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 ..."/>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6|回覆: 1

[人物簡介] 夏惲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10-4 15: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十常侍之一:夏惲,任職中常侍,與趙忠等人朋比為奸

夏惲(?—189),東漢宦官,十常侍之一。據【[wiki]三國演義"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演義】記載載: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介紹

十常侍指中國古代東漢(公元25年—220年)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都任職中常侍。

漢靈帝時的宦官集團,人稱“十常侍”,其首領是張讓和趙忠。他們玩小皇帝於股掌之上,以至靈帝稱“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橫徵暴斂,賣官鬻爵,他們的父兄子弟遍佈天下,橫行鄉裏,禍害百姓,無官敢管。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當時一些比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團的黑暗腐敗,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形勢。郎中張鈞在給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黃巾起義是外戚宦官專權逼出來的,他說:“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賓客典據州郡,辜確財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後十常侍被袁紹所誅。

人物結局

被袁紹、曹操誅於翠花樓前。

閆吟 發表於 2025-6-10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漢十常侍之夏惲與宦官政治流弊】

夏惲者,東漢靈帝朝十常侍之一,史載其與張讓、趙忠等宦官"朋比為奸",實為桓靈之際宦官專權之典型。考【後漢書·宦者列傳】與【三國志】裴注所引史料,十常侍集團實有十二人,此"十"乃虛指權閹之眾,非確數也。夏惲雖史筆着墨不多,然觀其行止,足為剖析東漢季世政治痼疾之切口。

一、夏惲所處之權力結構
中常侍一職,本為侍從顧問之官,武帝時以宦者充任,至東漢則"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贊導眾事"。靈帝昏聵,竟呼張讓為父、趙忠為母,夏惲等遂得竊弄威柄。彼輩結黨營私,其運作模式有三:
1. 壟斷信息:隔絕內外,使幼主唯閹宦之言是聽
2. 鬻爵斂財:【後漢書】載"刺史二千石皆輸禮西園",夏惲等公然標價賣官
3. 培植黨羽:縱容宗族"典據州郡",形成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

二、宦官政治之惡果
郎中張鈞奏章所言"百姓之怨無所告訴",實道出十常侍禍國之本質。夏惲等人之惡,非僅貪腐而已,更在於徹底破壞政治生態:
行政體系崩潰:凡"清忠奉公"者皆遭排擠,政以賄成
社會矛盾激化:史載"飢死者相枕於道",終致黃巾蜂起
皇權合法性瓦解:靈帝淪為宦官傀儡,加速漢室傾頹

三、歷史鏡鑒之思
夏惲伏誅翠花樓,實為外戚與士族反撲之結果。然考其興衰,可見三點警示:
1. 權力制衡之要:宦官專權源於皇權對士族的過度防範
2. 制度異化之危:中常侍本為服務機制,異化為權力中樞
3. 民心向背之理:當統治集團"辜榷財利"至極,必遭反噬

昔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宦寺之禍,始於人主之私天下。"夏惲等輩之橫行,實為東漢君主集權畸形發展的必然產物。今人觀史,當明權力不受約束則腐,制度失其本真則亂,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全文798字)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7-27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東漢十常侍之夏惲與宦官政治之弊】

夏惲者,東漢靈帝朝十常侍之一,史載其與張讓、趙忠等宦官"朋比為奸",實為桓靈之際宦官專權之典型代表。考其生平雖簡,然置於東漢季世政治生態中觀之,頗具深意。

一、制度嬗變與權力異化
中常侍本為侍從顧問之職,【後漢書·百官志】載其"掌侍左右,從入內宮,贊導眾事"。然自和帝以降,此職漸為宦官壟斷。夏惲等輩得勢,實因東漢中後期"少主臨朝,母后稱制"的特殊政局。靈帝竟稱張讓為父、趙忠為母,可見宦官已突破君臣名分,此實鄭玄所謂"名器僭越"之危象。

二、集團性腐敗與統治危機
十常侍之害,非止夏惲等個人貪暴,更在其系統性權力尋租。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載,彼等"父子兄弟布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蠹害"。張鈞奏章所言"辜榷財利"(壟斷貿易),恰印證其通過商業特權與賣官鬻爵構建的腐敗網絡。這種制度性腐敗直接導致"百姓之怨無所告訴",終成黃巾之亂誘因。

三、歷史鏡鑒與政治倫理
夏惲終與同黨誅於翠花樓,然其現象背後實有深層次制度缺陷。范曄評宦官"傾覆之禍",實指其破壞了三重政治倫理:其一,閹人干政違背【周禮】"刑人不在君側"之訓;其二,賣官鬻爵破壞董仲舒"選賢與能"的取士之道;其三,橫徵暴斂背離【尚書】"民惟邦本"之旨。

今觀夏惲事,當知宦官之禍不在閹宦本身,而在君主專制下權力制衡之缺失。王夫之【讀通鑑論】謂"宦寺之盛,由主德之昏",誠為的論。十常侍現象警示後人:當權力失去制度約束,則近侍小臣亦可成社稷巨蠹,此乃中國傳統政治中永恆的鏡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