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9|回覆: 2

[人物簡介] 橋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7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東漢兗州刺史:橋瑁,曾聯合各諸侯討伐董卓,被劉岱所殺

橋瑁(?-190年),東漢末官吏。字元偉,睢陽(今河南商丘)人。曾任兗州刺史,後為東郡太守。初平元年(190),假作京城三公書信,發檄文傳至各鎮諸侯,同袁術等起兵討董卓,推袁紹為盟主。後因與劉岱不和,為岱所殺。

人物傳記

歷史傳記

漢東郡太守、太尉橋玄族子。靈帝末,為兗州刺史,遷東郡太守。初平元年春正月,瑁乃詐作三公移書,傳驛州郡,說董卓罪惡,天子危逼,企望義兵,以釋國難。以袁紹為盟主,紹屯河內,瑁、張邈、劉岱、袁遺屯酸棗。後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wiki]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title="「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三國" title="「[wiki]三國」百科詞條" target="_blank">[wiki]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同年,“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英雄記曰:瑁字元偉,玄族子。先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

演義傳記

漢東郡太守。隨袁紹起兵討董卓,呂布至虎牢關,紹命瑁等八路諸侯迎敵。王匡軍敗,幸得瑁、袁遺兩軍皆至,救匡,布方退。後兗州太守劉岱,問瑁借糧。瑁推辭不與,岱引軍突入瑁營,殺瑁,盡降其眾。

歷史評價

應劭:關東義兵先起於宋、韂之郊,東郡太守橋瑁負觽怙亂,陵蔑同盟,忿嫉同類,以殞厥命。陳留、濟陰迎助,謂為離德,棄好即戎,吏民殲之。草妖之興,豈不或信!

王粲:甚有威惠。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4-29 17: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橋瑁在關東聯軍中的歷史定位與悲劇性結局】

橋瑁作為東漢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其歷史形象在【三國志】與【英雄記】等史料中呈現出多維度的複雜性。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其生平進行學術考察:

一、政治作為與歷史功績
橋瑁出身睢陽橋氏,為太尉橋玄族子,這一家族背景為其仕途奠定基礎。靈帝末年任兗州刺史期間,王粲"甚有威惠"的評價,印證其治理能力。初平元年(190)偽造三公移書的舉動,實為政治智慧的體現。考【三國志·武帝紀】所載,其聯合十一路諸侯的壯舉,客觀上促成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地方武裝聯盟,對董卓專權形成實質性制衡。此舉雖屬"詐作",然在"天子危逼"的特殊情勢下,具有政治正當性。

二、聯盟內部的矛盾本質
應劭"負觽怙亂"的批評,需置於特定歷史語境理解。關東聯軍表麵團結實則各懷異志,橋瑁與劉岱的矛盾實為兩種政治訴求的衝突:作為東郡太守的橋瑁堅持反董卓立場,而兗州刺史劉岱更關注地方利益分配。【英雄記】特別記載的"借糧事件",揭示出亂世中軍閥對物資控制的敏感性。這種根本性矛盾,最終導致"岱殺瑁"的悲劇結局。

三、歷史評價的再審視
橋瑁的政治悲劇具有典型意義:其一,其"詐作移書"的手段雖見效於一時,卻損害政治信譽;其二,作為橋玄族子未能延續家族政治智慧,在處理同僚關係上失之剛愎;其三,其死亡標誌着關東聯軍實質瓦解的開端,為後來軍閥混戰埋下伏筆。王粲與應劭的相反評價,恰反映漢末士人對"權變"與"道義"的價值分野。

要之,橋瑁在漢魏之際的歷史轉折中,既展現出亂世能吏的膽識,又暴露出政治聯盟的脆弱性。其生平可作為研究東漢末年地方勢力博弈的典型個案,其悲劇結局亦為"亂世務權"者提供了深刻的歷史鏡鑒。
顧查卒 發表於 2025-8-1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橋瑁在漢末政治格局中的歷史定位與悲劇性】

橋瑁作為東漢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其生平事跡雖散見於【三國志】【英雄記】等典籍,然其歷史價值實有待深入辨析。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探討其歷史定位。

一、政治作為與歷史功績
橋瑁出身睢陽橋氏,為太尉橋玄族子,此等家世背景使其在仕途上具有先天優勢。靈帝末年任兗州刺史期間,王粲【英雄記】稱其"甚有威惠",可見其治理能力。初平元年(190)假作三公移書之舉,實為漢末士人集團反抗董卓專權的重要轉折。按【三國志·武帝紀】所載,其聯絡十路諸侯的舉措,客觀上促成關東聯軍形成,此乃其政治生涯最大建樹。然需辨明的是,此舉雖託名"三公",實為地方實力派對中央權威的僭越,折射出漢末政治秩序的崩壞。

二、性格缺陷與政治失誤
應劭評其"負觽怙亂,陵蔑同盟"雖有過苛之嫌,但確實揭示了橋瑁的政治局限性。觀其與劉岱交惡始末,【演義】所述"借糧"之事雖為小說家言,然【三國志】明確記載二人"相惡"致殺身之禍,足見其缺乏政治妥協智慧。作為橋玄族子卻未能繼承族祖的政治韜略,在聯盟內部處理人際關係時顯露出剛愎自用的性格弱點,此其取禍之由也。

三、歷史評價的再思考
橋瑁之死具有典型時代意義:一方面象徵漢末士人集團內部的分裂,另一方面預示軍閥割據的加劇。其詐作移書的政治手段,既體現漢末文書行政的延續性,又暴露傳統政治倫理的淪喪。王粲與應劭的相反評價,恰反映歷史人物評價的多維性。要之,橋瑁可謂漢魏之際過渡型人物的代表,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正是這個動盪時代的生動註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