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8|回覆: 0

[道學研究] 先秦道家價值觀體系的變遷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27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哲學所關注的首先是人的價值實現問題。而『價值實現』通常又是通過入世與出世這一矛盾展示出來的。在馮友蘭先生看來:解決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是中國哲學的精神;『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它既入世而又出世』(【中國哲學簡史】)。所謂『既入世而又出世』,即『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莊子·天地】)。這一進一退反映了道家各學派價值觀體系的共通結構。就道家思想學說而言,入世思想體現為政治價值觀,出世思想體現為人生價值觀,而政治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的形上根據在於道氣論。基於此,我們以『價值實現』為核心,從道氣論、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三個方面深入探討道家價值觀體系的變遷。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開創者,提出了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在老子看來,萬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種物質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萬物的生長和發展。老子主張通過以道治國、推行無為政治來實現『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當他發現治國理想無法實現時,便選擇了退隱,主張守柔不爭以保身、修身。

文子、關尹作為老子後學,分別從不同角度發揮了老子學說。道與何種物質生成萬物,老子並沒有明說,文子把老子『物生之』中的『物』解釋為『氣』,從道與氣兩個方面探討了人性的來源、異化及復歸,並把老子之『道』下落為『理』,以『理』發揮『無為』之義,主張無為以自化、循理順性以牧民,並從『無為』的現實性層面上,肯定了『守德』『上賢』『正法』以治國的實踐價值。

作為關尹遺說,郭店簡【太一生水】把水作為最初的『物』,與道『反輔』,配合而逐步生成氣、陰陽二氣乃至萬物。『水』作為最初之『物』,從生成論上為『貴弱』這一價值原則確立了形上基礎。上博簡【恆先】把『物』理解為氣,在肯定道在生成論中處於支配地位的同時,強調『氣自生、自作』,為其『自為』的政治價值觀奠定了氣論基礎,凸顯了道家氣論的政治意義。

相對文子、關尹等思想家而言,范蠡不僅從理論上探討了天道盈虛、以柔克剛的天道觀,成功地指導了政治實踐,還踐行了老子『功成身退』的處世哲學。而列子在承繼以往氣論的基礎上提出新說:氣並不是永恆存在的,宇宙之初還存在一個沒有氣的階段;在發揮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同時,描述了一個沒有君臣上下的理想社會;並着重闡釋了虛靜以學道的修養論。

隨着社會環境日益動盪,與以往道家政治價值觀相比,【黃帝四經】更側重於發揮以道治國的現實層面,推行『文武並行之政』,刑德並用、循名責實,與此同時,順道而為、守柔不先的『道治』精神始終貫穿於政治價值觀的各個層面。在【黃帝四經】中,『重柔』不僅是國家治理的原則,同時還是修養的原則與方法。

與黃老學派的價值觀相比,莊子更為理想,他嚮往的是『至德之世』,主張通過『任其性命之情』以實現這一理想。而莊子後學着重發揮無為政治的現實意涵,承認仁義禮法在國家治理中的現實作用,主張對仁義禮法等治國之具進行改造,在批評儒家所提倡的功利性的仁義觀的同時,提出『至仁』『至禮』等觀點。儘管莊子及其後學對如何實現理想社會做出了種種探討,但他們更着力考慮的是:如何通過『齊物』『心齋』『坐忘』等修養方法,以此忘記塵世的苦難,自由逍遙於內在的精神家園。

綜上所述,道家政治價值觀以『無為』為中心,涵括理想措施與現實手段兩個層面:在理想層面上,主張順應人的天性,反對『尚賢』『仁政』、以法治國,讓老百姓『自化』『自為』;隨着社會環境的變化,道家學者越來越重視『無為』政治的現實手段,吸收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主張以法治國、循名責實,並從道的層面對德治與法治予以改造、提升,提倡『至仁』『至禮』,從而使『無為』政治價值觀變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豐富。

就人生價值觀而言,道家的價值傾向論從老子『貴柔』,到列子『貴虛』、【太一生水】『貴弱』,再到【黃帝四經】『重柔』不『以剛為柔』,『貴柔』始終是道家推崇的價值原則。范蠡踐行了這一原則,『功成身退』。在『貴柔』原則的指導下,道家的人性修養論呈現出雙重路徑:學道復性、養氣復性,最後達到與道合一、與天同氣的人性境界。而人性的最高境界在於精神自由,莊子開創性地提出『齊物』『心齋』『坐忘』等修養方法,以此引導人們忘記塵世的苦難,自由逍遙於內在的精神家園。

