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8|回覆: 2

[人物簡介] 張范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5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議郎:張范,字公儀,為人好幫窮人,因此家無餘財

張范(?―212年),字公儀,河內脩武(今河南獲嘉)人,出身於名門世家,後來成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官員。性格恬靜樂道,不愛榮華、名利,他不追求官職,喜歡幫助窮人,家無餘財,內外的窮人、孤寡都十分敬重。對於外來所贈更始終不用,當張范死去後,將其全部歸還。

人物生平

出身名門

張范出生於東漢末年的官宦世家,祖父張歆為東漢司徒,父親張延為東漢太尉,家中頗有名望。太傅袁隗想讓女兒做張范的妻子,張范辭謝沒有接受。張范性情恬淡平靜,樂於守道,輕視功名利祿,徵召任命全不接受。後來其二弟張承(與吳國張昭的兒子同名)因董卓無度,想起兵以應關東軍,但其三弟張昭(與吳國輔吳將軍張昭同名)正好從長安來,對張承說:“現在想要誅殺董卓,眾寡懸殊,我們敵不過他;況且在一個早上倉促發動計劃,用田間農民作戰,士人平素沒有得到撫慰,兵士少有練習,難以成功。董卓倚仗兵力,不守正義,本來就不能持久。我們不如選擇一方,向其歸附,等待時機再行動,這樣做了,以後就可以實現我們的願望。”張承同意了,於是解下官印綬帶辭職,從小路回到家裏,與張范遷移到揚州避亂。

阻術稱帝

袁術備好禮物前去招請,張范自稱有病沒有前往,袁術也不勉強他。張范讓張承與袁術相見,袁術問道:“過去周王室衰頹,就出現了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秦朝政治失敗,漢朝就接替利用其勢而興起。現在我憑藉土地廣闊、士民眾多的優勢,想要求取齊桓公那樣的福分,追隨漢高祖的足跡,怎麼樣?”張承回答說:“這事在於德行而不在強力。如果誰能推行德政,以此來統一天下人的願望,即使只憑着匹夫的資歷,而去成就稱霸稱王的功業,也是不難的。假如有超越本分的追求,冒犯天時而輕舉妄動,那眾人就會拋棄他,誰還能使他興旺呢?”袁術很不高興。這個時候,太祖將要征討冀州,袁術又問道:“現在曹公想以幾千人的疲憊士兵抵敵我的十萬大軍,可真是不自量力了!你認為怎麼樣?”張承隨即說道:“漢朝的德行雖然衰頹了,但它的天命還沒改換,現在曹公挾制天子以號令天下,即使與百萬之眾交戰也是可以戰勝的。”袁術臉色一變,很不高興。張承於是離去了。

效力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平定冀州,遣使召張范為官,但張范仍稱病,要留在彭城,另派張承見曹操,曹操便表他們為諫議大夫。

後來,張范之子張陵及張承之子張戩被山東賊擒獲,張范親自見山東賊要回二子,山賊便將張陵歸還。張范答謝說:“諸位把孩子還給我,這份好意是很厚重的。人的感情雖然偏愛自己的孩子,但我憐惜張晉戈的年齡更小,請允許我用張陵換回張晉戈。”山賊欣賞其人有義,將兩人一併放回。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征荊州北還,在陳與張范會面,被任為議郎,參丞相軍事,曹操對其十分敬重。

後來每當曹操出外征戰,便會留張范及邴原留在本地,與曹丕一同守衛鄴城。曹操囑咐曹丕說:““若有所舉動必須向這兩個人諮詢。”曹丕也對二人十分有禮。張范性格恬靜樂道,不愛榮華、名利,他不追求官職,喜歡扶危濟困,乃至家無餘財,孤人們對他都十分敬重。對於外來所贈更始終不用,當張范死去後,將其全部歸還。於建安十七年(212年)逝世。

歷史評價

曹操:“舉動必諮此二人。”

