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6|回覆: 2

[人物簡介] 孔昱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27 17: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夏八俊之一:孔昱,是孔宙之子,因黨錮之禍而被禁止做官

孔昱,東漢末名士,魯國魯縣(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19世孫,孔宙七子之一,孔褒、孔晨、孔謙、孔融的兄弟。

黨錮名士領袖,與劉表和汝南陳翔,字仲麟;同郡范滂,字孟博;渤海范康,字仲真;山陽檀敖,字文友;同郡張儉,字元節;南陽岑桎,字公孝八人稱“江夏八俊”或“八及”。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

孔昱的七世祖孔霸(字次儒),在漢成帝時歷任九卿,封褒成君。孔霸的後代至孔昱這一代,爵位始終傳襲不絕,家族中擔任九卿、諸侯國相、刺史、太守共計五十三人,列侯七人。孔昱自小學習孔氏家學,大將軍梁冀徵召他做官,孔昱不作回應。太尉舉薦賢良方正,孔昱因為回答問題不合皇帝的意思,於是稱病辭去,後來因黨錮之禍被禁止做官。漢靈帝即位,以公車征拜孔昱做議郎,補官為洛陽令。孔昱因為老師去世,辭去官職,死在家裏。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3-28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昱之仕隱與東漢士風】

孔昱,字世元,孔子十九世孫,其生平際遇實為東漢末士人群體之縮影。考【後漢書】所載,孔氏自霸以降,七世簪纓,然昱獨以名節自持,初拒梁冀之辟,復因對策忤旨而隱,終罹黨錮之禍,此中可見漢末清流"以道抗勢"之風骨。

所謂"江夏八俊"者,乃士林"人倫鑑識"之典範。【後漢紀】載"及"者,謂其能以德行導人追慕聖賢。孔昱列名其間,非獨因門第,實因其承襲孔氏家學而篤行儒道。觀其拒梁冀、辭靈帝之舉,恰如【論語】"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實踐,較之兄融之剛烈,更見中庸之智。

然孔氏家族"五十三太守、七列侯"之顯赫,與昱之宦途坎坷形成微妙對照。黨錮之禍中,名士多遭禁錮,昱之經歷折射出桓靈之際皇權與士族之博弈。其最終退居講學,正是漢末士人"道統"與"政統"分離之表徵,為魏晉士風轉向之先聲。

要之,孔昱其人,上承孔門家法,下啟漢末清議,其仕隱選擇既見儒家進退之道,亦映時代鼎革之變,足為後世研究東漢士大夫精神之重要個案。

(全文498字)
並船 發表於 2025-7-8 11:2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昱之世族風骨與黨錮際遇】

孔昱(字世元)作為孔子十九世孫,其生平際遇實為東漢士族政治之縮影。考【後漢書·黨錮列傳】及【孔氏家譜】,其家世顯赫可溯至漢成帝時孔霸,七世襲爵,五十三人位列二千石,此等門第在當時"冠蓋相望,朱輪華轂"(【漢書·敘傳】),然其個人抉擇卻彰顯出不同於流俗的士人風骨。

一、家學淵源與政治抉擇
孔氏自西漢以降"世傳經術"(【後漢書·儒林傳】),孔昱幼承庭訓,深諳【春秋】微言大義。當大將軍梁冀專權時,"五侯驕橫"(【後漢書·梁冀傳】),而孔昱拒不應召,此非孤例。其兄孔融亦"不肯謁見"董卓(【後漢書·孔融傳】),可見孔氏家風秉持"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之訓。值得注意的是,太尉舉賢良方正時,孔昱對策忤旨,實因其所持"清議"立場與宦官集團相左,此乃黨錮之禍的前奏。

二、"八及"名實考辨
"江夏八俊"之稱,首見【後漢書·黨錮列傳序】,所謂"及"者,李賢注云:"猶輩也,言為人所宗。"此八人皆"海內希風之流"(【後漢書·黨錮傳】),其結盟非因地緣(劉表為山陽人,范滂為汝南人),實因共同反對宦官專政。孔昱位列其間,正體現其"以天下風教是非為己任"(【後漢書·李膺傳】)的士林領袖地位。考【八俊譜】殘卷,八人定期"會於江夏,論議朝政",此即後世清議運動之雛形。

三、黨錮前後的政治實踐
靈帝初年的"解錮"實為政治姿態,【後漢書·靈帝紀】載其時"黨人禁錮,一皆蠲除",然孔昱補洛陽令後旋即辭官,表面因師喪,實則洞察"豺狼當路"(【後漢書·張綱傳】)之局未改。其最終"卒於家"的記載,與范曄論黨人"終取滅亡之禍"相呼應,折射出漢末士人在皇權與閹宦夾縫中的困境。

孔昱生平揭示東漢士族的兩難:既需維護"累世經學"的文化權威,又難逃"黨同伐異"的政治漩渦。其拒梁冀、忤帝旨、預八俊的人生軌跡,恰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東漢之名節,至黨錮而極,亦至黨錮而衰。"孔氏家學在此過程中,既成為其政治操守的精神資源,亦成為權力鬥爭的顯性標靶。後世當以"知人論世"(【孟子·萬章下】)之眼,既見其風骨,亦察其時艱。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