道家對人性境界的討論常設於理想君主或理想社會的語境之下,人生價值觀與政治價值觀密不可分,而二者又都與道氣論的演變密不可分。換言之,諸家對道氣論的闡釋,正是出於價值觀體系建構的需要。例如,【管子】四篇不僅主張蓄藏精氣,還強調要把蓄藏的精氣發出來,也就是德性修養要見之於行事,這一思想為黃老學派積極有為的價值觀奠定了形上基礎;而【太一生水】沒有選擇『氣』而是選擇『水』作為本原,則是為其『貴弱』的價值觀找到價值根源。上博簡【恆先】把『物』理解為氣,在肯定道在生成論中處於支配地位的同時,強調『氣自生、自作』,則是為其『自為』的政治價值觀奠定了氣論基礎,凸顯了道家氣論的政治意義。

道氣論貫通於政治價值觀與人生價值觀之中,三者共同構成了道家價值觀體系。在道家價值觀體系的變遷過程中,有道治國、無道修身的基本價值立場及『無為』『守柔』的核心價值原則在不斷『變遷』中逐步奠基,此一歷經變遷而逐漸奠基的道家核心價值觀直到今天還影響着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例如,『自由、平等』的價值理想、『不折騰』『社會自我調節』的國家治理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等,無不淵源於道家價值觀體系。對道家價值觀變遷的深入研究必將為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益借鑑。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孔世 發表於 2025-6-30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先秦道家價值觀體系的形上基礎與實踐轉向】

先秦道家思想以『道』為宗,其價值觀體系始終圍繞『入世』與『出世』的動態平衡展開。馮友蘭先生所言『既入世而又出世』的辯證精神,實為道家各派共通之綱領。然細究其流變,從老子至列子,道家的道氣論、政治觀與人生哲學皆經歷深刻轉型,呈現出從形上建構到實踐落位的邏輯脈絡。

一、道氣論:從本體論到生成論的展開
老子立『道』為萬物之本,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四十二章),然未明言『道』與『物』的具體關係。文子以『氣』釋『物』,將『道—氣』二元結構引入人性論,提出『理』為道之顯現(【文子·道原】),使形上之道具象化為可循之則。關尹一脈則另闢蹊徑,【太一生水】以『水』為初始質料,與道『反輔』生成陰陽,其『貴弱』思想直指水性之柔,為價值論提供宇宙論依據。至【恆先】倡『氣自生』,更凸顯氣的能動性,為『自為』政治觀張本。列子進而提出『太易者未見氣』(【列子·天瑞】),以氣化階段論補充老子生成說,使道氣關係更趨精密。

二、政治價值觀:無為而治的調適與突破
老子之『無為』以『道法自然』為內核,主張『小國寡民』的消極治理(【道德經】八十章)。文子則化『無為』為『循理』,承認『守德』『正法』的必要性(【文子·自然】),實為對黃老刑名之學的吸納。范蠡以『持盈定傾』之術佐越滅吳(【國語·越語】),將老子『柔弱勝剛強』轉化為現實權謀,復以『功成身退』踐履道家保身之道。列子更激進,其『華胥氏之國』無君臣禮法(【列子·黃帝】),直指無政府理想,標誌着道家對世俗政治的超越性批判。

三、人生價值觀:從保身到逍遙的升華
老子倡『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十六章),以謙退為修身要義。文子、關尹一系強調『復性歸真』,將修養論與氣論結合。至列子,則發展出『體道合虛』的終極追求,【湯問】篇『御風而行』之喻,已開莊子『逍遙遊』先聲。其『虛靜學道』說,不僅是對老子修養論的深化,更為後世心性論奠定基礎。

結語
先秦道家價值觀之變遷,實為『道—氣』關係重構下的必然結果。從老子之『道本體』到列子之『氣化論』,形上學說的精細化推動了政治觀從消極無為向積極調適的轉變,人生哲學亦由保身全生臻於精神超越。此一進程,既印證『入世—出世』的辯證統一,亦彰顯道家思想回應時代課題的非凡活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午時| 2025/7/4/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