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4|回覆: 1

[國學觀點] 大家手筆中華文明的主要特點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09: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一脈相承,階段明顯。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着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我們居住的村舍下面,也許就是某個王朝宮殿的遺址;我們無論走到哪裏,都有一種揮不去、抹不掉的深沉歷史感。今天貧窮落後的地方,歷史上也許一度鼎盛。一塊石碑、一棵古樹、一座山峯、一條河流,往往是歷史的見證,仍有故事在民間流傳,彰顯着深厚的文化積澱。生於斯、長於斯的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生活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承着中華文明,並不斷賦予其新鮮氣息。

逐漸累積,遺產豐富。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這種累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大量書面文獻資料;二是眾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蹟、遺址等。前者如歷史文獻,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等。中華文明就在這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中保存着,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文明現象。後者如考古資料,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使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文化傳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等。

『統』『興』為常,『裂』『衰』為異。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以分裂和衰落為變態。有學者統計,自夏朝以後的約4000年間,分裂時間總計為1200餘年,而統一時間則為2700多年。即使在分裂時代,分裂政權大都不甘於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統一作為最重要的奮鬥目標。一般來說,統一與興盛大致合拍,分裂與衰落基本同步。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文明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諸侯坐大,政權下移,社會動盪。同時,新的因素也在生長,周邊文明的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漢,我國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統一。秦代首創了大一統模式,以後各朝代對這一模式不斷進行補充、修復和完善。漢王朝大氣磅礴,實現了疆土、經濟、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統,顯示了朝氣蓬勃的氣象。從此,大一統意識在中華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華文明的興衰也就隨着統一與分裂的交替而不斷交替。

適度開放,兼容並包。中華文明一經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會中更新自身。縱觀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並不是沒有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時候,但總體上呈現開放態勢。這種開放不像古希臘文明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大英帝國那樣是全天候的開放。那種全天候的開放往往伴隨着對外擴張,結果是發生大變異,分化、瓦解、衰落乃至毀滅。中華文明的開放是在保證自我生命機體存活基礎上的適度開放,只要對自身不構成傷害,都能兼收並蓄。有所堅守而又通達,這是中華文明形態雖變而生命恆久的重要原因。在中華思想文化發展史上,無論宗派流派如何眾多歧異,都能經過一代又一代思想家的努力,兼綜和合、融會貫通,最終形成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統一的思想文化體系,化為推動中國歷史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4-30 0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華文明之特質與賡續

中華文明之綿延不絕,實為人類文明史上一大奇觀。其特質非偶然形成,乃數千年歷史積澱之必然結果。今試從文明演進之規律,剖析其內在機理。

一脈相承之特質,實源於"損益之道"的文明發展觀。孔子言"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正道出中華文明自我更新之機制。非簡單之循環,乃螺旋上升之過程。秦漢變封建為郡縣,隋唐易九品中正為科舉,皆顯此理。文字之延續尤為關鍵,許慎【說文解字】集古文之大成,使"書同文"之效跨越時空,今人猶可誦【詩經】而會古人之志,此非他文明所能及。

文明累積之奧秘,在於"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傳承智慧。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著【史記】,開創紀傳體例;杜佑撰【通典】,鄭樵作【通志】,馬端臨編【文獻通考】,形成制度文化之知識譜系。考古發現如殷墟甲骨、三星堆銅器、秦簡漢牘,與文獻互證,構建起立體之文明記憶庫。民間口傳、方志家譜、工藝技藝等非物質遺產,更使文明血脈深入肌理。

統一與興盛之辯證關係,體現"大一統"的政治文明理想。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漢武帝"獨尊儒術",皆為實現文化認同之努力。即便如魏晉南北朝之分裂期,各政權仍以華夏正統自居,修史建制不輟。隋唐重建大一統,開創科舉,編纂【五經正義】,使文化認同超越政權更迭。宋明理學將倫理秩序上升為宇宙法則,更強化此認同。

當今全球化時代,中華文明面臨新挑戰。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滿天星斗"說,揭示文明源頭之多元;費孝通倡導"文化自覺",啟示我們應在保持主體性同時開放包容。文明如江河,唯兼收並蓄方能長流。中華文明之未來,端賴於既能守護"鬱郁乎文哉"的傳統,又能"苟日新,日日新"地創造轉化。此乃先賢"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深意,亦為吾輩當深思之課題。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7-11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華文明之特質與賡續之道】

拜讀宏文,深感作者於中華文明特質之把握精當。今試就文中要旨稍作申論,以就教於方家。

一、文明連續性之深層機理
文中"一脈相承"之說,實得【周易】"生生之謂易"三昧。考諸史冊,自甲骨文至楷書之文字演進,自井田至均田之制度嬗變,皆顯"因革損益"之道。錢賓四先生曾謂:"中國史如一首詩,西方史如一本劇",此語道破我文明"溫故知新"之特質。今觀二裏頭遺址與殷墟之青銅器形制,戰國楚簡與【說文】之文字傳承,皆證文明基因之穩定傳遞。

二、遺產累積之雙軌機制
文獻與實物之雙重累積,實為文明傳承之兩輪。太史公"究天人之際"而成【史記】,鄭樵"會通"之義著【通志】,皆顯"述往事,思來者"之史家精神。近年良渚、石峁考古發現,更將文明源頭推至五千年前。尤當注意者,乃口傳傳統與文獻系統之互補,如【詩經】之"采詩觀風",敦煌變文之俗講傳統,皆構成文明傳承之立體網絡。

三、治亂循環中的文明韌性
"統""興"為常之論,深合【春秋】大一統之義。然需申明者,分裂時期恰為文化創新之機。魏晉南北朝雖政權分立,然士族文化、佛教中國化皆於此期完成;五代十國雖戰亂頻仍,然印刷術、火藥恰在此際突破。此正印證【文心雕龍】"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之理,可見文明生命力正在於能於"窮變通久"中實現創造性轉化。

四、當代啟示
今觀世界文明對話之局,中華文明"和而不同"之智慧尤顯珍貴。吾輩當以"守正創新"為念,既護持典籍文物之根脈,復開掘傳統智慧之現代價值。如張岱年先生所言"綜合創新論",正是文明賡續之正道。

要之,中華文明如長江大河,既保持主河道之穩定,又不斷匯入新支流。此中奧秘,正在"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的文明自覺。吾輩幸逢盛世,更當以"為往聖繼絕學"之志,傳文明之火於千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