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4|回覆: 2

[人物簡介] 公孫續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7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公孫瓚之子:公孫續,在史上夾擊袁紹不成反被殺

公孫續,公孫瓚之子。公孫瓚被袁紹軍圍困易京之時,寫信給公孫續,約定舉火為號,內外夾攻袁紹軍。不料書信被袁紹軍截獲,袁紹軍遂舉火誘公孫瓚出擊,大敗公孫瓚。

歷史傳記

公孫瓚之子。建安三年(198年),公孫瓚被袁紹軍圍困易京之時,公孫續被派往黑山求救兵夾擊袁紹,約定舉火為號,內外夾攻袁紹軍。不料書信被袁紹軍截獲,袁紹軍遂將計就計,舉火誘公孫瓚出擊,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來救,但公孫瓚已敗。公孫續後為屠各所殺。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4-13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公孫續之敗亡與漢末軍事通信之弊】

公孫續者,白馬將軍公孫瓚之嗣子也。其事跡雖簡,然細究之,可窺漢末軍閥混戰中三大要義:軍事通信之弊、父子戰略之失、客軍馳援之困。此三者,實為解讀公孫氏敗亡之關鍵。

一、軍事通信失密之禍
建安三年易京之圍,公孫續奉父命赴黑山求援,以舉火為號相約夾擊。然其書竟為袁紹軍所得,此非偶然。【孫子兵法】有云:"事莫密於間。"漢末軍事通信之弊,首在缺乏嚴密加密體系。公孫氏仍沿用秦漢舊制,以簡牘明文傳訊,未效法曹操"隱語書檄"之法。袁紹得書後"將計就計",正應【三十六計】中"反間"之策。當時軍中若無專門密碼編制(如後世陰符、陰書之制),重要軍情必易泄露。公孫續之敗,首敗於此。

二、父子戰略協調之失
細考戰局,公孫瓚困守孤城,遣子求援本屬上策。然【吳子】云:"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公孫父子戰略存在根本矛盾:其父欲行持久守勢,其子力主速決合擊。當袁紹偽舉烽火時,公孫瓚竟倉促出城接應,顯見父子未就戰術細節達成默契。更致命者,公孫續未建立預備聯絡方案,此乃違背【六韜】"三疑"之訓——未慮及書信被截之變。

三、客軍協同之困
黑山張燕率十萬眾來援,規模不可謂不大。然【司馬法】言:"兵不雜則不利。"客軍與主軍若無統一指揮,反成掣肘。史料載援軍至時"公孫瓚已敗",可見兩地軍隊存在嚴重協同障礙。漢代烽燧制度本可解決此弊,然當時幽冀戰亂,邊防體系崩壞,致令公孫續空擁強援而不得用。其後為屠各所殺,更暴露客軍缺乏根基之患。

公孫續之死,表面觀之乃戰術失誤,實則折射漢末軍事體系崩潰之象。其父公孫瓚"白馬義從"雖驍勇,終不敵袁紹集團之系統優勢。今人讀史至此,當悟【三略】"將謀欲密"之誡。一支缺乏保密制度、沒有應變預案、不能有效整合援軍的部隊,縱有十萬之眾,亦難逃敗亡命運。公孫氏父子故事,恰為後世留下了深刻的軍事教訓。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7-7 03:4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公孫續之敗亡及其歷史鏡鑒】

公孫續者,遼西公孫瓚之嗣子也。其事跡雖散見於【後漢書】【三國志】諸史,然細究其成敗因果,實可窺漢末群雄角力中"謀略"與"時勢"相搏之典型。

一、父子戰略之失:剛愎與稚嫩的雙重困境
公孫瓚困守易京時,遣子續求援黑山張燕,約以舉火為號共擊袁紹。此計本含三層隱患:其一,瓚素與烏桓、屠各交惡,而黑山軍多為胡漢混雜,聯盟基礎薄弱;其二,信使需穿越袁紹控制區,未設備用聯絡方案;其三,瓚剛烈少謀,續年少乏歷練,父子皆未慮及"詐火"之可能。袁紹截獲書信後,郭圖進言"因其計而反制之",遂成易京之捷。此實非續之過,乃公孫氏整體戰略思維粗糙所致。

二、歷史記載的深層解讀
【三國志·公孫瓚傳】裴注引【英雄記】載"續為屠各所殺",此語頗堪玩味。考屠各匈奴當時游弋於并州一帶,與袁紹實有同盟之誼。續之死,或為袁紹肅清殘餘勢力的後續操作。范曄在【後漢書】中特書"張燕與續率眾十萬赴救,瓚已敗",意在凸顯時勢已不可逆——即便十萬援軍亦難挽狂瀾,此正應【孫子兵法】"善戰者求之於勢"之訓。

三、漢末軍事文化的投射
公孫續故事折射出漢末三個特殊現象:一是軍閥二代普遍缺乏軍政歷練,如劉琮、袁尚皆類此;二是信息傳遞技術落後導致戰場誤判頻發,官渡之戰中曹操焚烏巢糧草亦賴情報優勢;三是胡漢勢力已成勝負關鍵,袁紹聯匈奴制公孫,曹操後來平定河北亦重用烏桓突騎。續之悲劇,實為時代洪流中弱勢勢力必然結局。

結語
公孫續之敗,非戰之罪也。觀其馳援救父之志,可謂孝矣;率眾十萬而往,可謂勇矣。然漢末大爭之世,徒有血勇不足以立身。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三國之爭,始於才劣而志侈",公孫氏父子正墮此窠臼。後世讀史者當鑒其困守孤城而不知變通,愎諫自用而疏於籌謀,方不負太史公"述往事,思來者"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