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9|回覆: 2

[中醫理論] 論仲景外邪裏飲三方證治異同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30 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臨床中表裏合病以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太陰合病最為常見。其中太陽陽明合病以大青龍湯為代表方,太陽太陰合病以小青龍湯為代表方。

•小青龍湯為太陽太陰合病的外邪裏飲證的典型代表方劑。同時,仲景也給出小青龍類方: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三方治法都是解表兼以祛飲。其中射干麻黃湯偏於咳喘而咽部症狀突出,如可聞及喉中哮鳴音等;厚朴麻黃湯胸悶、喘咳、短氣症狀突出,且兼有陽明裏熱可見煩躁等,與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更為相似。

【小青龍湯 太陽太陰合病代表方】

傷寒論】中雖以六經分篇辨治,但六經辨治體系中卻蘊含着豐富的八綱辨證內容,始終貫穿着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辨證觀。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密不可分。故而【醫宗金鑒】曰:『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裏間。』從八綱角度來看六經,表、半表半裏、裏是病位,寒熱、虛實為病性。六經的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皆是單一病位,相對簡單。臨床上單一病位、病性較為少見,更多的是複雜病症,表現為兩經、甚至多經合病、並病。在【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仲景處處示之以法,對於合病的治則治法更是不厭其煩地進行闡述,治療時需要兼顧同病的表裏兩經甚至多經。臨床中表裏合病以太陽陽明合病、太陽太陰合病最為常見。其中太陽陽明合病以大青龍湯為代表方,太陽太陰合病以小青龍湯為代表方。

飲邪是臨床常見且重要的致病因素。能夠被人體正常利用的水液稱為『津液』,而不能正常利用的津液,代謝失常停聚而為『廢水』,即『痰飲水濕』。其作為病理產物又可導致新的病證,因此在臨床中不容忽視。現代醫學中的諸多疾病都可以參照痰飲水濕證治。在【金匱要略】中,仲景既有專篇,又散在各篇章詳細闡述痰飲水濕。夫飲有四,痰飲、懸飲、溢飲、支飲,更有留飲、伏飲等;水氣病篇亦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更有裏水等。

傷寒論】【金匱要略】均有論及小青龍湯。【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金匱要略】:『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小青龍湯方: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從條文可以看出,小青龍湯的病機為『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為解表溫化水飲的代表方劑,故而小青龍湯方證常被稱為外邪裏飲證。外邪即表屬太陽,裏飲為裏屬太陰,故小青龍湯方證為表裏合病,太陽太陰合病。太陽表不解,用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合用解表,心下有水氣為太陰水飲內停,用半夏、細辛、乾薑、五味子溫陽化飲。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原則。

對於外邪裏飲證型的治療,以小青龍湯為典型代表開創了外邪裏飲證治法門。治療當遵循表裏雙解,不可偏廢。因為在外邪裏飲的情況下,表不解則氣機失宣,裏飲則遏阻氣機,外邪與裏飲互相牽制,故此時當表裏雙解,解表兼以祛飲。若不解表而單純祛飲,則飲邪不除。反之不祛飲而解表,則激動裏飲而多變證。

【小青龍湯類方三方鑑別】

小青龍湯為太陽太陰合病的外邪裏飲證的典型代表方劑。同時,仲景也給出小青龍類方: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將三方作為外邪裏飲類方,利於加深對外邪裏飲的臨床認知。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出自【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射干麻黃湯: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方藥組成:射干三兩,麻黃四兩,生薑四兩,細辛四兩,紫菀三兩,款冬花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洗)半升。厚朴麻黃湯: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方藥組成: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傷寒論】317條方後注曰:『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因此方證相應是仲景辨治思想的具體體現。方從法出,法隨證立,方與證緊密相應,故而臨床上常以方測證來反推方劑的適應證。對比可以發現,三方的方藥組成、治法思路等高度相似,故稱之為外邪裏飲三方。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因條文簡練,從原文甚難把握臨床方證。故以小青龍湯為底方,來解析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的臨床應用。

方藥組成 以方測證來看,都有麻黃解表,半夏、細辛、姜(乾薑、生薑)、五味子溫中化飲,故皆屬於太陽太陰合病的外邪裏飲證。

解表力度 三方都有麻黃,小青龍湯麻黃為三兩,臣以桂枝、芍藥;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為麻黃四兩。其中射干麻黃湯有生薑四兩,厚朴麻黃湯中有石膏可減弱麻黃髮汗力度。故發汗解表而言,小青龍湯發汗解表力量最大,射干麻黃湯次之,厚朴麻黃湯最弱。

溫中化飲 三方共用乾薑、半夏、細辛、五味子溫中化飲,其中射干麻黃湯為生薑。生薑、乾薑皆具有溫中化飲作用,但後者其功更著。小青龍湯中乾薑、甘草有甘草乾薑湯方義。射干麻黃湯中生薑、半夏有小半夏湯方義。故溫中化飲力度以小青龍湯最大,射干麻黃湯次之,厚朴麻黃湯略弱。

