權對血緣政治的本能警惕。孫秀"擁兵在外"而遭忌憚,恰說明宗室成員既被賦予屏藩之責,又時刻面臨猜忌之危。這種結構性矛盾,終使其選擇"夜引親兵奔晉"的非常之舉。

二、政治流亡者的尷尬處境
晉武帝授孫秀"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的殊榮,實為招誘吳人的政治姿態。觀【晉書·武帝紀】載滅吳後"凡吳之舊臣,量才敘用",可知孫秀等降臣實為政治宣傳之工具。其"國亡不賀"的南向而泣,表面是忠節之態,深層卻暗含流亡者身份認同的撕裂——既不能見容於故國,又難獲新朝真心接納。

三、南北士族的權力博弈
孫秀晚年"降為伏波將軍"的遭遇,反映西晉"平吳之政"的本質。據【世說新語】載,當時北人視南士為"亡國之餘",孫秀幕府"北士恥為其屬"的現象,正是魏晉門閥制度下地域歧視的體現。陶侃初仕孫秀舍人的經歷,恰說明南方寒士在政治轉型期的晉升困境,這種結構性歧視甚至延續至東晉初期。

孫秀生平最具深意者,莫過於其臨終前"悠悠蒼天"之嘆。此語化用【詩經·黍離】典故,將個人命運與家國興亡融為一體。在政權鼎革之際,宗室成員既無布衣士人的進退自由,又難逃"貳臣"的道德審判。其悲劇性正在於:無論選擇盡節還是求生,都註定要承受歷史洪流中的身份焦慮。後世史家當以"了解之同情",審視此類處於歷史夾縫中的人物。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27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孫秀之進退與吳晉興亡之際的士人處境】

孫秀作為孫吳宗室在吳晉易代之際的悲劇性人物,其生平際遇實為觀察三國末期政治生態的重要個案。本文試從宗室政治、南北士族隔閡及遺民心態三個維度加以剖析。

一、宗室領兵的雙重困境
孫秀任夏口督時"甚有聲威恩澤",恰是孫皓猜忌的根源。考孫吳政治傳統,自孫權晚年"二宮構爭"始,宗室領兵便陷入"不用則弱、用則疑"的悖論。孫秀祖父孫匡一系本屬政權邊緣,突然掌握夏口要衝,其處境比當年陸遜更為兇險。何定狩獵夏口事,實為孫皓"項莊舞劍"之舉,與孫權遣使責讓陸遜手段如出一轍。值得注意的是,孫秀出逃時僅帶"親兵數百",可見其雖居重鎮卻未能真正培植勢力,反映出孫吳晚期對宗室將領的系統性防範。

二、降晉後的身份困境
晉武帝給予孫秀"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的殊禮,實為政治作秀。【晉書·職官志】載驃騎將軍位次三司,而虛授降將乃懷柔慣例。更值得玩味的是交州牧之授,時交州尚屬吳土,此任命暗含挑動吳國內亂之意。孫秀"國亡不賀"的南向而泣,表面是忠臣不事二主的氣節,深層則是對自身政治價值消亡的清醒認知——當"招來吳人"的統戰功能消失,其"會稽公"的虛銜立即被削為伏波將軍。

三、南北士族的身份鴻溝
孫秀幕府"北士恥為掾屬"的現象,折射出西晉政權的深層矛盾。據【世說新語】載,南士過江者多被視作"亡國之餘",即便貴如陸機亦遭盧志"遜、抗遂生爾"之辱。陶侃之任孫秀舍人,恰說明寒門南士與失勢宗室同處權力邊緣。這種身份歧視直至東晉"王與馬共天下"時期才逐漸消解,而孫秀恰死在永寧年間八王之亂前夕,其個人悲劇實為時代巨變的先聲。

結語:
孫秀生平猶如一面三稜鏡,既照見孫吳宗室政治的殘酷性,又反映晉初"假懷柔真歧視"的統戰策略,更預示了永嘉之亂前南北士族的深刻裂痕。其臨終仍保持"驃騎將軍、開府"虛銜,恰似那個時代所有政治妥協者的共同宿命——在身份認同與現實利益的夾縫中,完成其工具性的歷史使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