陳壽:“袁渙、邴原、張范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史籍記載

[wiki]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家庭成員

祖父:張歆

父:張延

弟:張承、張昭

子:張陵、張參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6-30 2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范之清節與亂世守道】

張公儀之生平,堪稱東漢士人"窮則獨善其身"之典範。其家世顯赫,祖、父皆位列三公,而能"不慕榮利,輕去就",實得老氏"知足不辱"之深旨。觀其辭太傅聯姻、拒袁術徵召二事,尤見其審於去就之智。

一、名門清節之守
張氏三世台鼎,而范獨以"恬靜樂道"稱。袁隗欲妻以女,此常人求之不得之機遇,而范竟辭謝。考【後漢書·逸民傳】序云:"彼雖硜硜有類沽名者,然而蟬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恰可為范寫照。其不受太傅姻親,非為沽名,實守"不因人熱"之節。此與管寧割席、王烈避地,同為漢末清流典型。

二、亂世進退之智
董卓亂政之際,范與弟承、昭之議,尤見深謀。張昭"擇主待時"之論,實得【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之精義。其避地揚州,非畏禍也,乃"君子見幾而作"之智。後袁術妄議稱帝,張承以"在德不在強"對之,正承范之家教。范雖不親見術,而遣弟進諫,此【論語】所謂"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之實踐。

三、曹幕守道之難
范終歸曹操,表面似違其恬退之志。然考建安之際,天子已在許都,范之應召,實有"君子仕而優則學"之意。其"家無餘財"之操守,在曹氏幕中尤為難得。曹操【求賢令】言"唯才是舉",而范以德顯,恰成對照。臨終悉還贈物,尤見其"一介不取"之廉,可比季文子之"無衣帛之妾"。

張范之行,合於【禮記】"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之訓。在價值解紐之漢末,其守道如一,足證"道德有常,而權詐無常"之理。後世論漢季人物,多矚目於縱橫之士,而如范之"默足以容"者,實為士林真楷模。太史公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范之謂歟?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7-16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張范之清節與亂世守道】

張公儀者,東漢末之逸士也。觀其生平,有三重境界可述:一曰"名門而不矜",二曰"亂世而不亂",三曰"守道而不移",誠可謂"濁世清流"之典範。

名門而不矜者,范之根基也。司徒之孫,太尉之子,世胄清華,卻"輕功名,謝姻婭"。袁隗欲妻以女,竟辭不受,此非矯情,實乃"性恬靜,樂守道"之本然。較之當時世家子弟競相聯姻以固權位,范之選擇尤顯卓爾不群。范氏兄弟三人,皆有名節,然范獨能以"田間農民不足恃"諫弟,復勸"擇所歸附"以待時,足見其洞察時局之明。

亂世而不亂者,范之智慧也。當董卓亂政之際,不效腐儒之死諫;袁術僭越之時,不作無謂之抗爭。其避地揚州,稱病拒聘,非畏禍也,乃"守雌"之道。【道德經】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范使弟承往見袁術,一段"在德不在強"之對,直指術之死穴。尤以"天命未改"論曹操之勢,既存漢室正統,又明天下大勢,較之孔融之剛直取禍,范可謂得"明哲保身"之真義。

守道而不移者,范之根本也。曹操征冀州時,范已入其幕府,然始終"家無餘財"。考【後漢書】載"內外孤寡皆宗焉",其德澤之溥可知。臨終"歸所受賜",較之楊震"四知"之廉,更添一層淡泊。范之所守,非僅廉潔而已,實乃"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儒家底線。在"舉秀才,不知書"的桓靈之世,能持此節,猶暗夜明燈。

范之生平,恰如【周易】"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之象。其價值不在事功,而在示現士人於亂世中如何"守死善道"。今人論漢末人物,多矚目於曹操、孔明等風雲兒,然如張范這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守道者,或許更值得深思。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張范之難得,正在於能超越此熙攘利途,為後世立一精神標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