補虛 小青龍湯有甘草,射干麻黃湯有大棗,厚朴麻黃湯有小麥。痰飲水濕產生的根本問題在於太陰,也即後世所謂的『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說法由來。若不解決太陰虛寒狀態,否則水飲雖去卻易復聚。從三方的甘草、大棗、小麥,也可看出解表祛飲時也要重視太陰問題的解決。甘草為調和之藥,大棗甘溫養血利水,如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皆用大棗佐助。小麥甘平,補養助脾、安正氣。其中小麥用量最大為一升,煎煮法為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故補虛力度而言,厚朴麻黃湯最大,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次之。

其他 射干麻黃湯有紫菀、款冬花、射干。其中紫菀、款冬花為治療『咳逆上氣』的常用對藥,款冬花、射干可療喉痹、咽痛。這與射干麻黃湯條文主治『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相符,突出了咳逆上氣和咽喉部症狀。

厚朴麻黃湯中有厚朴、杏仁、石膏。厚朴、杏仁苦溫行氣祛飲,同用偏於治咳喘上氣。後世溫病治療氣分濕熱的著名方劑三仁湯中杏仁、厚朴同用,體現了上焦宜宣、中焦宜暢的治療理念。厚朴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更為相似。小青龍加石膏湯條文:『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厚朴麻黃湯中亦用石膏,因外邪裏飲證,水飲郁久化熱,石膏因其辛寒清熱,可清解水飲郁伏之熱。『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此處脈浮,因有表邪,同時存在內熱鼓動脈象外浮,故厚朴麻黃湯中有麻黃,亦有石膏。

【先辨六經繼辨方證】

痰飲水濕停聚於體內,可為有形,亦可為無形。阻礙氣機流通,同時亦可隨氣機周流無處不到。因此,痰飲水濕所致病症與氣機升降出入失調密切相關,可表現於多部位,與表裏、上下密切相關。隨氣可逆於上而迫於下,故有諸多或然證,如在表則身腫、身痛等。飲氣逆於胃則嘔吐,凌於心則悸,射肺則咳,上逆則喘滿、眩暈,滯於氣則心下痞,下迫則二便不利。故以小青龍湯為典型代表,表現為諸多的或然證,如小青龍湯的『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皆是水飲在裏,水氣互結,上下攻沖逆迫所致的一系列或然證。因此對於痰飲水濕證,需高度重視,積極祛除水飲的治療。裏飲得除,則諸多或然證迎刃而解。

射干麻黃湯的咳逆上氣、喉中水雞聲,厚朴麻黃湯的咳而脈浮,以方測證來看,皆是痰飲水濕與氣機互相影響,氣機不降而反逆,故咳。水氣夾雜上入喉間,為呼吸之氣所激,則作聲如水雞。

綜上所述,三方都屬於太陽太陰合病的外邪裏飲證,治法都是解表兼以祛飲。胡希恕先生、馮世綸先生反覆強調,臨床中先辨六經繼辨方證,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即是強調方證相應的思想。因此臨床遵循先辨六經繼辨方證的診治思路。對於外邪裏飲證,仍需細辨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等方證,以求得方證相應而治癒疾病。外邪裏飲證以小青龍湯為典型代表方,其中射干麻黃湯偏於咳喘而咽部症狀突出,如可聞及喉中哮鳴音等;厚朴麻黃湯胸悶、喘咳、短氣症狀突出,且兼有陽明裏熱可見煩躁等,與小青龍加石膏湯證更為相似。

【連結】:

外邪裏飲三方鑑別

086266c92d5a18f29a1501.png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5-30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仲景外邪裏飲三方證治精要】
(按:本文謹依【傷寒】【金匱】經旨,參酌歷代注家精論,辨三方證治異同)

一、三方證治源流辨
仲景立外邪裏飲三方,皆本"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小青龍湯為太陽太陰合病正局,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為其變局,此正合【內經】"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之訓。三方同具解表化飲之功,而主治各有偏重:
1. 小青龍湯主治"心下有水氣"(【傷寒論】40條),其證以表寒裏飲為綱,咳喘為主症,兼見或然諸證(或渴、或利、或噎等),此乃寒飲散漫三焦之象。方中麻桂解表,姜辛味化飲,尤妙在芍藥與五味子相配,剛柔相濟,深合"病痰飲者當溫藥和之"之旨。

2. 射干麻黃湯(【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證見"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此飲邪上逆咽喉特甚。較之小青龍湯,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其化飲之力專攻上焦,開喉痹之功獨勝。徐靈胎謂:"此治肺中飲邪上逆之專劑",誠為的論。

3. 厚朴麻黃湯(【金匱·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篇】)證見"咳而脈浮",其方以小青龍湯為基礎,去桂枝、芍藥,加厚朴、杏仁、小麥,更添石膏。此證外寒較輕而裏飲夾熱,故以厚朴降氣除滿,石膏清鬱熱,小麥安中,示人"飲郁化熱"之變法。與【傷寒論】小青龍加石膏湯相較,彼證表寒重而熱輕,此證表邪輕而飲熱並重。

二、三方用藥法度析
1. 解表力度:小青龍湯麻桂並用,解表力最強;射干麻黃湯留麻黃去桂枝,專宣肺氣;厚朴麻黃湯單用麻黃,解表最輕。
2. 化飲側重:小青龍湯姜辛味聯用,溫化三焦之飲;射干麻黃湯佐紫菀、款冬,專化肺系之飲;厚朴麻黃湯配杏仁,重在降氣行水。
3. 兼症處理:小青龍湯以芍藥制燥、五味斂肺;射干麻黃湯以射干開結;厚朴麻黃湯以石膏清熱、小麥養正。

三、臨證應用要點
1. 小青龍湯宜於表寒明顯、舌苔白滑者。現代多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過敏性鼻炎等屬寒飲射肺者。須注意:若見口渴、煩躁等化熱苗頭,當參小青龍加石膏湯法。
2. 射干麻黃湯適用於喉中痰鳴明顯者,今之哮喘急性發作多屬此證。臨床見咽癢如蟻行、痰聲漉漉者,投之輒效。
3. 厚朴麻黃湯適用於胸滿喘咳伴輕度煩熱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多見此類證候。其脈浮提示邪偏於上,此與厚朴大黃湯證之脈沉、腹滿痛迥異。

結語
三方皆體現仲景"同病異治"思想:小青龍湯如大將橫掃六合,射干麻黃湯似先鋒直搗咽喉,厚朴麻黃湯類軍師調和寒熱。臨證當察表裏之輕重,辨寒熱之多寡,審飲邪之部位,如此方能如鼓應桴。昔年葉天士治飲證"初病在經主氣,久病入絡主血",實已暗合仲景分層論治之妙,學者當於此處深玩。

(全文計798字)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9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仲景外邪裏飲三方證治精要】
(按:本文依【傷寒論】【金匱】法度,參歷代注家精義,辨三方證治異同)

一、三方證治綱領
仲景立法,外邪裏飲證治當分三焦:小青龍湯主太陽太陰,射干麻黃湯重上焦氣逆,厚朴麻黃湯兼陽明鬱熱。雖同屬表裏雙解之劑,然病位偏重、兼證深淺各異,不可不辨。

二、病機辨析
1. 小青龍湯證
【傷寒論】40條"心下有水氣"一語道破病機:水停中焦,上射於肺。其證"發熱而咳"屬太陽表寒,"乾嘔""或喘"為太陰水逆。尤在涇言:"水氣動而不居,故見證多端",方中麻桂解表,姜辛夏蠲飲,五味斂肺,深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

2. 射干麻黃湯證
【金匱·肺痿肺癰】篇"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點明病位偏上。較之小青龍湯,此證痰飲結於咽喉,氣道壅塞更甚。方中射干開結,紫菀、款冬降氣,麻黃宣肺而不取桂枝之溫通,佐細辛破寒飲,大棗安中,體現"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治。

3. 厚朴麻黃湯證
【金匱】"咳而脈浮者"條文雖簡,然以厚朴為君,佐石膏,可知兼陽明鬱熱。其證當見胸悶喘滿、煩躁口渴,介於大、小青龍之間。徐靈胎謂:"此方表裏分消而重於治裏",石膏清陽明之熱,杏仁降氣,小麥護胃,與單純溫化水飲之法迥異。

三、鑑別要點
| 方證 | 表證特點 | 裏飲特徵 | 兼證 | 舌脈 |
|--------------|----------------|------------------------|----------------|--------------------|
| 小青龍湯證 | 惡寒無汗 | 痰稀白量多 | 或然證多見 | 苔白滑,脈浮緊 |
| 射干麻黃湯證 | 表證較輕 | 喉中痰鳴,喘息抬肩 | 咽部症狀突出 | 苔白膩,脈弦緊 |
| 厚朴麻黃湯證 | 發熱明顯 | 胸滿喘咳,痰黏難咯 | 煩躁口渴 | 苔薄黃,脈浮滑 |

四、臨證心法
1. 小青龍湯證若見煩躁,可仿仲景加石膏法,然須審其熱象輕重。
2. 射干麻黃湯治哮證時,若痰熱明顯,當減細辛、生薑,加瓜蔞、浙貝。
3. 厚朴麻黃湯之"脈浮",當與越婢湯證鑑別:彼為風水泛濫,此屬飲熱迫肺。

結語
三方皆本"開鬼門、潔淨府"之則,然小青龍重在溫化,射干麻黃主於宣利,厚朴麻黃法在清降。仲景示人:治飲當分寒熱,解表須辨輕重,此即"同病異治"之妙也。學者當於"或然證"處細參,方得辨證真諦。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